书城成功励志心态的构建
10712700000016

第16章 心态的激励(6)

“逛了一个多小时,我发现自己站在公共车站前,不禁想起从前我先生和我坐公车去探险,我于是上了进站的一部公汽车。过了赫德逊河,又走了一段路,我就听到乘务员说:终点站到了,女士。我下了车,连地名也不知道。地方很小,不过倒很安静和平。在等车回去的时候,我开始逛住宅区的街道。我经过一座教堂,里面传出优美的《平安夜》的乐声。我走进去,里面除了一位风琴手,再没有其他人。我静静地坐在教友席上。圣诞树的装饰灯好看极了。美妙的音乐——加上我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使我打起盹儿来,我慢慢地睡着了。”

“当我醒来时,我有点害怕,忘了自己在什么地方。接着我看到前面有两个小孩,显然是进来看圣诞树的。其中一个小女孩指着我说:她会不会是圣诞老人带来的?很显然,我也把他们吓了一跳。我告诉他们我不会伤害他们。他们穿得很破。我问他们父母在哪?他们说他们没有父母。”

“看来这两位小孤儿的情况比我糟多了,这让我觉得很惭愧。我带他们看圣诞树,又带他们去小店买点零食、糖果及小礼物。我的孤独感奇迹般的消失了。这两位孤儿让我几个月以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快乐与忘我。我跟他们聊天,发现自己是何等幸运——我感谢上天,我儿时的圣诞过得多么开心,充满双亲的爱与关照。这两个小孩带给我的远比我给他们的多得多。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圣诞节,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很重要的一件事——要让自己开心,只有先让别人开心。我发现快乐是具有感染力的。通过施与,我们接受。因为帮助别人、爱别人,我克服了忧虑、悲伤与自怜,而有重生的感觉。而我确实有了重大的改变——不只是在当时,以后的几年都是这样的。”

有关忘我而找回健康快乐的故事太多了,可以写成一本书。下面再说说玛格丽特·泰勒·耶茨的故事,她是美国海军最受欢迎的女性。

耶茨太太是一位小说家,但她写的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她自己的故事真实而精彩,她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天早晨。耶茨太太由于心脏不好,一年多来一直躺在床上不能动,一天得在床上度过22个小时,最长的旅程是由房间走到花园去进行日光浴。即使那样,也只有在女佣的扶持下才能走动。

“我当年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这样卧在床上了。如果不是日军来轰炸珍珠港,我永远都不能再真正生活了。”

“发生轰炸时,一切都陷入混乱。一颗炸弹在我家附近爆炸,震得我跌下了床。陆军派出卡车去接海陆军军人的妻儿到学校避难。红十字会的人打电话给那些有多余房间的人,他们知道我床旁有个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帮忙作联络中心。于是,我记录那些海军陆军的妻小现在留在哪里。红十字会的人会叫那些先生们打电话来我这里找他们的家属。”

“很快我知道我先生是安全的。于是,我努力为那些不知先生生死的妻子们打气,也安慰那些寡妇们——很多妻子都失去了丈夫。这一次阵亡的官兵共2117人,另有960人失踪。”

“开始的时候,我还躺在床上接听电话,后来我坐在床上。最后,我越来越忙,又亢奋,忘了自己的毛病,我开始下床坐到桌边。因为帮助那些比我情况还惨的人,使我完全忘了我自己,我再也不用躺在床上了,除了每晚睡觉的8个小时。如果不是日本空袭珍珠港,我可能下半辈子都是个废人。我躺在床上非常舒服,我总是在消极地等待,现在我才知道当时我潜意识里已失去了复原的意志。”

“空袭珍珠港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大惨剧,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最重要的一件好事。这个危机让我发现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它迫使我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它也给了我一个活下去的重要理由,我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或照顾自己。”

假如心理患病的人都能象耶茨太太所做的那样去帮助别人,起码有三分之一可以痊愈。这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这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结论,他说:“我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都不能在医学上找到任何病因,他们只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且自怜。换个方式说,他们一生只想搭个顺风车——而游行队伍就在他们身边经过。于是他们带着自怜、无聊与无用的人生去找心理医师。赶不上一班渡轮,他们会站在码头上,责怪所有的人,除了他自己。他们要求全世界满足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欲求。”

你现在也许会说:“这些事也不怎么样,如果圣诞节遇到孤儿,我也会关心他们;如果我碰到珍珠港事件,我也会很高兴做耶茨太太所做的事,可是我的状况跟人家不一样。我的日子再平凡不过了。我一天得做8小时无聊的工作,从来没有任何有趣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怎么会有兴趣去帮助别人呢?我又干吗要帮助别人?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问题还算合理。不管你的人生多么单调,你每天总不免要遇到一些人,你对他们如何?你只是视而不见,还是想多认识他一点?例如邮差——他一天得跑几百里路,为人们送信,你可曾费心了解他住哪儿?看看他妻子或儿女的照片?你关心过他是否疲倦或觉得无聊吗?

杂货店小弟、送报生、擦鞋童呢?他们也都是人,他们也有烦恼、梦想、野心!他们也想与他人分享,问题是你有没有给他们机会?你可曾对他们表示过热切真诚的兴趣,这一类的事尽管很微不足道,但可以彻底消除忧虑。你用不着变成南丁格尔或社会改革者,才能帮助这个世界——你个人的世界,你可以从明早碰到的第一个人开始改变。

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好处当然是带来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满足,更以自己为荣。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态度称之为“开化了的自私”。波斯宗教家左罗斯特说:“对他人好不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能增进你的健康与快乐。”富兰克林说得更简单:“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

纽约心理服务中心主任林克曾说:“我认为,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科学证明为完成自我实现与得到快乐,自我牺牲与纪律都是必要的。”

多想想别人不仅能使自己免于烦恼,也能结交更多朋友,得到更多乐趣。以下是耶鲁大学的威廉·费尔普斯教授的回答:

“我去旅馆、理发店或商店时,一定会跟我碰到的人谈谈话。我要让他们觉得他们是一个人——而不是一部机器上的螺丝。有时我会夸美发店里的女服务生眼睛或头发很美。我会问她们理发时站一整天累不累,我问她是怎么进入理发业的——干多长时间啦?理过多少回啦?我帮她一起数。我发现对人们感兴趣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乐趣。我常跟行李搬运工握手。工作了一整天,这会令他精神振作。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到火车餐车上去吃午餐。餐车挤得水泄不通、闷热无比,而服务又很慢。服务生终于过来把菜单给我,我说:在厨房做菜的那些人今天可惨了。服务生开始咒骂,我以为他生气了,他说:老天啊!客人都在抱怨食物不好,他们埋怨服务太慢,又嫌这里太热、东西太贵。我听这些抱怨听了19年,你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对厨师表示过同情的客人。我祈祷有更多象你这样的客人。’”

“服务生只因为我把厨师当人看待就如此惊异。人所企求的,只不过是希望自己被当作人对待。有时我在路上碰到有人牵着狗散步,我总不忘赞赏那只狗。我走过后回头看时,常会看到那人很欣赏地拍拍他的狗,我的赞赏重新引起了他的欣赏。”

“有一次在英国,我碰到一位牧师,我真心称赞他那只壮实聪明的牧羊犬。我请他告诉我如何训练那只狗。我走开后,回头看见那牧羊犬搭在它主人的肩上,而它主人正在拍它的头。就因为对牧师的狗表示感兴趣,我就能使那牧师开心,那只狗也开心,当然我自己更开心。”

一个常跟搬运工握手,又能对厨子表示同情的人,或是常称赞别人的狗有多棒的人,你能想象他会终日愁眉不展,需要心理医师吗?你一定想象不出吧!有一句中国谚语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下面这段是一位女士的故事,她现在已经当祖母了。“我们家以前在费城是靠社会救济金生活的。我年轻的岁月中最大的悲剧都来自我们的贫困。我从来不能象别的少女们那样享受正当的社交生活。我衣着寒酸,而且经常因为太小而紧绷在身上,当然款式也都过时了。我觉得无颜见人,经常哭着睡去。”

“绝望中,我忽然心生一计,每次在聚会时,我都请我的男伴谈谈他的经历、想法以及对未来的计划。我提出这些问题,倒不是对他们的回答非常感兴趣,实在只是希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不要看出我的装扮寒酸。可是,奇妙的事发生了:当我听这些男孩谈话时,我学到了一些东西,而开始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我变得兴味盎然,自己也忘了服饰的问题。可是最令我吃惊的是:因为我是个很好的聆听者,又鼓励他们谈论自己,他们和我在一起时总是很快乐,我竟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女孩,有3位男士都要求我嫁给他。”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什么对别人的事感兴趣,这全是胡说!我才懒得过问别人的事,我只要自己赚到钱,得到我所追求的东西就行了,管别人闲事干吗?”

当然,你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不过,如果你是对的,那么所有的古圣先贤——耶稣、孔子、佛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等——就全错了。也许你对宗教大师有反感,那么,举几个无神论者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剑桥大学豪斯曼教授,他是当代极负盛名的学者。1936年,他在剑桥做的演说《诗之名与质》中曾提到:耶稣说:“人因我失去生命者,将得永生。”这实在是永恒的真理,也是最深刻的道德发现。

我们一天到晚从传教士那里到这种论调。而豪斯曼教授是一位无神论者,也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他却依然发现,一个人只想到自己,是不可能活出真正的人生来的;事实上,他会活得很糟。相反的,忘记自身、服务他人的人才得以享受人生之喜悦。

如果这也不能打动你,再来看看西奥多·德莱塞——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无神论者——所说的。德莱塞把全部的宗教都看成神话,而人生只是“一出傻瓜说的故事,没有任何意义”。但他却遵循耶稣的一个道理——服务他人。德莱塞说过:“如果你想从人生中得到任何快乐,就不能只想到自己,而应为他人着想,因为快乐来自于你为别人、别人为你。”

假如我们真的要象德莱塞所说,帮助别人过得更好,我们就应该立即行动,不要再浪费时间。人生这条道路,我们只能经过一次,假如我们能行任何善事——请让我们现在就做,不要让我们拖延,也不要让我们轻视,因为,我们再也不能回到这条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