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
10749800000031

第31章 中书省人员架构,宋神宗的小九九(3)

南唐(937—975年),五代十国地方政权之一。由南吴徐温养子徐知诰称帝建国,定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国号为齐,史称徐齐。939年,徐知诰恢复原李姓,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又称江南国。辖区范围大约为今江西省全境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部分地区。时南唐约有人口500万,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五代十国中少有的一方净土。对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做出重大贡献。后周时期赵匡胤曾亲率周军攻南唐,经过两年多战争,于975年11月27日大将曹彬攻克金陵,南唐亡。共历三主,国祚39年。

976年,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斧声烛影”事件,宋太祖赵匡胤猝死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978年,宋灭吴越,统一中国南方

吴越(907—978年),五代十国地方政权之一,由唐末淮南节度使钱镠建立,辖区约为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南部、福建省东北部地区。978年,宋灭吴越。共历五主,国祚72年。

979年,宋灭北汉,宋辽高粱河之战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宋军回师北上灭掉北汉残余割据政权,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宋太宗赵光义乘胜攻取辽国幽燕地区,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辽国方面对此有所防备,仍然被士气正盛的宋军击败。后,辽国南院大王耶律休哥主动请缨出战,宋辽双方于高粱河(今北京市西直门外)决战,宋军全军覆没。赵光义骑驴跑回宋境,宋第一次征辽失败。

986年,宋第二次征辽

雍熙三年(986)正月,应雄州知州贺令图等奏请,赵光义北伐,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宋辽之间爆发第二次大规模战争,岐沟关战役、君子馆之战后,大将曹彬北伐失利。赵遂委派大将潘美、杨业进行北伐。陈家谷之战,宋军再次失败,大将杨业被生擒活拿,绝食三日殉国。危难时刻,时任枢密副使的张齐贤(后拜相)自选厢军二千人击辽军,取得土镫砦之战胜利。

993—996年,四川茶农王小波、李顺起义

唐末以来,四川未受到中原战火波及,后蜀孟氏割据,府库充盈,人民富庶。乾德三年(965年)宋军灭蜀后,原府库之积均被掠往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此后,成都除常赋之外,增加博买务等税种,禁止商旅私市布帛,上供之数又复增倍。四川百姓极度不满。淳化四年(993年)春,青城县茶农王小波聚众起义,口号“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从者数万,声势浩大,连克四川诸县。王被射杀后,王起义军由李顺领导继续与宋廷作战。后,被宋廷镇压,起义失败。

998—1004年,咸平之治

宋真宗咸平及景德、大中祥符年间,北宋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宋朝社会经济繁荣和国家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改革,为后世“仁宗盛治”打下坚实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知人善任、减免赋役、行政区管理、财政改革、农业发展、平抑粮价等措施。经过一系列惠民政策,宋代经济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人口上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是400万户,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人口为686万户,增长了46%。农业上,亩产数从唐代2石提升到3石。垦田从太宗至道三年的312,520,000亩增加到524,758,432亩,突破唐代最高值5亿亩,并组织编撰了农业法规《景德农田敕》。商业方面,明确各种商业税规定,宋朝政府商业税收入暴涨,逐渐取代农业税成为宋朝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司法方面,严令禁止严刑逼供,废除诸多酷刑,京师成立纠察刑狱司,地方设立提点刑狱司,建立司法复核制度,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以上诉。社会救济上,建立常平仓,为国家灾年重要救济手段。

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景德元年(1004年),辽统和二十二年闰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萧太后及大将萧挞凛、萧观音奴等率军南侵。辽军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距离北宋京城开封约一百三十公里,近在咫尺。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请宋真宗亲征。双方经过激战,互有胜负。辽军主帅萧挞凛被床子弩射杀,辽军攻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一战,阵亡三万余人。最后双方于澶州议和,签订盟约。盟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称为“岁币”;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侵轶,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另,辽方撤军时,宋军不得沿途进行邀击。互换誓书后,辽军撤退,宋真宗亦回返京师。因该盟约订立于澶州(亦称澶渊郡)城下,史称澶渊之盟,宋辽两国维持百余年和平。

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

澶渊之盟后,宋朝国势趋于平稳,但王钦若言澶渊之盟为大宋最大之耻辱,寇准遂被罢相,宋真宗也因澶渊之盟怏怏不乐。王迎合圣意,诈称祥瑞,改元大中祥符,怂恿真宗封禅泰山。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四月,宋真宗正式议定封禅。大兴土木、修筑道路、建立行宫,真宗一行自澶州至泰山举行了庄严的封禅活动。又进行祭孔活动,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此次封禅共耗费830余万贯钱。

1038—1044年,西夏建国、宋夏第一次战争

西夏(1038—1227年),又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由党项族建立的王朝。全国主要以党项族为主,包括汉、回鹘、吐蕃等民族。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时迁居陕北,因平乱有功,党项首领被唐政府封为夏州节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朝与宋朝。夏州政权被宋吞并后,节度使李继迁不愿降宋,遂叛宋投辽。1038年,李继迁孙李元昊称帝,史称西夏。1044年,宋朝叛臣张元等建议李元昊进攻宋朝,李元昊采纳张元建议,率领十万大军攻宋,取得定川寨之役胜利。西夏先后对宋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宋军全败,西夏完胜,但所掠财物与通过贸易获得物资相比甚少,遂议和。宋夏双方约定,互相归还战俘。西夏向宋称臣,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五万两、绢十三万匹、茶两万斤,史称庆历和议。

1043年,庆历新政

宋仁宗赵祯提拔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执掌朝政,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疏》,进行改革。宋仁宗完全接受范仲淹建议,将其中一些建议制定成法律条文责成有关部门执行,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颁布。由于许多官僚贵族的反对,一年零四个月后“庆历新政”流产。

1068年,熙宁变法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政于王安石,王针对大宋国情提出变法主张。新法持续近二十年,后失败。梁启超评:“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1085年,高太后垂帘听政、元祐更化

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赵祯去世,八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军国大事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立即任用司马光为宰相,文彦博、吕公著、苏辙、苏轼等人相继上台,掌握朝政。司马光等人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同时坚决打击变法派人物和奉行新法的各级官员,如吕惠卿、章惇、蔡确、吕嘉问等人,史称“元祐更化”,即是新旧党争的肇端。

1094年,宋哲宗亲政、恢复新法

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赵煦亲政,召资政殿学士李清臣回京为中书侍郎。李提出“绍述”建议,即对宋神宗时期实行的新法得以继承。宋哲宗接受建议,官方文件提出“绍述熙丰之政”,逐渐恢复新法。任用熙宁、元丰时期的变法人物章惇、林希、曾布、许将、蔡卞、李清臣、邓温伯等人,排挤打击元祐诸大臣,如范纯仁、吕大防等,苏辙罢相,苏轼被贬。

1100年,宋徽宗继位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赵煦病逝,哲宗无子,向太后与大臣讨论应立何人为帝时发生激烈争论。宰相章惇首先提出,根据礼律应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向太后否决。章惇又提出根据长幼,申王赵佖当立。向太后又否决,因申王有目疾(盲人)不可立。向太后提出立端王赵佶,章惇极力反对:“端王轻佻,不足以为天下君主。”而知枢密院曾布支持,其他大臣附和向太后和曾布建议,宰相章惇无计可施,端王赵佶继位,即为宋徽宗,年十九岁。

1119—1121年,方腊起义、宋江起义

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营建艮岳,在苏州设置应奉局,专门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以供御用。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36人在河北起义,打击贪官污吏。宣和元年十二月,宋廷下令招安,宋江并未投降,转战于京东各地,后被北宋末期名将张叔夜镇压。宋江起义同时,花石纲闹得最凶的东南沿海之地爆发方腊起义。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五十二县在内的农民政权,从者数万,影响巨大。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

1125年,宋联金灭辽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辽地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屡败辽兵。宋廷认为辽有必亡之势,遂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十六州。马植自山东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渡渤海与金盟誓攻辽。双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辽,金军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境),宋军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给辽的岁币转给金。金则将燕云十六州归还宋。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战争结果宋攻辽失败,遂要求金军攻辽南京,金军胜。宋军真实实力完全暴露在金国面前,于是金灭辽后,大军南下攻宋。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攻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过黄河,直取开封。宋徽宗见势不妙,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兵临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要求宋朝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两路攻宋,闰十一月,会师开封。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开封,掳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北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