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20位魅力女主播的人生智慧
10715900000010

第10章 人生智慧之六:沉着冷静,厚积薄发(1)

代表人物:柴璐(中央电视台)

足音:

1. 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大学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做实习记者。

2. 1999~2009年,前八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的编辑、记者。之后,担任《海峡两岸》的主持人。

3. 2009年中央电视台改版后,相继担任《午夜新闻》《新闻直播间》《国际时讯》《新闻30分》《法治在线》等栏目的主持人。目前主要主持央视新闻频道的《国际时讯》和《24小时》栏目。

“厚积薄发”出自苏轼对于读书的观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指的是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大海的博大来自于无数溪流的交汇,这种融合深沉而久远。没有前期深厚的积累,就没有最终的成功。人生就是这样,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不断的付出,有所积累。如此才能在机会来临之时,得到最完美的呈现。

印象

第一眼:大大的眼睛像个水晶娃娃,清秀而富有灵气,把一个个新闻事件谈的精彩而透彻,让观众看得有兴致、有收获。

第二眼:睿智、沉稳、聪慧机敏,灿烂的微笑、坚强的内心让人感动和欣赏。她身上有着现代人少有的稳重与沉静。她永远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人生需要踏实努力

一张娃娃脸,大大的眼睛,灿烂的笑容,这就是柴璐。在观众眼里她是“聪慧的美女”,她自己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什么女”,她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断的进步。

柴璐,这位来自古城西安的灵动女孩,她微笑式的播音风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柴璐有着沉稳执著的个性,很少有人能够像她曾经在《海峡两岸》的编辑、记者岗位踏踏实实的一做就是八年。

柴璐有着坚定的信念,为了考上理想的北京广播学院,她每天勤奋刻苦地努力,但是却因为自己的先天缺陷而落选。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她冒险做了手术。终于,她的努力和艰辛换来了专业课和文化课双双第一的好成绩,实现了梦想。

刚进入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时,柴璐连编辑机怎样开机都不知道,为了达到领导“第一流”的目标,柴璐每天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就这样不断地磨,不断地练,现在的她已经对节目游刃有余。

不论柴璐自己怎么谦虚,她的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用自己的执著撑起了一片天空,让观众能够享受到海峡两岸难得的资讯。这样的柴璐值得我们欣赏和喜爱。

智慧之一:梦想因为坚守而美丽

柴璐曾经说过,面对电视这个浩淼的海洋,她只是一粒小小的贝壳,如果没有偶然的海浪把她卷到沙滩上,她永远不可能看到这么美好的阳光。她非常感谢偶然的海浪,感谢注定的阳光。人生总是充满了太多的偶然与必然,就像柴璐,偶然的机会确立了自己要做一个主持人的梦想,她选择了一条路,就再也没有拐过弯,没有停过脚,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泥泞还是平地,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就这样一直走着,从未停步。

柴璐为了坚守梦想付出了外人所无法体会的艰辛和努力,正因为这样才换来了今天必然的成功。

柴璐出生在西安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站在家里的阳台上,就能看到远远的秦岭,夕阳西下,把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霞光里,柴璐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

小时候的柴璐长得像个布娃娃,眼睛之大有点惊人,创下的回头率也比较惊人。一岁的柴璐刚刚学会了走路,就跑去厨房,在爸爸身后踮着脚,悄悄伸手去抓灶台上的一个锅,结果一锅沸粥灌进了棉袄,手臂上落下了一道伤疤,谁也没有想到这道伤疤却改变了柴璐以后的命运。柴璐好动也是惊人的,常常趁着妈妈午睡,沿床根儿手脚并用地爬出去玩,也常常以挨鞋底而结尾。

小柴璐的第一个梦想是跳舞,那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事,每次音乐课学了新歌,小柴璐回家后都要自己编一段舞蹈来跳,跳得如痴如醉,枕巾、毛巾、纱巾满天飞。后来被老师点名在课堂上跳舞,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和老师赞许的目光更坚定了柴璐学习舞蹈的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少儿芭蕾舞团招生,小柴璐表现出色,但是到了最后,因为柴璐手臂上的伤疤而与舞蹈之梦失之交臂。

七岁的柴璐第一次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之后的柴璐变得自卑了。舞蹈失败之后,读书成了柴璐最大的乐趣,各种各样的童话书成了她最好的朋友。因为小人书的缘故,柴璐爱上了画画,画各色的美女图是她最擅长的。但是,后来柴璐被妈妈送到英语辅导班去学习英语,画家之梦也随之破灭了。

逐渐长大的柴璐变得敏感起来,她常常会哭,一根飘荡在风中的蒲公英也会让她落泪。孤独的柴璐经常自己一个人去学校图书馆看书,直到闭馆了,看门的大爷把饭盒敲得很响,柴璐才溜溜达达回家去。

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但是却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敏感的柴璐只有一件事是可以当众做的,那就是说话。她几乎承包所有为大家朗读语文课文的任务;在英语老师教新课前就能流利背诵全文;把一个童话故事讲到让女生抹眼泪男生锁眉头;在合唱比赛中屡屡担当旁白重任;在演讲中滔滔不绝;在辩论中唇枪舌剑……只要是与说话有关,柴璐就似乎变了一个人,从安静敏感变得神采奕奕,这成了柴璐最忘情的舞台。

说话也成就了柴璐的主持人梦想,命运之神为柴璐打开了另一扇门。一个叫陈浩的老师让柴璐知道,在千里之遥的北京有一所学校叫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有一个专业就是教人说话的。其实,这个陈浩老师是偶然间听到了学校喇叭里传出的柴璐朗诵诗歌的声音,想见见柴璐,陈老师鼓励柴璐去试试考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专业。

从此,考上北广学播音成了柴璐永久的梦想。那一年,柴璐16岁。不论春夏秋冬,柴璐都在为这个梦想努力着,在艰辛中享受着。雪夜的早晨,柴璐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嘴里还念着:“柴璐要考上北广。”

柴璐17岁那一年,穿着从同学那里借来的白色大毛衣,黑健美裤,旅游鞋,参加北广的面试。后来,她挤在人群里看着榜单,自己的名字在榜上,而且在前三名。最后的考试在兰州,柴璐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长久的知识积累让柴璐发挥良好。但是,柴璐最后却没有收到梦寐以求的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原因是最后录像的时候,柴璐的新闻播报总是歪着脑袋。原来,柴璐是个难产的婴儿,虽然最终幸运的来到世界上,但是脖子上的一块肌肉失去了弹性,虽然这并不影响生活,但却影响出镜形象。要改变这一点,一定要通过动手术 ,但手术只有30%成功的机会。

当时柴璐的分数已经可以去上外语学院,也可以去陕西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学播音。倔犟的柴璐拒绝了所有的机会,心中只想着要考上北广学播音。为了梦想,柴璐决定冒险动手术,可喜的是手术很成功。第二年,柴璐又去考试了,以文化课和专业课双双全省第一名,专业课全国最高的好成绩考入了梦想的北广。

柴璐就是这样一个执著的女孩,她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付出,不断坚守,其实她的这种坚守也真是她今天能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这也告诉我们:要完成既定的梦想就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没有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精神,就很难收获成功。

智慧之二:磨炼自己,厚积薄发

做一个主持人是柴璐多年以来的梦想,2007年柴璐终于走上荧屏成为《海峡两岸》的主持人,这一天她等待了八年,她用八年的时间沉淀自己,积累经验,这份踏实与执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是少有的。

能够考上北广不容易,因此柴璐特别地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四年中,她风雨无阻天天到操场上去练声,毕业时柴璐的评论专业考试拿了第一名。柴璐音色比较明亮,语气铿锵有力,起伏比较大,这都得益于她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后来,柴璐到《中国报道》实习,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她必须把自己归零从头再来。第一天走进《中国报道》繁忙的办公室,她不知道该站在哪,没有人有时间抬起头来看柴璐一眼,没有人注意到柴璐的存在。为了最迅速摸准节目脉络,柴璐开始“啃”一摞摞厚厚的节目文案,那些都是已经播出节目的字幕稿,柴璐坚信“温故而知新”是快速进步的捷径。

柴璐开始在八小时之外疯狂恶补电视知识:柴璐把A4纸钉成厚厚一沓,作为读书摘记,她工工整整的在上面写下“新闻基础自我培训”几个大字;她还借来电影学院的《剪辑学》,试着理解镜头的蒙太奇、跳轴、构图,试着感受剪辑的节奏、切换的技巧;广院书店里的《电视新闻》《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都被柴璐翻遍了,中外著名记者的传记也成了柴璐研读的对象;就连每天看电视,柴璐也不放下纸笔,力争把记者每一个提问都速记下来,分析节目的骨架结构……看报纸、作剪贴、写电视,柴璐竭尽全力使自己思想变得丰满、写作变得流畅、技巧变得娴熟。

当时带柴璐的李星岩老师是有名的严格,有名的“干活不要命”,一开始就让柴璐给摄像记者扛架子。柴璐觉得一个女孩子扛着架子在机场走来走去,有时在采访现场还要拿着架子跑,也挺难为情的。后来,柴璐终于想通了,原来每一个工作都有它自身的技巧,柴璐学会了怎么拿省力,什么时候打开,怎样调好高度。每件事做到优秀是一种习惯,小事都做不好,大事就更做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