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评曾国藩
10744900000015

第15章 “立功之伟,胥本于进德之勤”(1)

——何评曾国藩

【评主简介】

何辑(——1888年),清末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字伯玉,号小宋。道光年间进士。始任翰林院编修,后被擢升为江南道监察御史。1841年英人攻陷广州后,他深感国势衰微,于是纵论兴办洋务的重要性,先后八次上疏,反复申述自己的主张。咸丰十一年(1861年),他任职于曾国藩湘军总办营务处,并参加镇压捻军。光绪年间,他升任闽浙总督。法越战争中,法军攻入长门,他与张佩纶一起担负防守任务,不料竟大败于马江,于是被革职。

何规曾随曾国藩转战多年,交往密切。曾国藩逝世以后,何规率先陈颂他的功德,并加以评伦。

臣与曾国藩相从日久,相知颇深,灼见其立功之伟,胥本于进德之勤①。其生平尽瘁报国,克己省身,器识过人,坚贞自矢,不特今世所罕观②,即方之古贤臣,盖亦未遑多让③。请敬为圣主陈之:

咸丰之初,曾国藩以在籍侍郎,练团杀贼,无尺寸之土地,无涓滴之饷源。饷之巨者,丁漕关税,而职在军旅,不敢越俎以代谋④饷之细者,劝捐抽厘,而身为客官,州县既不肯奉行,百姓亦终难见信,概系募勇,又不得照绿营之例,拔补实缺;空有保举之名,而无履任之实。名器不属,激励尤难。方其初败于岳州,再挫于九江,兵几不振,穷且益坚。迨江西困厄之时,事势非顺,动多个怍⑤。一钱一粟,非苦心经营,则不能得;一弁一勇,非苦心训诫,则不能战。于困苦难堪之中,立坚忍不拔之志,卒能练成劲旅,削平逋寇,上慰先帝在天之灵,辅佐圣世中兴之业。虽曰抵疾可以成德术⑥,动忍可以增智能,而艰难创造之初,固不敢自料有今日也。

曾国藩于群言淆乱之时,有三军不夺之志。枕戈卧薪⑦,坚忍卓绝,卒能以寡御众,出死入生。迨事机大定之后⑧,语寮友曰:‘昔人有言爱能伤人”吾此数月,心胆倶碎矣!幸赖国家鸿福,得以不死。”然则今日之一病不起,尽其精力为已瘁矣。

曾国藩战胜之绩,指不胜屈。惟此数年坎坷艰辛,当成败绝绩之交,持孤注以争命;当危疑以震撼之际,每百折而不回。盖其所志所学不以死生常变易也。

古之名臣,谋国效忠,惟以人事君为急。曾国藩昔官京朝,即已留心人物;出事戎轩⑨,尤勤访察。虽一艺一材,罔不甄录,而又多方造就,以成其材。

其历年通达,与平日忠义相切剧者⑩,如江忠源罗泽南李续宾刘鸿胜死于战阵,塔齐布李续宜萧捷三江忠义死于勤劳,皆已载诸史传。

其幕府宾僚,偏禆卒伍,由书生而洧历疆圻,由末职而洧膺重镇,无愧勘乱之选,亦铮铮在人耳目,无待臣言。

其苦心孤诣,使兵事历久而不败,人才愈用而不穷者,则在以湘勇之规矩推行于淮化濠泗刚劲之风,为国家干城之用。

臣远稽史籍,唐之李郭,亦仅收复两京;宋之韩范1,亦仅经略西夏一隅耳。我朝武功之盛,超轶前代,屡次戡定大难。然如嘉庆川楚之役,蹂躏不过四省;康熙三藩之役,蹂躏尚止十二省。今发捻回教诸匪,蹂躏竟及十七省,用兵已满二十年,若专恃湘楚一军,与之角逐,而无淮军继起于其间,亦岂能南北分兵,次第削平祸乱?是其公忠伟略,推贤让功,和衷共济,尤足多者。

臣告在军中,每闻谈及安庆收复之事,辄推功于胡林翼之筹谋,多隆阿之苦战;其后金陵克复,则又推功诸将,而无一语及其弟国荃。谈及僧亲王剿捻之时,习劳耐苦,辄自谓十分不及一二;谈及李鸿章左宗棠一时辈流,非言自问不及,则曰谋略不如。往往形之奏牍见之函札,非臣一人之私言也。

当江皖糜烂之际,实仕官所谓畏途。曾国藩不辞。选拔知兵之员,随时保奏,以期同济艰难。厥后大功底定,南服承平,朝廷延方殷勤,犹复叠奉谕旨,令保封疆将帅。曾国藩则奏称:疆吏既有征伐之权,不当更分黜陟之柄。宜防外重内轻之渐,兼杜植党树私之端。”其小心远虑若此,宜其立功之后,不自矜伐也。

曾国藩自督师以来,即有不期生还之志,是以经历危险,屹然不可摇撼。精诚之至,部曲化之,手足化之。故湘军阵亡文武官兵,可以按册而稽者,多至万余人。咸丰八年,三河苦战,其胞弟曾国华随李续宾以单骑冲贼术贼死。同治元年,雨花台之战,其胞弟曾贞干于贼退数日,劳疾而死。可谓一门忠义矣!而与诸弟共在军中,任事则督之争先,论功则率之居后;盖深见乎功名之际,终始之难,常以位高于众,权重于人,怀大名不祥之惧。故遭非常之知遇,弥切尔位之靖共。

其平日办事,不分畦域。江皖苏浙两湖之兵事,联为一气;两江军火饷糈,又不惜接济邻省,分应他军。而于节制四省、节制三省之命,则坚不敢居,不惮再陈情,期于得请而后已,盖时念及报称之难,不敢恃恩宠之厚也。

其本身清俭”,如寒素。官中廉俸⑩,尽举以充官中之用,未尝置屋一廛,增田一区。蔬食菲衣,自甘澹泊,每食不得过四簋;男女婚嫁,不得过二百金,垂为家训。有唐杨绾宋李沆之遗风。而邻军困穷,灾民饥饿,与夫地方应办之事,则不惜以禄俸之赢余,助公用之不给。臣在皖时,固谂知之⑩。

其立身平实,不求立异。守之甚严而持之有恒者,一曰不诳语”,二曰不晏起”。朝端之奏报僚属之咨札,亲友之函牍,就臣所见,固未尝有欺饰矣。即外抚远人,内驭降将,交必推诚布公,言皆质实;中外远近,皆有以信其为人之不苟。在军在官,夙夜未尝少懈。虽风潇雨晦,疾病忧郁之时,率已鸡鸣而起,夜分始息,盖数十年如-日也。

晚年不服珍药,未尝有卧疴倚衾之日。前在两江任内,讨究文书,条理精密。无不手订之章程,无不点窜之批牍。惟有舌蹇心悸之病,不能多见僚属。前年回任,感激圣恩高厚,仍令坐镇东南,自谓稍即怠安,负疚滋重。

公余无客不见,见必博访周谘,殷勤训励。于僚属之贤否,事理之源委,无一不默识于心。人皆服其耄年进德之勤,其勉力在此,其致病亦在此。

——节录自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全集卷首》

【注释】

①胥(xu):皆;能。

②不特:不只;不仅。

③遑:闲暇。

④越俎:《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就是说人各有专职,尽管他人不尽职,也不必超越自己的职务范围而去代做。后以“越俎代庖”指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也简作“越俎”或“代庖”。

⑤怍(zu6):改变脸色;惭愧。

⑥抵(chfen)疾:本指久病,这里比喻为忧患。

⑦枕戈卧薪:枕着兵器睡在柴堆上。形容不畏艰苦而又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同敌人作战。

⑧迨(dai):等到。

⑨戎轩:指军营。

⑩切剧(mo):切磋;琢磨。

江忠源:清末湖南新宁人,官至巡抚,战死于庐州三河镇。罗泽南:清末湖南湘乡人,官至布政使,于武汉战死。李续宾:清末湖南湘乡人,曾国华的儿女亲家。曾受学于罗泽南,后又随其转战湖南、江西、湖北直到安徽,与陈玉成战于庐州三河镇,陷阵而死。刘鸿胜:清末湖南湘乡人,湘军下级将领,战死。

塔齐布:清满洲镶黄旗人,受曾国藩器重,官至湖北提督,攻九江时呕血而死。李续宜:李续宾之弟,战功显赫,官至安徽巡抚,曾国藩的重孙是李续宜的重孙女婿。萧捷三:清末武陵(今常德)人。由武举投军,咸丰四年(1854年)参加湘军,曾参与攻陷岳州(今岳阳)、武汉、田家镇战役。江忠义:江忠源从弟,咸丰年间随其兄转战湖北、江西、安徽诸省,后积功累官至广西提督。

辞(jian):通“荐”,再;一次又一次。疆圻(yin):强界;边界。圻,通“垠”。

干(gn)城:本指盾牌,比喻扞卫者。

李郭:分别指唐代节度使李光弼、郭子仪,他们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后世以李郭并称。

⑩韩范:分别指宋代韩琦、范仲淹。宋仁宗时,西北边事起,韩琦与范仲淹率兵拒战。韩范久在兵间,名重当时,为宋廷所倚重,时人称为“韩范”。

川楚之役:指嘉庆年间在四川、湖北、陕西、甘肃一带的白莲教起义,其中以王聪儿等人领导的襄阳起义军势力最强,

转战于四川、湖北、陕西,最后明亮、德楞泰率领清军紧追起义军,将其包围在湖北郧西县三岔河,王聪儿等首领战死。

⑩三藩之役:指康熙年间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割据势力(史称“三藩冶)所发动的叛舌,后来陆续被击败。

发捻:发,指太平军;捻,即捻军,太平天国时期的北方农民起义军,转战于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各省,屡败清军。回教:指回民起义军,太平天国时期在云南、西北等地回民掀起了以回教相号召的反清斗争。

辄(zh6):就;总是;往往。胡林翼:清末湖南益阳人,道光进士,官至湖北巡抚,治军以严明纪律、爱护将才着称。

多隆阿:清末蒙古正白旗人,官至将军。

僧亲王:即僧格林沁,清末蒙古科尔沁亲王,与捻军作战时遇伏阵亡。

李鸿章:清末安徽庐州(今合肥)人,道光进士,太平天国时,率淮军转战安徽、江苏各地。为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清末湖南湘阴人,道光举人,太平天国时,以四品京官统军,转战浙江,福建等省;后于光绪元年督办新疆军务,收复乌鲁木齐、和阗等地,阻遏了英俄对新疆的侵略,亦为洋务派首领。

⑩厥(ju6):其;之。

黜陟(ch俅zhi):亦作“绌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

矜伐:矜夸和居功,即夸耀自己的才能、功绩和恩惠。

部曲:本为军队编制之称,将军之下有部,部下有曲,后又为家仆之称。这里相当于部属。

⑩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藩二弟。太平天国时,先随其兄转战江西、湖南,以功官至同知,后襄办李续宾军务。贼:前一个“贼”字是对太平军的诬称,后一个“贼”字是杀害的意思。

曾贞干:即曾国藩季弟曾国葆,字季洪,太平天国兴起时,

从其兄转战,官至知府。后以病卒。

廉俸:清代官吏除正俸外,另给“养廉银”,二者合称“廉俸”。

廛(chfin):本指居民房地,此作“栋”讲。

宣(gui):古代食器,圆口,圈足,无耳或有耳;相当于今天用的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