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史迪威与蒋介石
10752000000016

第16章 丛莽中的启示(2)

马歇尔信奉交朋友必须行动胜于言辞。就在罗斯福会见丘吉尔的第二天,300辆来不及安装发动机的谢尔曼式坦克连同发动机一起和100门自行火炮装上了六艘美国最快的船只,立即开往苏伊士运河方向。

马歇尔将军又立即命令蒲立登的驻印度的第十航空大队的全部轰炸机立即全数起飞,限期到达开罗,对隆美尔的补给线进行轰炸,以延滞德军的进军速度。

飞行在驼峰航线上的第10航空队全体飞行人员!

蒲立登已经来不及向正在重庆的史迪威报告,即下令在印度各机场的轰炸机迅速向开罗集结,他本人在飞机上向史迪威的重庆总部发出了说明情况的电报。

史迪威接到蒲立登从飞机上拍来的电报,心里焦急万分,这些轰炸机是好不容易从美国调来的,几乎就是这些飞机在支撑着蒋介石抗曰的信心。陆军部不加任何商量,就这样匆匆地调走飞机,可怎么去向蒋介石解释呢。而且罗斯福对蒋介石的那么多许诺还一个也没有兑现,这样棘手的难题,史迪威感到实在无法去处理,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史迪威只好硬着头皮去挨骂。

史迪威带上助手顾鲁白和空军上校比赛尔匆忙赶到曾家岩德安里蒋介石住所,向他作出说明。

上午11点,一阵细雨过后,太阳出得正好,窗外的黄桷树绽出的新枝一片嫩绿。蒋介石早早批完了公文,随手写了几篇字,颇感满意。正临窗顾盼时,一名侍从官进来告诉他,说史迪威将军有急事在门外求见。

蒋介石马上与侍从官一道跨出门去迎接。

当蒋介石发现史迪威等三人神色有些异样时,自己也不多寒暄,微笑着说:“你们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史迪威还是硬着头皮把中东发生的情况说了一遍,并且尽可能地把形势说得严重些,把调走轰炸机的理由说得更加合理一些,可是他已经发现蒋介石的脸色大变,眼睛瞪得大大的了。

蒋介石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着急得直嚷:“第十航空队是罗斯福总统明确指定交我战区使用的,由你史迪威指挥,而你又是我的参谋长,为什么不经过我的同意就调走轰炸机。要说埃及的形势严重,那我国浙赣的态势更危急。”

史迪威忙解释道:“擅自调走中国战区的飞机,我也十分反对,但是他们事先没有跟我商量,飞机都已经从印度起飞了才告诉我。一批B-29轰炸机也没有通知我就改道去了喀士穆,这些都是我无法阻止的。”

宋美龄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门口,她拧着眉毛指责史迪威,那神情叫史迪威十分吃惊,平时里一张美丽的面孔变得这么难看,他不愿看下去,把脸埋了下来。宋美龄大声吵闹,如雷贯耳:“英国人每遭到一次失败,就要拿走中国的一批装备,像这样下去,中国没有必要再打仗了。”

蒋介石站起来,气得在屋里走来走去,他气得快说不上话来:“我要你回答我,你们美国人还要不要中国这个盟国嗯我们为了同盟国的利益,已经作出了最大的牺牲,抗战五年,固为中国求生存而战,亦是为同盟国作奋斗,可是你们哪里把我们放在眼里。”

史迪威只好默不作声地听着。

蒋介石见史迪威没有反应,顿时把责任怪罪到史迪威的身上:“罗斯福总统给我们的物资还没有得到十分之一,这是违背罗斯福总统的命令,你作为我的参谋长就应该催促把那些物资赶快运来,可是你并没有真心诚意替我去要物资。”

宋美龄也带着指责厉声问道:“我们希望盟国对中国战区存在的必要与否作出明确的回答。”

史迪威最初的同情之心这一来全没有了,相反对这种指责更加恼火。在史迪威看来,这两夫妇是在借题发挥,以为大发雷霆,大吵大闹就可以占上风,就可以迫使史迪威在他们的指挥棒下面转动了。

一阵倾盆大雨之后,便是令人难受的沉默,蒋介石认为美国人没有像对待英国、苏联一样平等对待自己,丘吉尔:斯大林都是自己支配租借法案物资,而惟有他自己好像分配不了这些玩意儿似的,偏偏要给他派来一位美国将军掌管着钥匙,这明明是不给面子,好让共产党和国内那些各种派系看笑话。他把这一切都怪罪于面前的史迪威。蒋介石沉默了半天,咳了两声说道:“好吧,我现在提三个要求,必须限期作出答复。”蒋介石略顿了一下,厉声说道:

“第一,美国必须在两个月内调三个陆军师到印度,重新打通滇缅交通线。

第二,从下个月起,美国在中国的飞机要达到500架;第三,从下月起空运必须保持5000吨的运输量。

这三项要求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了,如果得不到满足,我看只有取消中国战区了。”

宋美龄也冷冷地说:“如果美国政府再无视中国战区的要求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立场,另作其他考虑了。”史迪威十分谨慎地说!“我很愿意转达这三项要求,因为除了飞机的数目以外,其他与我考虑的很一致。”

宋美龄眼睛一亮,马上转出笑脸!“那好,你将这三项要求连同你本人的建议一起向美国政府提出来,怎么样:”史迪威顿时感到一股热血往上涌,他严厉地回答!“这办不到。我不会支持任何人向我自己的国家政府提出这样的最后通牒。”

史迪威与蒋介石11。

宋美龄被史迪威的气势镇住了,当她略回过神来时,便大声指责起史迪威来。“你是总司令的参谋长,你必须这么办。快来,快来,陈珍诛!陈珍诛!”宋美龄尖利的声音十分刺耳。

一个一看就知道是个中外混血儿的蓝眼女人一宋美龄的秘书陈珍珠马上跑了进来。宋美龄气得瘫在沙发里,她指着史迪威对陈珍珠说:“你把他的话给我全部记下来!全部记下来!”

史迪威根本没有理睬宋美龄的下马威,他站了起来,气得有些微微发抖地对蒋介石讲:“我虽然职务上有一条是你的参谋长,但是我是一个在美国国旗下面宣过誓要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维护美国利益的美国陆军军官,在涉及到有损于美国利益的问题上,谁也没有权力对我发号施令!”

蒋介石恼怒地跺着脚;“美国军官,我见得多了,哪个像你。你看看人家陈纳德,像你这个样子吗:”

“严格说来,陈纳德是一个已经退役的美国军官了。”史迪威毫不示弱,激动地挥动着双手。

“你,你以后不要再来见我,我也不要你这个参谋长!”蒋介石甩手就要离去。

“蒋委员长,我要奉劝你一句,不要太急躁,以共同面对的形式冷静思考一下。”史迪威说完后,拿起帽子与顾鲁白,比赛尔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这个客厅,把大吵大闹,气得发抖的蒋介石夫妇扔在了那里。

罗斯福总统用镊子夹着一张刚收集到的中国清代邮票,用放大镜仔细地观看着,然后将它放进了集邮册。一合上集邮册,他又陷入了对中国问题的苦恼的思索里去了。

一连好几天罗斯福都一直在考虑中国的问题。马歇尔转给他的那份史迪威带着愤怒和怨恨情绪的电报,在总统头脑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己对蒋介石这么一个大国领袖人物曾经许过一大堆的诺言,要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贷款,可是现在能够兑现的却很少。这位自尊心很强的委员长是会对美国失望的,也许这种失望以后会导致他去选择另外一条不堪设想的道路一与日本媾和,这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哈里·霍普金斯曾经告诉过他一条从战略情报局方面转过来的消息,说日本人与蒋介石派出的密使在上海是有比较广泛的接触和信函往来的。

在白宫进午餐的时候,总统把宋美龄夫人的信拿给了马歇尔看。

马歇尔草草浏览了一遍,就退给了总统,自己不停地用勺子舀汤喝。

“你认为呢”总统问道。

马歇尔愤愤地说:“我们接到史迪威和高斯大使的意见,他们认为蒋介石在目前与日本媾和是不可能的事。”

“那你认为是他在威胁我们吗”

“我认为不能牵就这种行为,我们相反要把租借法案物资管得更紧。”马歇尔用餐巾抹着嘴说道。

“不,不,不能这样对待像蒋介石这样的大国领袖,”罗斯福总统摇晃着长长的食指说,“我们不能在交朋友的时候,为了得到一个朋友而丢掉另一个朋友,你们调动第十航空队去开罗,应该说我是不知道的。”

“我们这种调动是符合总统对托卜鲁克失陷后挽救局势的要求的。”马歇尔没有软下来。

罗斯福坐在转椅里,转了两圈;对桌子那头的霍普金斯说:“哈里,你看能有什么办法补救一下吗?”

霍普金斯举着叉子说:“我看,现在最好是先派出一位总统特使去中国,向蒋介石作好解释工作。”

“好,就这么定下来吧,你看派克劳林·柯里去怎么样他到过中国。另外对蒋介石的要求要尽可能地予以满足,协调好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罗斯福向侍者示意,表示自己要回到办公室里去了。

马歇尔说:“且慢,总统先生,不久前宋子文先生来见我,要求召回史迪威,另派一名美国军官到中国去,并要求把租借法案物资的分配权交给中国。”

罗斯福沉吟了一下,脸色很难看,他忽然拍了一下桌子,严肃而慎重地说:“你可以转告那位宋子文先生,我们不会召回史迪威,即使换了人,租借法案物资的分配权我们也不会放给中国的。我们怎么知道他蒋介石拿去干什么,我们不能去承担他打内战的责任。”

马歇尔对总统的决定喜出望外,这是他盼望已久的决定,有了总统的明确意见,他才能对自己的朋友史迪威的困难处境做出一些更加有力的支持。

克劳里·柯里作为总统的特使派往中国,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1941年的二三月份,那时罗斯福总统“民主国家武器库”的思想形成的租借法案刚好被国会通过。那时,这项新政策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注入了新的血液,给蒋介石也带来了希望。蒋介石特地派宋子文到美国敦促罗斯福能尽快派出总统特使访问重庆。蒋介石当然希望这位总统特使最好是霍普金斯,因为他也知道这位没有职务的总统亲信甚至比任何高级职务的官员都更能影响罗斯福总统。

克劳林·柯里博士是总统的经济顾问和中国事务的助理,他是凯恩斯经济学说的鼓吹者,他因卓越的联络能力而为总统所青睐。

1941年二三月间的重庆之行,他给美国对华政策确立了一个僵化的模式,他认为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国应当作为美国的主要盟国和未来大国;为此美国人应当全力支持蒋介石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以防止内战,并阻止中国共产党获得胜利。

柯里在重庆试图说服蒋介石放弃武力解决中国的问题,建议他用凯恩斯的经济观点来进行中国的改革,以缓和国内矛盾。

蒋介石对这位美国书呆子也只好嘿然一笑,甚至蒋介石连凯恩斯是个什么人物也没有闹懂,对他的建议视若小孩梦呓一般,根本不予理睬。

柯里身上聚集着许多矛盾,有时甚至无法解释清楚他行为的动机是什么。他一方面鼓吹美国要支持蒋介石,但他也最先发现蒋介石政府的法西斯主义倾向。他无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但他却十分秘密地在英国驻重庆大使馆里安排了与周恩来的会见,对周恩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务实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和海军武官麦克休、飞虎队长陈纳德以及艾尔索普这样的人串通一气。蒋介石的很多信件和要求都是通过柯里直达总统的,而避开了正常的渠道。以致美国舆论指责这位柯里有一半时间没有为美国总统工作,而是在为蒋介石效劳。

事实证明这位经济学者越是对中国问题雄心勃勃,中国的问题就会越是搞得一团糟。他回到美国后甚至要求总统免去史迪威、高斯和宋子文的职务,总统不能免去蒋介石大舅子的职务正像蒋介石不可能免去史迪威的职务一样,可是这位经济学博土却这样笑话百出。

当史迪威陪同柯里由重庆飞去印度时,史迪威在飞机上嘲笑他:“像你这样做特使倒是很轻松的,不费任何力气去讨好蒋介石和总统,而把事实的真象隐藏起来,这样会酿成历史的不可补救的大错误的。”

柯里微微一笑:“你明明知道人人都不愿意听那些不愿听的事情,你却偏偏去讲,这是人家无法接受的。那样大家只看到问题,而看不清自己的前景,那会丧失信心的,那样才会酿成不可补救的历史大错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要确保一个能够抗击曰寇的中国能存在下去。”

史迪威尖刻地说:“一个连现实也不愿正视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前景的。”

柯里冷冷地说:“我看你是不适宜在中国继续干下去的了。我要向总统要求把你调到能发挥你这种好斗的脾气的地方去。”

“这个时候,谁也调不走我了,让我吃了这样一个败仗,不声不响就走了,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史迪威抱着膀子靠在座椅上说。

柯里气冲冲地转过脸去,从舷窗上往下面的山河望去:“那好吧,我但愿能看见你不被蒋介石一脚给踢了回来。”

巡视兰姆伽受训的中国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