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评曾国藩
10744900000072

第72章 不求一时之功,而有深思远见之方略

——陈恭禄评曾国藩之一

【评主简介】

陈恭禄,民国时期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着作有叶中国近代史》等,其作主要体现了为国民党统治阶级造舆论、诋毁人民革命的特点。

其遇困难多能忍耐,其水师一败于岳州,再败于靖港,三败于湖口,奋不欲生者再淤,及为从者所救于,仍不灰心,反增长其用兵之经验。其兵来自湖南,其地风气强悍盂,人民易成精兵。其应募者,原为保护家乡之农民,将校多为研究理学之学者榆其人对于洪秀全之摧残儒教虞莫不痛心疾首而欲灭之愚,均能黾勉从事舆,训练士卒。其勇待遇余,视营兵为优俞陆勇月饷四两二钱,亲兵什长略有增加逾水勇三两六钱,炮手舵工稍有增加;故能得其死力,冲锋陷阵。

……营中将校相处,重信义,共患难,胜不争功,败则相救。……曾氏致江忠源书,尝论将校兵士乖不和之弊,其命将出师,谆谆然以之为戒。其行军也,严谨斥候,未尝为敌所袭而败。其自上流东下,军有水师,往来应援,其船大炮多,非太平军中之所能及,而实长江战争之利器。尤有进者,曾国藩虽非将才,然能谋而后战,审察利害,不求一时之功,而有深思远见之方略⑩。太平军遂遇劲敌。

——节录自《中国近代史》

【注释】

①奋不欲生者再院奋,同“愤”,愤激。不欲生,不愿意活下去。

②从者随从的人。

③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④将校:高级武官的通称。理学:指宋明儒家哲学思想。汉儒治经,侧重训诂。宋儒则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故称理学。理学亦称性理学、道学。

⑤儒教:本意是指以儒家学说教人。后引申为称孔孟之道为儒教。

⑥痛心疾首:疾首,指头痛。痛心疾首,形容痛恨之极。

⑦黾(min)勉:尽力;努力。从事:办事;处理事务。

⑧勇:兵卒。清制,行营招募的兵卒叫勇。

⑨营兵:兵制。清代规定各省汉族兵众用绿旗,称为绿营兵或绿旗兵。太平天国起义后,绿营兵屡战屡败,渐归淘汰,湘军淮军渐盛,但绿营名义一直保持到清末。

⑩亲兵,随身保卫的士兵。什长:十人之长。

死力:谓必死之力,最大的力量。

江忠源:清末湖南新宁人,字常孺,号岷樵,道光举人。咸丰元年(1851年)招募乡兵,号“楚勇”,随赛尚阿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官至安徽巡抚,驻守庐州(今合月巴)。咸丰四年,太平军攻克庐州,投水自杀。

乖:背离;不一致。

谆谆:教导不倦之貌。

斥候:放哨,也指侦察的人。

⑩谋而后战:计议好了以后再战。

审察:仔细观察研究。利害:利益与损害。

⑩方略:计谋策略。

【译文】

曾国藩遇到困难多半都能忍耐克服,他所统率的湘军水师一败于岳州,再败于靖港,三败于湖口,他愤激到想投水自尽而不想活下去,一次不成又投第二次。当被随从人员救上来以后,他痛定思痛,不再灰心,反而增长了用兵之经验。他的湘军士兵来自湖南。湖南这个地方风气勇猛无所顾忌,老百姓容易训练成精兵。应募的人,原本都是想要保护家乡的农民,高级武官多为研究宋明理学的学者,这些人对于洪秀全摧残孔孟之道,没有不痛心疾首而想要消灭他的,所以都能努力处理事务,训练士卒。那些兵卒的待遇,比绿营兵要优厚一些,陆勇月饷为四两二钱,随身护卫的士兵和什长略有增加;水勇月饷为三两六钱,炮手与舵工稍有增加。所以能使得他们尽最大的力量,冲锋陷阵。

……湘军营中将校相处,重信义,共患难,打胜了相互不争功,打败了则相互援救。……曾国藩致江忠源的书信,曾经论及将校士兵背离不和的弊病,因此他命将出师之时,都孜孜不倦地教导将士们要以此为戒。曾国藩行军的时候,放哨和侦察严谨,故从未曾因敌人攻袭而败。曾国藩自上流东下,当时湘军已有自己的水师,往来接应和救援,其船大炮多,不是太平军所能赶得上的,而这实际上乃是长江战争的利器。尤其要进一步提出来的是,曾国藩虽非将才,然而他能够计议好了以后再战,能够仔细观察研究利益与损害,不求一时之功,而是有深谋远虑、富有远见的计谋策略。因此,太平军就遇到了这样的劲敌。

【评析】

陈恭禄论及曾国藩外交之事,曾嫌曾氏对外知识幼稚,褒贬参半;然而论其组建湘军,论其识度,论其为人,亦曾予以好评。

本篇所节录的主要是陈恭禄论及湘军战胜太平军的段落,尚能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其可信程度和可资参考的部分都比较大。谁都知道,拥有兵员数十万、转战数千里、纵横十六省、绵延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来之所以失败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太平军后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内讧,出现了严重的内耗;二是曾国藩湘军的强大,湘军的许多特点正是太平军的弱点。

比如陈恭禄指出,湖南其地“风气强悍”,从湖南招募的兵员“易成精兵”,湘军的统帅又是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仍不灰心”的硬汉。这种分析是对的,应该说这正是战胜太平军的基础。

陈恭禄指出,湘军将校“多为研究理学之学者,其人对于洪秀全之摧残儒教,莫不痛心疾首而欲灭之”。这种分析是对的,洪秀全在当时诋毁孔孟之道是最大的失误,而曾国藩在当时维护孔孟之道则是正确的决策。

陈恭禄指出,湘军营中“将校相处,重信义,共患难,胜不争功,败则相救”。这种分析诚然有夸大不实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陈恭禄指出,湘军统帅曾国藩“虽非将才,然能谋而后战,审察利害,不求一时之功,而有深思远见之方略”。这种分析是对的,在陈氏之前也有许多人这样评论过。湘军统帅曾国藩这种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影响了湘军上上下下、方方面面。

陈恭禄还指出,“其自上流东下,军有水师,往来应援,其船大炮多,非太平军中之所能及”。这种分析也是对的。的确在后期,湘军之水师强于太平军,湘军之大炮多于太平军,湘军之武器精于太平军,加上其他种种因素,以及太平军自身的内耗和策略上的失误,其失败是必然的。

总之,陈恭禄基于历史事实对曾国藩湘军各方面的分析和评价是可取、可信的,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对于全面研究曾国藩是颇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