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淡定力
10715500000006

第6章 淡泊容天下,宁静身是福(1)

被物欲所累的人,物欲就是他的追求,又怎会有高远之志。唯有淡泊的心境,才能放飞自己的理想。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思想才有机会去驰骋。宽容是一缕东风,宽容了别人,解脱了自己。坦然应对生命中的每一个险滩,就会融化冷漠的冰雪,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猜疑别人会让自己心烦窒息

猜疑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陷入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并且对他人失去信任。因此不要以自己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会造成千古悲剧。哲学家叔本华用悲观主义的目光看待人生,他把悲剧分为三类:一是罪大恶极之人所造成的悲剧;二是命运捉弄所造成的悲剧;三是由于相互间的误会、猜疑和伤害所造成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就对猜疑造成的悲剧做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国王的女儿苔丝狄梦娜不顾父亲的反对,坚贞不渝地追求黑奴出身的将军奥赛罗,两个人私下成婚,奥赛罗非常爱这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可是他听信了尼亚古别有用心的谗言,怀疑苔丝狄梦娜与副将卡西欧有奸情,猜疑之火蒙蔽了双眼,狂怒中奥赛罗亲手掐死了美丽贞洁的妻子苔丝狄蒙娜。后来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在妻子的尸体旁边拔剑自刎。

一对经历百般磨难才结成良缘的美满夫妻却这样双双惨死了,多么令人惋惜啊!他们的爱情虽然战胜了种族歧视,却没有逃脱阴谋陷害。奥赛罗的猜疑使他失去了心爱的妻子,而明朝崇祯皇帝的猜疑则使他冤杀了一代名将袁崇焕,从而失去了整个大明皇朝。

生活在崇祯年间的袁崇焕本是一个科举出身的文官,但却熟读兵书,精于布阵,对边疆战事很是关心。后来辽东战事告急,袁崇焕被委以辽东防务的重任,镇守山海关。袁崇焕依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区区一万守军在宁远大败努尔哈赤的十三万大军。努尔哈赤在宁远一战中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百战百胜的神话被打破,后来含恨而死。这次战争是两军在长期交战中,明军首次取得的胜利。一年后,皇太极亲率精兵欲为其父报仇,但在宁锦损兵折将,溃败而逃。袁崇焕自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风丧胆。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长城,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闻讯后率领九千精兵星夜回援,结果在广渠门外和十万八旗军血战一场,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了京师。两次兵败的奇耻大辱,父亲丧命的深仇大恨,使得皇太极不能善罢甘休。皇太极一面伺机向北京城发动更强大的进攻,一面使用“反间计”离间袁崇焕与崇祯皇帝。当时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清兵所掳,皇太极借鉴《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盗书的反间计故事,故意让他们偷听到“袁经略有密约,不日即输诚矣”的密谈,第二天又有意将其放跑。两人回去后,将听到的消息奏报了崇祯,崇祯信以为真。次年八月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将袁崇焕处以磔刑,并被肢裂于西市。最为惨烈的是,当时的京城百姓以为袁崇焕勾结满洲人通敌卖国,听说袁崇焕被处死,这些人付钱从刽子手那里买来袁崇焕的肉生吃,顷刻间肉已卖完,再开膛取出五脏,截寸而卖,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一代名将千里冰雪回师救主,却落得如此下场。

袁崇焕入狱后,曾写下一诗以表心迹,其中有两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这桩千古奇冤,直到清乾隆年间修《明史》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袁崇焕之所以被冤杀、皇太极的反间计之所以能够得逞,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崇祯对袁崇焕日积月累的猜疑。被猜疑占据的心灵只能永远在黑暗中备受煎熬,看不到明媚的阳光。摒弃猜疑的法宝就是建立信任,信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猜疑往往是关闭心灵之门、掩饰自我、人为设置心理障碍的结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不要让成见和偏见蒙住自己的眼睛。不要轻信小人的谗言与他人的挑拨,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成见越少,就越不容易产生猜疑。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猜疑是宽容的死对头。具有猜疑心理的人与别人交往时,处处带着成见与对方接触,对方一有举动,就对原有成见加以印证。虽然猜疑心理有种种表现,但我们可以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没有事实根据,单凭自己主观地想象;喜欢猜疑他人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内心充满不安的人。猜疑者往往是一点小事就会引起情绪不快或是痛苦的感受,甚至少言寡语、意志消沉,孤独沉默、忧愁郁闷,经常怀疑他人要算计自己。

要想摆脱猜疑,就要学会净化心灵,拓宽胸怀,海纳百川,心态平和。多想别人好处,对人多些仁爱宽容,要记住一句古训:“长相知,不相疑”。不妨多交几个亲密朋友,多交流。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开阔自己的眼界,人的思想境界宽了,胸怀广了,猜疑之心就会逐渐消除。

吃亏是福心底坦荡

人生在世,即使什么也学不会,也得学会吃亏。只要学会吃亏,你就会烦恼不上身,遇事游刃有余,心底坦坦荡荡。“吃亏”大多是指物质上的损失,倘使一个人能用外在的吃亏换来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那无疑获得了人生的幸福和快乐。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一时的贪欲反而会害了自己。

阿拉斯加的一位老太太有一所豪华的房子,却没有子女继承。有个律师很想得到这所房子,但是如果按照市场价买下的话,他又嫌太贵。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老太太90岁高龄时,同她订了一份契约。契约规定,老太太有生之年,律师每月付给她2500法郎的生活费。老太太去世之后,她的房产归律师所有。然而,令律师意想不到的是,这生活费一付就是30年,直到律师去世,老太太还健在。而律师总共付出90万法郎,就是按分期付款,30年也足够买下三四套这样的房子。这个律师因想占小便宜而吃了大亏,一时成为人们的笑谈。

律师为了贪便宜,结果却付出了代价。社会上的确有些这样的人,为一己私欲,牺牲别人来换取自己的幸福。侵害别人的利益,必定会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下,失败在所难免。

李士衡是宋朝时人。一次出使高丽要回来的时候,高丽国赠送了许多礼品财物,李士衡并不在意,只是把它交给副使放置。出发前,副使发现船底有缝隙,还有渗水,但是副使也没报告,只是不动声色地把李士衡得到的丝绸细绢垫放在船底,然后把属于自己的礼物放在上面,避免自己的东西受潮。船到大海之中,由于回来时负载太重,而且风浪汹涌,有倾船的危险。船员要求把装载的东西全部扔掉,否则船翻人亡。这时,副使也吓坏了,就急急忙忙地把船上的东西抛入大海。大约东西丢到一半时,风浪平息,航船稳定了。过后检点物品时发现,丢掉的都是副使的财物,而李士衡的物品由于放在船底,除了受点潮湿,没有丢失一样。

得与失互为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看似李士衡原先吃了亏,结果却是受益者。人与人相处,如果怀着从不吃亏的心态,只知道占便宜,到最后,他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吃亏的人。

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诚恳,感动了一个叫冯援的落魄人,此人为报答孟尝君的礼遇而投到他的门下为他效力。一次,孟尝君叫人为他到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援自告奋勇说自己愿去,但不知将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

冯援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使者来了,均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笔勾销,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援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了。薛邑的百姓没料到孟尝君如此仁义,人人感激涕零。冯援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何物,冯援如实回答,孟尝君大为不悦。冯援对他说:“你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吗?我已经给你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诬陷,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倾城而出,夹道欢迎。孟尝君感动不已,终于体会到了冯援“市义”苦心。

天上的日月不可能永远盈,也不可能永远亏,天道尚如此,人间也是这个规律。因此,人们对于盈亏,不要太过于斤斤计较。很多时候,看似吃亏,其实将来会得到补偿的。宽心的人愿意吃亏,因为吃亏虽然有暂时的舍弃与牺牲,但却会有长久的收益。孟尝君当年的“付出”并没有想到日后会有“回报”,而冯援却深知吃亏是福的道理。

把“吃亏”当成“福”气对待,就肯定要“损于己”而“益与彼”。吃亏意味着牺牲和舍弃,一个不能吃亏,永远都咄咄逼人占便宜的人,时间久了,就会失去朋友和亲人的关爱。吃亏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它需要一定勇气,也需要心灵的超脱,更需要一定的智慧。舍弃与牺牲,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

人的内心,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你的回报时,你一定取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反之,当你的获得超过了你付出的,你的心理就会处于劣势。一个愿意吃亏的人,并不是“傻子”,而是因为不愿意被一时的贪欲让自己永远惶惶不可终日。

愿意吃亏的人,总是把别人往好处想,在其天真、迂腐的背后,是一个淡泊、豁达、宽容的内心世界。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常人不舍得的付出来换取常人得不到的收获,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感恩之心美丽且暖人

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时刻地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快乐。感恩是生活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和希望。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从前,有个骑士正在打猎取乐的时候,迎面走来一头一瘸一拐的狮子。狮子举起一只脚给他看。骑士跳下马来,从狮子脚上拔出一根尖刺,又给伤口涂了一些油膏,伤口很快就愈合了。

过了一些时候,国王也到森林里打猎,捉住了这头狮子,把它关起来养了好多年。后来,骑士冒犯了国王,就逃到从前常常打猎的那个森林里避风险。他拦路抢劫,杀害了许多旅客。国王不能再容忍了,就派军队将他捕获归案,并判处他受饿狮吞噬之刑。骑士就这样被抛进狮窟,恐惧地等待被吞噬的时刻。不料狮子仔细地把他打量了一番,记起他就是从前的那个朋友,于是,亲昵地偎在他身旁。一人一兽就这样过了七天七夜,没吃一点东西。这消息传到国王耳朵里,他惊奇不已,叫人把骑士从狮窟中带上来。“朋友,”国王说:“你用什么方法叫狮子不伤害你呢。”“陛下,有一次我骑马路过森林,这头狮子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我从它脚上拔下一根大刺,后来又治愈了它的伤口,因此它饶了我。”“好,”国王道,“既然如此,那就好好改过自新。”骑士叩谢国王恩典。从此以后,他事事小心检点,一直活到高龄才安然逝去。

狮子尚且懂得感恩,更何况是我们人类。感恩是一种回报,是对他人帮助的回馈;更是一种存在的勇气,它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体现了人自身的价值。它让我们跳出个人悲喜得失的圈子,跃上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审视人生的意义,进而具有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

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对帮助过你的人,要学会感恩。哪怕是在我们困难的时候,给过我们一碗水、一个微笑的人。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别人对我们好,也不要把别人对我们的仁慈当成理所当然,即使那个是你最爱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德,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面对美德,绝不能视而不见。”

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很穷,有时还经常挨饿。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丈夫对妻子说:“马尔河,咱们给上帝写封求助信吧。”于是,他们坐下来给上帝写了封信,想求上帝帮助自己改善一下现状。他们签了名,仔细地封好,在信封上写上了上帝的名字。“我们怎么才能把这封信寄出去呢?”老伴疑惑地问道。“上帝无所不在,”虔诚的丈夫纳特回答道,“我们的信不论用什么方法寄出去,他都一定能收到。”于是,他走出门外,把信一扔,风就顺势将它沿着街道吹走了。

当时有一个善良的富人出门散步,碰巧,风把信吹到了他面前。他好奇地将那封信捡起来,打开后看了看,他被信里老夫妇的虔诚和境遇感动了。他决定帮助他们。过了一会儿,他敲响了老夫妇的门。“纳特先生住这儿吗?”他问道。“我就是纳特,先生。”老头回答道。富人朝他微笑。“那么,我有点儿事要告诉你,”他说,“我想让你知道,几分钟之前上帝收到了你的信。我是他在白俄罗斯的个人代理,他叫我给你100卢布。”“你看怎么样,马尔河?”老头高兴地喊道,“你瞧,上帝收到我们的信了!”老夫妇收下了钱,对这位上帝在白俄罗斯的代理千恩万谢。然而。当只剩下他们两个人的时候,老头的脸上却布满了疑云。“现在又怎么了?”他的老伴问道。“我很怀疑,马尔河,”老头若有所思地回答,“那个代理一点儿都不诚实,他有点儿耍滑头。哦,你知道代理是怎么回事!很可能,上帝拿了200卢布让他给我们,那个骗子却拿走了一半给自己当佣金!”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就像故事中的丈夫一样,即便得到财富也依然是个内心冷漠而贫穷的人,懂得感恩并知恩报恩,才是天下最富有和最快乐的人。

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体会自己在这世上的真谛;才能摒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朝气蓬勃,豁达睿智,好运常在,远离烦恼。

美国总统罗斯福家一次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