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日军海外征战记
10722800000067

第67章

治安肃正日军保守占领区

百团大战八路威名天下扬

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中日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此时的日军已无力发动战略进攻,遂采取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巩固已有的侵略成果,并把巩固华北占领区作为重点。相应地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为此,1938年底,日军大本营从华中、华南抽调第10、第27、第5师团加强华北方面军,并组建第12军,加大在华北的兵力部署。1939年底,华北方面军兵力为9个师、12个独立混成旅、一个骑兵集团。1940年,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基本上没有变化,兵员总额约为30万人。华北伪军在1940年达到十余万人。

日军华北方面军,先后制定了1939年度(1939年1月至1940年3月)、1940年度(1940年4月至年底)“治安肃正计划”,企图首先集中兵力摧毁抗日根据地,而后分散兵力占领要地、建立据点,再依托据点对八路军反复进行“讨伐”,并最后消灭八路军,从而达到由“点线”扩大为“面”的占领。

日军1939年的作战步骤是:先集中兵力“扫荡”冀中、冀南、冀鲁边等平原地区,再对晋西、晋北、五台、太行、鲁中等山区进行大规模“扫荡”,采取“囚笼政策”,企图以遍地林立的碉堡和纵横交错的交通网,封锁、割断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日军的作战重点就由同中国正规部队的正面作战,转为同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

八路军、新四军面临日军的“扫荡”整肃”,承担了战略相持阶段对日作战的重担。日军“扫荡”“整肃”的重点是华北,而华北的重点是冀中,冀中军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也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初,日军先后对冀中的八路军进行了五次“围剿”。

1938年11月13日至12月9日,日军第110、第27师团各一部共6000余人,由平汉、津浦等铁路沿线出动,对冀中进行第一次围攻,企图肃清大清河以北的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12月21日至1939年1月24日,日伪军1500余人进行第二次围攻,进攻安国、博野、蠡县,企图把潴龙河以西的部队驱逐到河东。日军经过这两次围攻,占领了雄县、霸县、安国、博野、蠡县5座县城和一些重要市镇。2月初,日军以7000余人进行第三次围攻,矛头直指冀中中心区的河间、任丘地区。由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第120师直属队、教导团、第716团、独立第1支队等部,从新乐与正定之间通过平汉铁路,于1939年1月25日进抵河间惠伯口地区,与吕正操、程子华领导的冀中军区、八路军第3纵队会合。接着,第120师第715团主力,2月8日到达冀中安平县西南地区。

1938年9~10月,中共领导下的冀中抗日武装号称10万,占有24座县城。但部队成员新、成分复杂,组织领导不够健全,在日军的连续围攻下,形势迅速恶化,根据地日趋缩小,冀中局势动荡不安。面对这种形势,第120师首长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打几个胜仗,稳定冀中军民的情绪,增强坚持平原的信心。第120师决定师独立第1支队(欠第1营)以沧县、青县、交河、饶阳为活动地区,袭扰津浦线,其第1营配合冀中第1军分区活动;以师直属队4个连新组织独立第2支队,配合冀中第3军分区活动;以第716团3个连新组建独立第3支队,配合冀中第5军分区活动;师部率领第716团为机动部队,在河间、任丘方面伏击敌人,并相机袭击和占领河间、任丘。冀中军区以北上挺进支队为机动部队。

1月底,日军已进占大城、任丘、高阳、河间、献县,并企图进犯肃宁。2月2日晨,河间日军200余人和伪军一部,沿公路向肃宁方向开进。行至曹家庄以北地区,第716团及师独立第1支队与该敌展开激战,并阻击河间、任丘援敌400余人,入夜敌向河间撤退。第716团等部直追至河间城才撤出战斗。此战歼敌150余人,挺进冀中初战告捷。

2月4日,河间日军1000余人向大曹村袭击。第716团依托村庄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再歼敌300余人。日军遭数次打击,暂停进攻肃宁,第三次围攻遂告结束。

2月6日,日军2400余人开始第四次围攻,重点指向滹沱河以南的武强、饶阳、深县。为再次打击敌人,7日,第120师师部率第716团继续南下,进至武强西北的任家庄、东西唐旺地区。日军迅速占领了饶阳、武强、武邑、深县、束鹿城。9日,北面安平之敌600余人进至王村,饶阳之敌步、骑兵300余,坦克、装甲车数辆,进至邹村,10日拂晓向邢家庄实施合击。奉命赶到该地参战的第715团,以近战火力给敌突然打击,激战至16时,在毙伤日军130余人后,主动撤出战斗。

3月,日军向冀中增兵约7000人,连同原来侵入冀中的日军一部共约9000人,集结于大城、河间、献县、饶阳、藁城等地,3月18日开始第五次围攻,企图在文安、大城、任丘间歼灭八路军主力。3月20日,日军合击肃宁东南的东湾里、窝北,21日至23日合击任丘以南的南马村、泗水地区,25日合击任丘、文安间的吕公堡、梁召地区,但屡屡扑空,仅占领肃宁、任丘、文安三县城。4月1日,第五次围攻结束。至此,冀中所有县城都被日军占领。在此次反围攻中,冀中部队成功地避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合击,使敌主要企图未能实现。

第五次围攻结束后,日军进行分散“扫荡”,扩张据点,修筑公路,破坏抗日政权,建立和扩大伪组织。八路军回旋余地大为缩小。

冀中区总指挥部从冀中敌我斗争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利用战斗间隙主要整理、训练、扩大部队,开展地方工作;避免决战,积极打击由据点出扰之敌和敌之运输队,俟青纱帐起再行反攻。

在第五次反围攻期间,3月20日,第120师在河间县太平庄、南马村整编,将第715团和冀中独立第4支队合编为师独立第1旅,旅长高士一,政治委员朱辉照,副旅长王尚荣,辖第1、第2、第3团和第715团,全旅共计4392人;将第359旅在冀中扩编的特务团拨归冀中军区建制,以加强冀中军区机关警卫力量;另成立师独立第4支队,到冀中第2军分区活动。4月8日,在高阳西南河西村将第716团和冀中独立第5支队合编为师独立第2旅,旅长魏大光,政治委员王同安,副旅长廖汉生,辖第4、第5团和第716团,全旅共计4000人。

4月20日,120师师部和独2旅由河西村到达河间东北齐会地区,与独1旅靠拢,准备整训。得悉河间日军800余人、伪保安队数十人,随行大车80余辆满载给养弹药于22日北犯,到达齐会西面的三十里铺。第120师判断这股日军可能在北面敌军配合下实施合击。120师在该地区有7个团近万人,兵力占绝对优势,决心抓住战机,消灭敌人之一路。23日拂晓,三十里铺之敌东犯齐会村,包围齐会村的716团第3营。第120师乃以一部钳制北面之敌,令716团第3营固守齐会,以主力对围攻齐会之敌实施反包围。日军在内外夹击下死伤惨重,为免遭歼灭,24日南逃找子营,再次陷入包围。适逢25日黄昏前北风大起,飞尘蔽天,日军乘机南逃。120师追击十余公里,残敌100余人、大车十余辆于26日逃回河间。这次战斗,120师在敌人据点稠密的狭小平原地区集中7个团兵力,连续激战三昼夜,歼敌700余人,取得了平原歼灭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120师自1939年1月挺进冀中,到7月共作战160余次,歼灭日伪军4900余人,对巩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120师进入冀中的部队共6400余人,离开冀中时部队发展到21900余人。

7~8月,冀中区遭受了空前大水灾,水灾期间,战斗相对缓和。9月,冀中洪水退落,青纱帐倒,日军准备分区“扫荡”。从10月8日到22日,日伪军6000余人首先“扫荡”大清河北地区。12月3日至7日,日军1500余人“扫荡”平汉路、沙河、滹沱河之间的三角地区。12月中旬至12月末,日军集中兵力1.2万余人,第三次分区“扫荡”冀中。这一次日军对大清河北、滏阳河东南和子牙河东西,以及滏阳河以西以北和滹沱河两岸三个区域同时进行“扫荡”。半个月时间里,冀中八路军作战13次,伤亡450多人,毙伤敌1200人以上。

冀中军区部队在1939年频繁的反“扫荡”中作战383次,毙伤日伪军9414名,俘日伪军1718人,自身伤亡3851人。

日军为巩固对冀中平原的统治,从1939年12月前后开始推行“囚笼政策”,大举修路,以深沟高垒联结碉堡据点,并以县城等重要据点为中心,在外围修数道公路,既将抗日根据地分割成许多孤立小块,又便于其机械化部队运动。

与“囚笼政策”相互配合的是不断的分区“扫荡”。1940年2月21日到3月5日,日军1000余人,“扫荡”沙河、滹沱河、唐河之间地区。3月17日至30日,日军6000余人又在滹沱河以北、潴龙河以东、子牙河以西地区实行分区“扫荡”。此时,冀中7个主力团和在冀中的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及津南自卫军,已经南下晋冀豫、冀鲁豫地区执行其他任务。

从4月10日至5月底,日伪军3万余人对冀中进行为期50天的第二次春季“扫荡”。这次“扫荡”时间长,行动诡秘,稳扎稳打,连续合击,增修公路,构筑据点,至5月中旬据点达到400个左右(1939年底177个),并封锁河流,控制渡口,冀中形势空前严峻。

为了协助冀中反“扫荡”,晋察冀军区派来两个团。冀中军区留下相当兵力以营或连为单位灵活作战,一部主力转移到平汉路西山地集结整训,作战与整训的部队轮流替换,将保持持续力量:冀中军区机关大部转移路西,负责人轮流带部分工作人员在路东负责指挥。50天反“扫荡”中,八路军作战91次,牺牲879名,负伤624名,毙伤日军2942名、伪军419名。

为保护麦收,打击日军抢麦和破坏麦收的计划,冀中军区重新部署,将在北岳区休整后的一批部队投入作战,以营为单位分散配合地方游击队、游击小组积极活动,打击据点伸出之敌,袭击据点,将敌人孤立围困于据点之内,发动群众破坏交通。从6月1日至25日,作战44次,毙伤日军515人,伪军226人,取得了保卫麦收的胜利。

6月下旬,青纱帐逐渐繁茂,冀中南下的部队归来,于是发起青纱帐战役。至8月中旬,冀中部队作战146次,毙伤日军2189名,伪军422名,收复15个据点。

与此同时,在晋绥、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在山东、皖南、皖东、豫皖苏、苏北、豫鄂,东江和珠江、海南岛等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与日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以全面开花之势,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日军在占领区内时刻不得安宁,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八路军、新四军所进行的反“扫荡”、反“围剿”的作战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战果最辉煌的,当属于1940年秋在东至渤海,西至黄河,北至北平,南至长江的数千平方公里土地上进行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筹划于1940年7月。当时,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签发了上报中央军委、同时下达第120师、第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的《战役预备命令》。这个命令明确分析了全国的抗战形势和华北的整个战局,阐述了这次战役的意义,规定了这次战役的目的是:“以彻底破坏正太路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恢复若干重要关隘据点,较长时间地截断该线交通线,并乘胜扩大,拔除该南北地区若干据点,开展沿线两侧工作,基本是截断该线交通为目的。”命令还要求各部对其他各重要铁路线,特别是平汉、同蒲铁路“应同时组织有计划之总破袭,配合正太铁道战役之成功”。

8月8日,八路军总部下达了《战役行动命令》,规定了参战的部队及任务,并定于8月20日在全线发起进攻。战役首先从正太路发起,而后迅速扩展到除山东以外的整个华北地区和主要交通线。参加战役的部队从最初计划的几十个团迅速增加至105个团,共20余万人,故称“百团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