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
10749800000006

第6章 政绩典范,平凡而伟大的父亲(1)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公元纪年1021年12月18日上午,在八九点钟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诞生了。王安石祖籍江南西路抚州临川,但他出生在毗邻抚州的临江军(军事要地,相当于州一级地方行政区),下辖清江、新喻、新淦三个县,治所在清江,也就是今江西省的樟树市。其时,王安石父亲王益通判临江军,在此为官,著名的王老三即出生于此。

临川王氏乃官吏之家,到王安石这一代达到了顶峰。四十二年前,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庚子科,那一届的状元是来自成都府路阆州阆中的陈尧咨,进士科共录取了365人,其中有一位来自抚州临川的举子王贯之,他是王安石的叔祖父。从这里开始,临川王氏开始了漫长而辉煌的仕途生涯。

王益,字损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乙卯科进士,与范仲淹同榜。

王益官授福建路建州建安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建瓯)主簿,很显然考的名次不靠前,估计在四五等,得到一个地方县主簿的工作。表面上看主簿相当于秘书,实际上在县级行政制度中极为重要,充当知县的副手,具有勾检、监印及部分司法权力,政治出身需是科举或者恩荫,县长秘书也不是谁都能干的。

王益上任了,只要实干,在哪里都一样。

王益终究是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官员,在北宋士大夫不作为风气弥漫朝野以来,能有政声,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王益刚到任上时,年少气盛,虽然新科进士在官方及民间地位尊崇,然而一个毫无从政经验的年轻人,少有人信服。就好像单位来了个高学历的海归似的,即便你头顶光环刺眼,大家对你只是羡慕,想要让人尊敬服气那只有看本事。王益明白这一点,不到半年光景,全县老百姓人皆畏之。新科进士的威信通过王益尽职尽责的工作,渐渐树立起来。

收税时问题来了,老百姓不交税。不仅建安如此,整个建州的下辖县治情况相同。王益经过调查发现了一个严重的现象:“孔目吏尚不时入税,贫民何独为邪?”在衙门口工作的吏员尚且不交税,老百姓凭什么交税?

该现象折射出了三个字——不公平!

现实如此,刀笔小吏气焰嚣张,导致官不制吏的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司法方面。官吏在秦汉时期等级相同,后逐渐分道扬镳。吏员因无品秩,虽属政府员工,但政治身份与官有着天壤之别,类似今天的临时工。吏员是连接百姓与朝廷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情况下中国基层政权都掌握在胥吏手中。还有个事儿,这时候的吏员朝廷不给发工资,他们的经济来源只能靠坑老百姓了。

王益看到问题的本质,于是采取了行动。

王益调查清楚把不交税的孔目吏(掌管狱讼、账目)拉到县衙,重打二十大板,限期三天,把拖欠税款交齐。孔目吏吃了板子,尝到了王大人的狠毒,三天之内果然交齐。老百姓一看可了不得了,衙门口的都挨揍了,再不交王大人说不定会施展什么绝技。很快,税款问题得到了解决。

不久过后,王益调任,通判临江军。

宋代为解决五代以来藩镇割据问题,采取强干弱枝政策,地方置通判一职,以此分化地方长官的权力。通判是地方二把手,一把手是知州,但知州发布什么政令必须要有通判签字,否则不生效。

王益到任临江军,老三王安石出生。

在此之前,王益娶了徐氏生有二子,即王安仁、王安道。徐夫人去世后,王益续娶金溪吴氏为妻。他们是同乡,金溪吴氏也是官宦世家,比王家显赫。金溪(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自宋太祖开宝年间置县,多年以来金溪县第一个考中进士的就是老吴家的人。乡绅吴敏,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中举,其后两个儿子先后中举。吴敏的兄长吴畋之女即是王安石的母亲。母亲吴氏大家闺秀,书香门第,拥有良好家庭教育背景,嫁给王益先后育有五子三女。从吴氏这里来说,王安石实际上是王老大。因母亲家风甚好,王安石于庆历四年(1044年)遂娶表妹小吴氏为妻。

王益通判临江军依然作风硬朗,对于不法之徒采取了强有力的打击。一个县里面通常违法乱纪的都是有根儿的主儿,老百姓谁没事吃饱了撑的破坏法纪,他们也不具备那个能力。王益上任后雷厉风行,对地方富户、豪吏全面整治。最后,地方豪强叫苦不迭,惹不起,也躲不起,大家想来想去出钱凑份子送王大人走吧!运作成功了,王益被调离,任新淦(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知县,实际也没调走多远,还在临江军辖区内。

王益先后任新淦、庐陵等知县,皆大治。

王益是名好官,执政以来“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对于百姓从来不用严刑酷法。当时极负盛名的学者胡瑗(北宋儒学复兴先驱之一),他曾编写一部名曰《政范》的书,望文生义,看书名即可知道是一部官员政绩手册之类的书籍,该书里面收录了很多关于王益的政绩。

王安石从小跟随父亲在地方生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孩子。在王益扎实的工作作风影响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安石从小养成了务实的精神。

那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

·北宋官员工资组成及皇家赏赐·

王安石父亲虽然为官,但家里收入并不丰富。

王安石《上相府书》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可以为证。当然,这并不代表宋代官员工资低,而是另有原因。

宋代官员的工资由实物和钱等部分组成,加在一起为古代中国官员俸禄之最。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杨亿上疏论官俸低,称:“左右仆射乃百僚之师长,月俸所入,不及军中千夫之帅,岂稽古之意?”国家副总理工资不及中级军官高。从这开始,宋代公务员开始涨工资,以至于引起了后世的羡慕嫉妒恨。

宋代职官比较特殊,分为官、职和差遣。

官,好理解,诸如授光禄寺丞(从六品上),主管宫廷膳食的。说明按照这个官给你开工资,但不一定干活。其次是职,大致分为三种,即第一类翰林学士、知制诰、翰林侍读学士,第二类殿学士,第三类阁学士,统称学士。属于荣誉头衔,有的“职”能有点儿额外津贴等福利待遇。最主要的是差遣,也就是官员的实际职位,如知某州、判某州等。如包拯曾为“尚书省右司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事”,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权知开封府事是差遣,才是他的实际工作职责。所以,“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意思说当官的以“职”为昭文馆、集贤院等学士为显耀,而不计较官位多大。以差遣的实际工作职责为贵贱,而不是看谁脑袋上的荣誉头衔多。你个信访局局长官是不小,但能与市委秘书相比吗?了解这个,再说俸禄。

北宋官员俸禄大致概括为三大组成部分:其一,正俸,类似工资,什么官什么级别给开多少薪水;其二,津贴,如禄粟(谷米是工资重要组成部分)、职钱、职田(根据职位高低,田地不等,这类人员占有的田地称之为官户,成为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马料(类似车补、油补)、茶汤钱、公用钱(针对地方官员的安家费)等;其他福利,如冬春工作服、随从人员衣服、绫、绢、冬棉、茶、酒、厨料、柴火、米面、牛羊等。可见当官多么诱人,衣食无忧,只要考中进士就能享受上述待遇。

除此外,还有更大一笔钱财,那就是赏赐。

如郊外祭天、过节、大臣致仕或死亡、皇帝驾崩等等。这些特殊情况,皇帝会给臣子赏赐,钱财不定额,有多有少,但赵官家出手绝不会那么寒酸。以往郊外祭天,枢密使赏赐银四千两,宰执三千,以此类推。庆历二年(1042年),国家财政困难,节费问题,郊赐减少了一千。再如大臣病死,真宗朝宰相李沆有病,赐银五千两。王旦、冯拯、王钦若去世,皆赐银五千两。赏赐给钱不算什么,关键是有恩荫,皇帝会将大臣的子孙亲戚恩荫,直接入仕做官,不需通过科举考试。大臣子孙零落的,就拿门客奴婢充当。一次恩荫,可达几百人。

王益拖家带口来回上任,续娶吴氏后,家里添丁,给他这个本不富裕的地方小官带来经济上的负担。以王益他老人家的脾气绝不屑贪污受贿,搞些灰色收入。另,有的官员职田有很多,有的官员一亩都没有。父亲的风气直接影响到孩子,王安石也这样,对于金钱名利看得比较淡。

明道二年(1033年),王安石祖父在临川老家病逝。

王安石随父亲回家丁忧守孝。按照中国人的人文观念,老人通常疼隔辈人,但在史料里并未发现祖父与王安石的交集,所以爷爷的去世对少年王安石影响不大。此时,他已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在他看来丁忧即是要在家乡安安静静地过上三年光景。

三年里,王安石将游宦南北的见闻逐一消化吸收,学业上比普通士人看得更为透彻。闲来无事时,他会和兄弟几人去金溪的娘舅家里串门。论亲疏程度,孩子更倾向于母系一支,父系堂兄相对较淡。王安石的姥姥黄夫人学识渊博,尤其喜欢读史书,经常给孩子们讲历史故事。吴氏一门儒学渊源,与她老人家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就这样,在不断的交流、沟通、学习中,王安石学识大进,成为年轻一辈中的杰出代表。诚然,环境造就了人才。假如王安石从小混社会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便有心思学习估计也没那个时间。想成为一代文学家、改革家,这种可能性不大,混到头来充其量是宋江那个水平。

丁忧结束后,翩翩少年王安石,打理行装,跟随父亲继续宦游天下。

景祐四年(1037年),王益通判江宁府,是年王安石十六岁。

江宁,即今江苏省南京市。从此王安石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刚刚过了两三年的消停日子,突如其来的一件事,对王安石造成沉重的精神打击——王益去世。

家里的顶梁柱,曾经为他树立榜样的父亲,英年早逝,卒年只有四十六岁。王安石的世界轰然倒塌,家庭的负担一下子压在了他的肩头。王安石有两位兄长,四弟三妹,母亲吴氏,再加上若干家仆,小二十口人需要吃饭生计。好在舅父家境殷实能帮一把,但那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去科举。

父亲王益葬于南京牛首山,王安石与家人在南京守孝三年。他推掉了一切应酬活动,专心致志在家研究学术,并以古代那些有卓越贡献的名臣自勉,希冀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彪炳史册。王安石在《忆昨诗示诸外弟》有“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句,稷、契是两个人,上古时代的名臣。(杜甫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之句。杜甫以稷、契自比,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干出点成绩来。最后未能如愿,落得苏东坡骂他自比稷与契,可惜才能不济。)

古代名臣,是王安石精神上的偶像。

宋代读书人看的书大致是《四书五经》。

中国哲学思想史发展情况即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近代西学。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学有《五经》(《易》、《诗》、《礼》、《春秋》),学术上称之为两汉经学,代表人物董仲舒、卢植、郑玄等。这些儒家经典著作中,通常有汉代学者的注释,是学者们对儒家经典的心得理解。这样一来,苦了后世的莘莘学子。他们不仅要看正文,还要看注释,导致看得稀里糊涂,冥冥不懂。元顺帝命儒生李老师教太子儒学,命番僧教太子佛学。学过之后,太子说:“李先生教我儒书多年,我不省书中所言何事。西番僧教我佛法,我一夕便晓。”这对儒学可谓是经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