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日军海外征战记
10722800000089

第89章

缅北大反攻日军魂断野人山

芒市会雄师盟军打通交通线

1943年,不论是欧洲战场,还是亚洲战场,战局正朝着有利于同盟国的方向发展。因而反攻缅甸的计划被提到议事日程。

日军占领缅甸后,英军退入印度。中国远征军主力退回滇西,在云南楚雄重组,陈诚任司令长官。后来陈诚生病,由卫立煌接任,黄琪翔任副司令长官,下辖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和霍揆彰的第20集团军,还有何绍周的第8军,以及其他特别兵种,共16万人,部署在怒江东岸担负江防守备任务;远征军之一部,经缅北越过野人山进入印度的莱多,后到比哈尔邦的兰姆珈营房补充和整训,编为中国驻印军,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

日军一方面加紧控制缅北,封锁滇缅、中印公路,断绝援华物资的陆上运输通道;另一方面又妄图乘胜侵占印度东部,以断绝美国援华物资的空运基地,阻止盟军从印度向东南亚反攻,以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和印度屈服。

为此,1943年3月,日军成立缅甸方面军(司令为河边正三中将),辖第15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而后又相继增加了第28军(司令为樱井省三)和第33军(司令为本多政材)。

1943年6月,日军准备首先急袭并摧毁盟军的反攻根据地印度东北部的因帕尔。

中美英三国就发动缅甸作战已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决定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及美英军一部,在缅甸北部和滇西对日军进行反攻作战。其目的是在英美空军协助下,歼灭缅北日军,打通中印公路,改善盟国对中国战区军需物资的运输。这样,中国战区就可以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钳制和击败日本在华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和英国在南亚等地的压力,共同打败日本法西斯。

印度至缅甸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打仗的军需物资送不上去。没有军需物资作后盾,反攻缅甸就无从谈起。于是,史迪威决定先修筑一条中印公路。

1月27日,两支队伍从训练基地兰姆伽出发,一支是美军工程兵部队,另一支是掩护美军工程兵筑路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之114团。他们坐卡车,乘轮船,颠簸了一个多月来到莱多。这里到缅甸没有路,也没有河流。史迪威打算从这里修一条通向缅北的公路。修这条公路必须经过隘路森林,森林里有低凹的沼泽,也有凸起的小山包,还有大象及各种野兽出没。这些野生动物第一次见到人,开始表现得十分害怕,总是躲得远远的。后来,筑路需要经过它们的窝,将它们的窝毁了,它们便发了怒,每天都有数不清的野兽向筑路的部队袭击。中美军队的官兵们只好用机枪对付它们。谁知,这阵阵枪声引来了真正的敌人。他们修到胡康谷后,遭到日本小股部队的袭扰。负责施工的美军少将惠勒尔觉得一边修路,一边打仗不行,便向史迪威提出撤走修路人马。惠勒尔的要求遭到了史迪威的痛斥,他无可奈何,只得继续带队修路。保护修路部队的第38师114团要超前赶路,他们于3月9日越过丛林,来到唐卡家,刚刚安营扎寨,忽然见到成千上万的蝙蝠飞来,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先是从树上散开,然后由东向西,向部队住的四周袭来。动物搬家,必有异情。第114团的张团长有着军事动物学的知识,他凭着感觉,认为不远处有敌人。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惠勒尔将军,惠勒尔觉得他分析得有理。

考虑到明天可能有敌情,惠勒尔睡不着,半夜里叫醒了张团长,和他商量将部队移到对面的小山上。那里易守难攻,只要在山上架几挺机枪,就可以应付2000多敌人的进攻。张团长当晚就将帐篷及武器弹药迁到了对面的小山上。

第二天清晨,天气晴朗。突然哨兵跑来,向张团长报告说,山那边来了一批鬼子,朝他们驻扎的地方拥来,几乎把整个山坡都掩盖了。张团长立即到了惠勒尔的住地,通报了敌情。中美部队立即占领阵地。不久,日军果然来了,他们号叫着先是匍匐,以后是弯腰前进,最后干脆直起腰扑过来。

“砰”的一声清脆的枪响过后,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汤姆机枪“哒哒哒”地射向敌人。敌人像被风暴摧毁的高粱,纷纷倒地。但是,敌人被打退了一批又上来一批。整个唐卡家烟尘滚滚,刀光闪闪,从早上一直杀到傍晚,直到天黑了下来敌人才退了回去。张团长估计敌人明天一定还会再来,便用无线电台向孙立人师长报告了战斗情况。孙立人答应过几天派第112团增援。

由于唐卡家一带道路狭窄,日军的大炮坦克运不上来,他们只能派小股部队袭扰。中美部队联合起来,兵力相当于一个师,完全可以对付这些小股的敌人。因此,他们一边修路,一边对付袭扰的敌人。直到9月上旬,公路修到了南阳河附近,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是边修路边作战。

10月份,史迪威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借用了一部小说的标题:“人猿泰山”。执行这个计划的中国驻印军,将从印缅边境的小镇莱多出发,跨过边境进入缅甸,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然后翻越野人山,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今译为莫冈)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打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10月底,史迪威命令新38师、新22师开进莱多、胡康河谷、南阳河等地,准备进行大反攻。

郑洞国的新编第1军担任这次战役的主攻任务。该军下辖孙立人的新编第38师和廖耀湘的新编第22师,兵力近3.5万人。

史迪威挑选的胡康河谷,缅甸语的意思是“魔鬼居住的地方”。这是缅甸的最北方,方圆几百里没有人烟,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传说中,这里曾有野人出没,所以又叫做“野人山”。

在胡康河谷和密支那,驻守着日军田中新一的第18师团,共有兵力3.2万人。这是日军的一支王牌军,号称“常胜师团”,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它曾在新加坡迫使8万多英军缴械投降,然后投入缅甸作战,又有“丛林作战之王”的称号。

10月20日上午11点,在新背洋以西无名高地,孙立人师搜索连与日军一个大队遭遇。双方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几乎同时开火。日军按照以往经验,认为自己的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营)战斗力相当于或超过中国军队的一个师,根本不把中国的一个连放在眼里,立即向无名高地发起冲锋。

搜索连是孙立人师的开路先锋,兵员300多人,配备迫击炮12门,反坦克炮3门,轻重机枪25挺。士兵清一色配备M4汤姆式冲锋枪。战斗一打响,战士们沉着应战,将日军放入射程内,充分发挥火力优势杀敌。当日本兵端着三八大盖气势汹汹扑上来时,迫击炮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机枪子弹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墙,把日军打得晕头转向,像收割机下的禾稻一样纷纷栽倒在地上。

中国军队开始反冲锋,战士们头戴钢盔,个个争先,把手持老式步枪的日本人打得血肉横飞,浑身都是窟窿。下午,中国的另一个连队及时赶到,两路夹击,日军丢下200多具尸体,仓皇逃窜。前哨战告捷,中国驻印军首创对日军以少胜多的战绩。

四天后,孙立人师第112团开始攻击前进,从缅北野人山区的唐家卡和卡家卡一线,分三路向新背洋和于邦一线前进,遭遇了日军田中师团搜索团和第56联队第2大队。炮兵部队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炮火急袭,300多发炮弹在日军阵地中开花。然后,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了攻击。在前线督战的史迪威将军,后来写下了自己的观感:“中国人打得很好,这些人勇猛无畏,下级军官是好样的。”

史迪威对中国军人的评价,与罗斯福当时对中国做出的评价是一致的。在史迪威写下他那段观感的同时,罗斯福坚持要中国与美、英、苏三国一起发表一个四国宣言。10月30日,中国驻苏联大使傅秉常经授权与其他三国外长一起在美苏英中《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上签字(也叫“四强宣言”),它标志着中国已跻身世界“四强”之列。

第112团只用5天就占领了新背洋。田中新一立即调整部署,派第114联队防守密支那,派第55联队和第56联队向前线增援,师团指挥部也向前开进。11月初,第112团第1营和第2营前进到于邦附近,与日军第55联队遭遇,双方在加拉苏四周山头展开激战。

第112团拥有各种口径迫击炮60门,轻重机枪110挺。部队占据山头,居高临下,日军虽然在兵力上占了优势,但迫击炮不到20门,机枪只有十多挺。第一天,第112团的迫击炮几乎主宰了战场形势。日军进攻屡屡受挫,连指挥部也挨了两发炮弹,副联队长平田一郎被当场炸死。

日军强攻不成,便改变战术,派一个大队迂回到第112团阵地后方,截断退路,再派出小股部队不断袭扰,吸引中国军队开火消耗弹药。日军一连几天骚扰,第112团的还击渐趋稀疏,炮兵射击也零落下来。第五天黎明,日军大规模集结部队,联队长丸山房信亲自上阵,准备发起最后的总攻。就在这时,一队美国飞机隆隆地飞到战场上空,将弹药补给准确地投放在第112团的山头阵地。

此后一个月,第112团和整整一个联队的日军对峙。日军伤亡近千人,始终没能攻破两个营的中国军队阵地。丸山房信在写给田中新一的报告中报警:“(加拉苏)高地之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例,中国人的变化是惊人的,希望能引起师团长阁下的重视。”日本人在战后写道:“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十八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最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全军为之愕然。”

11月2日,孙立人师第114团向新背洋推进,担任警戒。4天后,第112团攻克于邦日军的前进阵地,日军固守于邦核心阵地进行抵抗。双方激战了16天,日军第55联队和第56联队的主力增援于邦,第112团因敌众我寡,兵力悬殊,反被日军包围。孙立人师派出第114团和炮兵第1营,向于邦方面增援,史迪威和孙立人亲赴前线指挥,在美国空军支援下,终于在一个月后攻占于邦,日军第56联队第2大队被歼,残部向大龙河左岸地区撤退。孙立人师先后到达大龙河右岸,廖耀湘师先头部队第65团到达新背洋附近地区。

于邦失守,日军第15军团牟田司令官将负责防守缅北的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叫到仰光军团指挥部,狠狠地训斥了一顿,限令他在5天之内夺回于邦,将中国军队打回印度。田中回到部队,亲自到前线察看地形,部署反击。他计划集中3个联队反扑,结果事与愿违,连战三天不仅没有夺回于邦,反而被中国军队打得倒退了50公里。田中新一退到大拍家后,一脸沮丧。可是,待他察看地形时,见到这里有一片树林,树林后面是一片开阔地,便于坦克、大炮发挥特长,不由转忧为喜,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决定凭这片树林和两侧枉克山和大奈河为依托,组织部队构筑三道防御工事,以阻止中国远征军的前进步伐。

第一道防御工事放在树林里,日军三人一组,在大树上搭成吊铺,将机枪、迫击炮安置在吊铺上,连士兵们烧饭睡觉都在吊铺上。新38师一路追击,也跟着到了大拍家。他们没有发现日军的防御工事,冒冒失失地闯入了敌阵,遭到埋伏在吊铺上的敌人立体化攻击,新38师伤亡很大。

孙立人来到前线,设想了一个侦察日军火力的计划。傍晚,他令士兵们隐蔽着,举着套上军装的草人缓缓移动。突然,从树顶上冒出一串串火舌。孙立人立刻明白了日军的秘密,他命令迫击炮向树林开炮。顿时,树林燃烧起来,鬼子吓得纷纷从吊铺上跳下来。孙立人命令官兵朝鬼子射击,枪法好的士兵一枪一个,孙立人将这一战术起名为“打人鸟”。

中国驻印军在缅甸作战期间,蒋介石在宋美龄陪同下于11月21日到达开罗,与罗斯福、丘吉尔会面。他向英国首相谈到正在缅甸进行的反攻,建议英军从缅甸南部登陆,与中国军队南北夹击,丘吉尔没有同意,他只要求中国军队在缅甸北部牵制住日军,使他们不能进攻印度。同时,他也拒绝了把香港交还中国的要求。会后,三国首脑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宣言》。

1944年元月,日军第55联队和第56联队退守胡康河谷内的大洛至太白家一线。中国驻印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左路为孙立人师,从于邦地区出发,进攻太白家和甘家一线;右路为廖耀湘师,从新背洋进攻大洛。28日拂晓,从新背洋起飞的美军飞机开始猛烈轰炸大洛的日军阵地。8点钟左右,廖耀湘师战车营的坦克纵队出现了,钢铁洪流像一把尖刀,插进日军阵地,撕裂日军的防线,然后掩护步兵反复冲杀,并不失时机向纵深突进。

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第一场由中国人主导的向日军进攻的机械化战争,现代化优势在中国人一边。坦克手们驾着铁甲战车,猛烈地扫荡日军的阵地和步兵,步兵紧跟在坦克后面,利用钢铁屏障的掩护,肃清各个死角,占领日军的工事和阵地。

元月最后一天,廖耀湘师攻占大洛,歼灭日军第56联队第3大队长冈田少佐以下700多人。虽然田中新一逃出了大洛,但师团的大印却落在中国士兵手中。左路孙立人师也于同一天向太白家发起总攻,美军第10航空队出动30多架飞机,轮番实施空中打击,日军不得不突围后撤。第二天,孙立人师占领太白家。两路兵锋直指日军两个联队主力集结的孟关。

田中师团撤出大洛和太白家一线之后,改变防御部署,将第55联队和第56联队成梯次配置,分别占据胡康河谷中心地带相距约12公里的孟关和瓦鲁班地区,企图以坚固的纵深防御阻止中国驻印军的进攻。

针对日军的作战企图,史迪威决定由孙立人师长率部挺进孟关敌后攻克瓦鲁班,截断敌退路;然后由廖师长率部向孟关发起正面进攻。迫使敌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放弃孟关。

2月18日,中国驻印军的两个纵队从大奈河向孟关发起进攻。田中新一到孟关指挥作战。中国军队很快就突进到孟关外围阵地,廖耀湘师已全部投入战斗。24日,中美联合部队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廖耀湘师和孙立人师主力迅速向孟关逼近。美军突击队一星期后抵达瓦鲁班东北面地区,随即向日军发起攻击,并占领其侧后的南北河渡口。日军发觉自己的后方已被截断,只留下少数部队在孟关正面抵抗,集中全力向瓦鲁班发起反击。美军突击队在中国军队第113团的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

四天后,廖耀湘师攻克了孟关。田中新一的两个联队大部分被歼灭,只有一部分向瓦鲁班方向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