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国阴谋:美国独霸全球内幕
10752400000050

第50章 “和平演变”——十年一轮回的“颜色革命”(5)

二十多年的仇恨化为友谊,这不仅让利比亚人欢欣鼓舞,也让全世界希望和平的人感到欣慰,任何一个与美国对抗的对手获得谅解,都会让人们感到宽心,随着协议的签署,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很快,利比亚被美国从“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除去。

就在人们以为两国化干戈为玉帛的时候,在2011年西非的民主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利比亚也未能幸免,成为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遭到美国和北约空中力量打击的国家。进入5月份后,北约的空中打击强度越来越大,卡扎菲不得不进入地下,利比亚也呈现一个权力真空时期,反对派因此得以亮相。

“中东革命”给了美国干预利比亚的机会。2011年2月15日,利比亚爆发全国性的抗议活动,随后又发生了暴乱冲突。美国人警告卡扎菲,不要动用国家武装力量对平民进行镇压,否则美国就会干预,但是卡扎菲没有屈从于美国的压力。紧随其后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宣布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展开对利比亚军事设施和武装力量进行轰炸。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一千九百七十三号决议,同意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从19日开始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对利比亚展开由美国指挥的军事行动。行动之前,美国和北约多次表示,设立禁飞区的目的是保护平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周以后,北约在3月24日晚宣布,北约成员国当天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将在数天内从美国手中接管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决定对利比亚实施武器禁运,来自北约七个成员国的十六艘海军舰艇参与这一行动。

3月19日,利比亚问题巴黎峰会结束后,西方五国正式揭开军事干预利比亚的大幕,联军首波行动发射一百一十枚“战斧”导弹,打击利比亚的导弹防御系统和空军基地。这是自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来西方国家发动的最大型军事行动。“急先锋”法国一马当先,早在峰会结束后不到两个小时,法国战机已率先开火,在班加西地区发动四次空袭,摧毁多辆利比亚政府军的坦克。利比亚战争正式开始,当天传出了法国飞机被击落的报道,法国军方否认有法国战机在利比亚被击落的消息。

2011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战机17日继续轰炸利比亚境内目标。德国联邦情报局局长恩斯特·乌尔劳17日说,从军事角度分析,利比亚已经陷入僵局。美国《纽约时报》披露,美国正积极寻找“愿意接受卡扎菲的国家”。实际上没有国家愿意接受卡扎菲,因此而开罪美国;同时卡扎菲在国际上确实也没有什么好的盟友,从个性上来说,卡扎菲是那种善变的人,翻脸如翻书,在国际场合也不会顾及任何人的情面,但是他是国际上的反美旗帜,所以美国人虽然这样说,实际上只是为了告诉世界,我们是仁慈的,我们本来就不想置卡扎菲于死地。

美国人和北约其他的国家一方面轰炸利比亚,同时也就做好了政权更迭的准备。美国人在对外发言中希望卡扎菲能够体面地交出政权,实际上对于卡扎菲来说是做不到的,因为几十年的领导人生涯让他相信利比亚人民是无比热爱他的,他是利比亚人们的领袖。所以美国的表态只能姑且听之罢了。

奥巴马政府官员还对《纽约时报》说,美国或多或少“吸取了伊拉克的教训”,应通过利比亚国内力量“实现政权更迭,而不是由美国决定”。这名官员还暗示,美方希望通过“和平方式”令卡扎菲下台。

在利比亚冲突爆发近一个月后,英国和法国已公开宣称弹药即将用完,呼吁美国重新加入空袭。原来持续不断的空袭导致英法等北约国家的精确制导武器储量不足,战机的数量也出现短缺,他们呼吁如果美国再不出手相助,恐怕西方国家已经没有发起小规模军事行动的能力了。

美国人在伊拉克战争中没有找到大规模的武器,在伊拉克花去了美国人上万亿美元,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弹,所以美国政府很想出手,但是迫于国内的民意,美国需要等待机会。所以先让北约的小兄弟展开空袭。美国实际上动用了最强大的信息系统,一直在追踪卡扎菲家族的行踪,以对英法等国对利比亚的轰炸提供情报支持。

4月30日,北约空袭了利比亚的黎波里的一栋房屋,这里是卡扎菲最小的儿子赛义夫·阿拉伯·卡扎菲的住所。赛义夫和他的三个子女在北约空袭中丧生,还造成其他几人受伤。当时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与其妻子正在房内,但卡扎菲两口子侥幸逃过一劫,没有受伤。

利比亚政府发言人易卜拉欣说,北约这次空袭是为杀害卡扎菲而采取的“直接刺杀行动”。易卜拉欣对新闻记者说,在空袭中被打死的卡扎菲之子是二十九岁的赛义夫·阿拉伯·卡扎菲。他是利比亚领导人的第六个儿子,也是更为人知的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的弟弟。易卜拉欣说,遇袭时,赛义夫一家正在举行家庭聚会,“正和他的父母、侄子、侄女以及其他到访者聊天、玩耍”。易卜拉欣还说,北约空袭是针对卡扎菲而进行的,关于卡扎菲行踪的情报已泄露,北约“知道他在哪里或者会去哪里”。他指出:“这次袭击是暗杀国家领导人的直接行动,是不被国际法所允许的,也是任何道德准则和原则所不允许的。”

其实在战争全面打响之前,3月31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就强调,将卡扎菲赶下台并不是联军在利比亚展开军事行动的目标。他说:“联军的军事行动是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展开的,推翻卡扎菲并不是我们的任务。结束卡扎菲的统治需要时间,卡扎菲很有可能被利比亚人民用政治、经济等手段推翻。”但是美国其实说一套做一套,精确制导炸弹有眼睛,而且已经盯上了卡扎菲。

2011年5月13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多尼伦在白宫会晤了利比亚反对派代表团领队、全国过渡委员会二号人物马哈茂德·贾布里勒,称反对派组建的“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对话者”,并且开始讨论提供援助。

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说:“对于是否承认反对派一事,白宫正在评估。”按照白宫的说法,美国正深入了解反对派,如人员构成和长期目标。而贾布里勒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呼吁美方立即承认反对派。因为法国、意大利、卡塔尔和冈比亚已经承认“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唯一合法代表。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再次重申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立场,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必须立即下台”。

卡扎菲不会妥协,因为他相信人民和他站在一起,利比亚人民会保卫他,美国人开出的条件,实际上已经预示了利比亚战争的结果。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先前宣布,将与国会合作,修改相关法律,把美方冻结的部分利比亚政府资产转交利比亚反对派。这些资产大约三百亿美元。白宫发言人卡尼说,美方尚未作出决定,“如果我们能支配遭冻结的利比亚政府资产,将可以向反对派提供一大笔资金”。美方已经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二千五百万美元,用于购买医疗设施以及帐篷、靴子、防护用具等。

希拉里提出了美国使用巧实力的方略,在利比亚的问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美国要用利比亚的钱和利比亚的人来推翻卡扎菲政府,这是代价最小的策略。当时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称,反对派现有资金能维持至2011年5月底,急需大约三十亿美元资金注入。反对派负责财政和石油事务的阿里·塔尔胡尼13日面见美国国务院官员,敦促西方国家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武器。

利比亚反对派代表团造访白宫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会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安诺斯·福格·拉斯穆森。会谈时两人一直同意,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将继续。此前,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也已经会见了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并邀请他们在伦敦开设办事处,同时英国将向利比亚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派遣外交使团。法国、意大利、卡塔尔和冈比亚已承认这一委员会是“代表利比亚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推翻卡扎菲的行动也就正式出台了。

卡扎菲的命运和萨达姆的命运非常相似,的黎波里陷落以后,卡扎菲躲了起来,但是在2011年10月21日,一段备受关注的视频显示,一个年轻人自称捉住了卡扎菲,朝他开了两枪,最终导致卡扎菲死亡。事后证明,这个来自利比亚东部班加西的二十二岁小伙,名字叫萨纳德·萨迪克·乌雷比。此外,还有很多人都向媒体宣称枪杀了卡扎菲。

而卡扎菲死后也留下了大批的谜团,当卡扎菲被发现的时候,他是在水泥洞里。一直到现在水泥洞上都还写着“鼠辈卡扎菲的藏身之地”,比较讽刺的是,卡扎菲生前就曾经公然管他的民众叫“你们这些老鼠”。

关于卡扎菲最后的死亡过程,到现在仍然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描述,卡扎菲从洞口被拽出的时候小腿中枪,他求饶,但是这些执政当局的武装告诉他,现在太晚了。最后卡扎菲被殴打,也有人再次对他开枪,在被押上车以后,卡扎菲见求饶无用,就开始出言不逊,看守他的一个士兵再次朝卡扎菲开枪,并且是朝腹部开枪,这一枪就成了致命的环节。

由于当时的卡车已经离开了苏尔特一两公里,驶向米苏拉塔的方向,所以司机是把卡扎菲往米苏拉塔的医院运送,可是在路途中卡扎菲身亡。而我们从卡扎菲的死亡图片上可以看到,他的额头上也有子弹孔,据说那是在他死后有人泄愤补射的。

关于对卡扎菲的处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卡扎菲的双手粘满了七万利比亚人民的鲜血,他是死有余辜;也有人说就算卡扎菲无恶不作、罄竹难书,但是在一个他们目标建立的民主制度下,程序的公正和文明仍然必要。但是利比亚民众说了,卡扎菲怎么死的,遗体怎么处理的我们不在乎,我们只在乎卡扎菲死了。

一代枭雄卡扎菲死了,留下了一个人均GDP一万六千美元的利比亚,但是财富的分配不均使得利比亚爆发了革命。美国则用很小的代价就解决了利比亚问题,和伊拉克花费一万亿美元相比,推翻卡扎菲只花掉了美国十亿美元。

为什么美国人要建立一个亲美的利比亚,石油也许是一个理由,美国为了推进世界的“民主自由”也是一个理由。不管怎么说,利比亚拥有约一点三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三百六十多亿桶石油的探明储量。

美国对自己痛恨的对手和敌人,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原谅过,换句话说,在美国人眼里,只有敌人,没有朋友,只要不符合他的利益,那就是他的敌人,有敌人要打,没有敌人创造敌人也要打,这就是美国的立国之本。卡扎菲的命运或许从跟美国作对的那一天就已经注定了,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落得了如此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