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笺注
10723000000034

第34章 付嘱品第十(4)

[8]禅宗即顿教法门。

[9]见本原自性天真佛也。浑同而曰:见世尊者,千佛万佛原是一佛故也。《修心诀》云:“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也。心外觅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识指尔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故云顿悟也。”

若欲修行觅作佛[1],不知何处拟求真[2]。若能心中自见真[3],有真即是成佛因[4]。不见自性外觅佛[5],起心总是大痴人[6]。顿教法门已今留,救度世人须自修[7]。报汝当来学道者[8],不作此见大悠悠[9]。

[1]向外驰求。

[2]各自本具心佛,欲修行而得者,终无是处。

[3]惟一事实,余二即非真。《高子遗书》一:“心中无丝发事,此为立本。”

[4]《高子遗书》:“无杂念虑,即真精神。去其本无,即吾固有。”

[5]起心觅佛,不知佛在起心之中,是为不见自性。

[6]即起心便是痴毒。《传心法要》下:“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7]此言虽云救度世人,然世人要须自修。

[8]当来,当世来世也。

[10]见,指顿教法门而言。悠悠,悠忽度日,无精进工夫也。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1]。受人吊问[2],身着孝服,非吾弟子[3],亦非正法[4]。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5],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世。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1]刘向《说苑》:“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

[2]问终曰吊。亲友邻里闻讣,往丧家问之曰吊问。

[3]佛弟子不当受吊问与着孝。

[4]吊问着服,非如来正法。

[5]《大集经》曰:“一切众生,心性本净。心本净,故烦恼诸结不能染着,犹如虚空。”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1],腾腾不造恶[2]。寂寂断见闻[3],荡荡心无著[4]。

[1]兀兀,不动貌。

[2]腾腾,自在无所为貌。

[3]寂寂,安静貌。断见闻,断之于安静之中也。

[4]坦坦平平,心无所住。马祖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方唤作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皆属造作。更向外驰,去家转疏转远。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传心法要》下:“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著;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你,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相应,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为无漏智。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随意而生。经云:菩萨有意生身是也。忽若未会无心,著相而作者,皆属魔业。”高丽普照禅师《修心诀》云:“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无所知。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于善于恶,不断不修。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遗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不修善不造恶,是言善恶两边皆不取舍,并非如乡原。断见闻,心无著,是屏绝诸缘,并非断灭顽空。仍归结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即心即佛。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勿忘勿助。此与《中庸》末句“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又曰“视之弗见,听之弗闻。体物而不可道,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者”,是一样意思。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1],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2]。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3],林木变白[4],禽兽哀鸣。

[1]端坐,犹言正坐也。

[2]奄然,忽然也。《释氏要览》下《送终篇》:“释氏死谓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随便称之。”《大乘义章》:“菩萨后时,迁化他土。”

[3]《尔雅》:“螮蝀,虹也。”《白虎通》:“天弓虹也。”虹者,太阳光线与水气相映,现于天空之彩晕也。《礼记》:“君子比德于玉,气如白虹,天也。”《国策》:“聂政之刺韩傫,白虹贯日。”属,连属也。

[4]《涅槃经》:“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槃。入涅槃已,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

十一月[1],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2]。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三日,迁神龛[3]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4]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5]。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6],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7]。

[1]即先天二年,是时已改开元元年。

[2]广州之官僚欲迎六祖真身往法性寺,韶州之官僚欲迎六祖真身往宝林寺,新州之官僚欲即安六祖真身于国恩寺,故云莫决所之。

[3]龛,塔也;塔下室也。此神龛非指塔与塔下室而言,乃指禅龛而言也。俗谓供佛之小室日佛龛,亦其类也。杜甫诗:“禅龛只宴如。”按:龛形如轿,三面合木,一面为户。禅者端坐于习静,禅堂中恒置之。

[4]即开元二年。

[5]香泥,以香末捣如泥也。《通载》十一《慈恩、玄奘示寂》下云:“俄,异僧奉楠檀末香至,请依天竺法,涂法师之体。又后分涅槃下,即以香泥香水,灌洗如来金色之身。”

[6]铁叶,铁片也。

[7]王维、柳子厚、刘禹锡及宋兵部侍郎晏殊等俱有碑记。晏殊碑记文今佚。

师春秋七十有六[1]。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2]。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

[1]春秋,年龄也。一年一春秋。《国策》:“君之春秋高,而封地未定。”《汉书》:“春秋鼎盛。”大师降诞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示寂于玄宗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三日,历太宗、高宗、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六朝。实得春秋七十有六。

[2]《传法正宗记》七:“大鉴所出法嗣,凡四十三人。其一曰西印度堀多三藏者,一曰韶阳法海者,一曰庐陵志诚者,一曰匾檐山晓了者,一曰河北智隍者,一曰钟陵法达者,一曰寿州智通者,一曰江西志彻者,一曰信州智常者,一曰广州志道者,一曰广州印宗者,一曰清源山行思者,一曰南岳怀让者,一曰温州玄觉者,一曰司空山本净者,一曰婺州玄策者,一曰曹溪令韬者,一曰西京光宅慧忠者,一曰荷泽神会者,一曰韶阳祗陀者,一曰抚州净安者,一日嵩山寻禅师者,一曰罗浮定真者,一曰南岳坚固者,一曰制空山道进者,一曰善快者,一曰韶山缘素者,一曰宗一者,一曰秦望山善现者,一曰南岳梵行者,一曰并州自在者,一曰西京成空者,一曰峡山泰祥者,一曰光州法净者,一曰清凉山辩才者,一曰广州吴头陀者,一曰道英者,一曰智本者,一曰清苑法真者,一曰玄楷者,一曰昙璀者,一曰韶州刺史韦据者,一曰义兴孙菩萨者。”

达摩所传信衣[1],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2],主塔侍者尸之[3],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此皆兴隆三宝[4],普利群生者[5]。

[1]原注:系西域屈眴布也。《宋高僧传》曰:“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其色青黑碧缣复袷,非人间所有物也。”《祖庭事苑》三:“屈眴,即达磨所传袈裟,至六祖遂留于曹溪。又西域屈眴布,缉木绵华心织成,后人以碧绢为里。”

[2]凡三衣什物一切资助学道之身之具名道具。《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修无分别功德道具。”《释氏要览》中:“道具,《中阿含经》云:所蓄之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云:资生顺道之具。”《天台别传》:“衣钵道具,分为两分。”

[3]尸,主也,主其事也。

[4]三宝,佛、法、僧也。雕铸塑画等像,佛也;经律论三藏教文,法也;比丘等五众和合,僧也。然禅宗之所谓三宝,其说则更有进者。《传心法要》曰:“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无暗。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此见得,名之为法;见法故,名之为佛;佛法俱无,名之为僧,唤作无为僧,亦名一体三宝。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应无所求。不著佛求,故无佛;不著法求,故无法;不著众求,故无僧。”

[5]群生,多类之众生也。《维摩经·佛国品》:“法王法力超群生。”《无量寿经》上:“求清白之法,以惠利得群生。”《法华经·方便品》:“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笔削记》六:“利众生不出二种:一、令离苦,谓离分段变易生死故;二、令得乐,谓得菩提涅槃无上乐故。”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1]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2]。众僧惊起。见一孝子[3]从塔中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4]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鞫问[5]。

[1]开元唐玄宗年号。

[2]拽,逸列切;为以手持而引之也。

[3]此孝子指衣父母之丧服者言。

[4]牒,音“蝶”,讼词也。

[5]鞫,音“菊”,讯囚也。

云姓张,名净满,汝州梁县人[1]。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2]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韬曰[3]:如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4],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加叹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缄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衣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5]。朕谓之国宝,卿[6]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7]。其余事迹,系载唐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刺史刘禹锡等碑。守塔沙门令韬录[8]。

[1]后魏汝北郡,北齐改为汝阴,隋置汝州,明清为直隶州,属河南省。民国改为临汝县。

[2]新罗,国名。三韩之一,建国于西汉之季,至西晋之末,兼并辰韩弁韩。日本神功后来攻,乃结和好。后渐强,取日本之任那府。嗣为百济高句丽所侵,乞援于唐,唐出兵灭百济高句丽,其地以次归于新罗,遂统一半岛全部,而臣事于唐。五代时,国又分裂,旋为高丽所灭。

[3]上足,犹言高徒。《传灯录》五:“曹令溪韬禅师者,吉州人也,姓张氏,依六祖出家,未尝离左右。祖归寂,遂为衣塔主。唐开元四年玄宗聆其德风,诏令赴阙,师辞疾不起。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取传法衣入内供养,仍敕师随衣入朝,师亦以疾辞。终于本山,寿九十五,敕谥大晓禅师。”

[4]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大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之也。

[5]顶戴而送者,尊崇法服故。

[6]指杨缄。

[7]六祖又有发塔在广州光孝寺佛殿后。六祖初剃度时其徒为藏发于此,盖发冢也。见《广语》。

[8]按:神会请王维撰六祖碑铭,令韬与之同时,故得见之。若柳宗元、刘禹锡之世,去六祖之迁化,已百余年矣,其所撰之碑,决非令韬所及见者。此句有柳、刘二人之名,必为后人窜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