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也。
——《广雅》
流行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忍者文化的复兴。同时这种复兴,也使得忍者文化本身受到更多的关注,这种相互影响最终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使得忍者文化开始逐渐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并以服装饰品乃至运动品牌、电子游戏、小说、漫画、电影、电视等形式广泛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生生不息。
(第一节)活跃在笔端的忍者们
忍者题材的小说作品,对于忍者在大众文化的再度复兴是功不可没的。日本自明治末期到大正年间,由山田阿铁、雪花山人、玉田玉秀斋等众多撰写《立川文库》的作家创作出的猿飞佐助、雾隐才藏等一系列人气颇高的忍者英雄,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世纪50年代后,小说、时代剧、连环画等大众文娱作品中又涌现出众多以忍者为题材的作品,这使得自明治维新就逐渐被人遗忘的忍者,再次出现在日本民众的视线中,并愈发呈现出席卷全球之势。
因为这些忍者题材的小说以及漫画作家的原因,人们又记起了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神秘人群。
以侦探推理手法写忍者
柴田炼三郎,本名斋藤炼三郎,1916年出生于日本的冈山县,大学毕业于庆应大学中国文学系。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在《三田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小说,后来他以忍者小说《赤色的影法师》、《猿飞佐助》、武侠小说《游太郎传奇》等书引起文坛注目,并于1951年以《耶稣之裔》获得了著名的日本文学“直木奖”。
柴田炼三郎最著名的,就是首创以侦探、推理手法来写忍者与武侠。
在风格上,柴田炼三郎不像吉川英治一般,在有限的历史轨迹中,以广阔的人文角度去罗织历史人物的全真面貌,在其小说中或饱含人间的丰富情感,或以精湛的乡野景观来描绘想象。柴田炼三郎的风格别有一番特别的情趣,他擅长以推理和侦探手法来渲染内容情节,着重于悬疑的烘托和各式各样的阴谋诡计,并以解谜与揭露来描写小说。同时,他又喜欢运用富于诗意的优美文笔,以一种故事场景不断交错、变换、跳跃。这种充满镜头感的剪接方式和抒情笔法,将读者深深带入故事中,并为之嬉笑怒骂。
在故事上,柴田炼三郎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场面设计十分精彩多变。而在这种故事的紧张中,还夹带一些幽默的对话,使之有着奇妙的格调和文学效果,常有意料之外的惊喜。或许正因为柴田炼三郎在故事上独到的编排,所以能深深吸引阅读他小说的读者,令他们非要一口气从头看到结尾才可罢休。
另外,柴田炼三郎的作品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擅写同一主角的一个个短篇,这些短篇既互有关联,又可以独立成篇,但也可连缀起来成为一部长篇小说。
或许是由于对世情万物的入魔追求,对淳厚民情风俗的倾心热爱,柴田炼三郎喜欢以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民谣小调来点缀小说情节,借此来营造出一种浪漫意境和氛围,并由此衬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文字凄美,意境幽远洒脱,喜用精练短句和双关语,有时一两个字就占一行如散文诗。然而最重要的,还是柴田炼三郎首创以西方推理小说形式混合侦探、破案、追杀、情孽等奇幻诡异情节来描写武侠。柴田炼三郎在《真田幸村》与《猿飞佐助》中的细致描写就完全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而在其中,柴田炼三郎所杜撰的佐助为武田胜赖的遗孤就体现出独特的柴田炼三郎风格,悬念与推理、诗意与精练,柴田炼三郎的哀婉、幽玄、雅致,与那苦涩的美感,一览无遗。另外有一点很值得一提,就连中国的武侠小说大家古龙先生的写作风格,都深受柴田炼三郎的影响。
柴田笔下的真田幸村与猿飞佐助
柴田炼三郎最经典的描写忍者的小说,自然就是《柴田炼三郎版立川文库》了。本书由八篇《猿飞佐助》、八篇《真田幸村》与八篇《柳生但马守》组成。虽然是连载小说,每一篇却都可看作一部独立的短篇小说,而所有故事又都围绕一个主题,相互有关联。柴田炼三郎小说其风格形式的一大特色正是如此。
《柴田炼三郎版立川文库》系列在柴田炼三郎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命名上就可以看出,作者试图挑战大众文学的始祖,当时在读者中拥有巨大影响力和深刻印象的《立川文库》。在连载开始后不久的1962年3月26日,作者在《读卖新闻》上发表《写作猿飞佐助的理由》一文,陈述了自己的小说观。
在这部书中,最经典的就是八篇《真田幸村》了。整册书的内容大概是叙述真田幸村游历各地,结识志同道合的勇士,并且将他们组织起来,共同辅助幸村,以维护丰臣天下的安定和消灭德川家康为目标而作战。据说,启发作者写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中国文学巨著《西游记》,以真田幸村为唐三藏、猿飞佐助为孙悟空、雾隐才藏为沙悟净和三好清海入道为猪八戒作故事中心角色扮演。而在柴田炼三郎的改编下,这部原有反德川政权和批评旧有思想的讲谈书充满了一种诗意的活力。柴田炼三郎为“猿飞佐助”和“雾隐才藏”这两个经后世不少作家修改的“史实”人物,更加增添了一种真实与凄美,也是完美的还原。
历史小说大师
司马辽太郎(1923年8月7日—1996年2月12日),是日本大阪出身的小说家。本名福田定一,专攻历史小说,被称为历史小说大师。笔名司马辽太郎是“远不及司马迁”的意思。至今仍被认为是日本大众文学的巨匠,也是日本国民中最受欢迎的作家,被认为是日本文学史里中流砥柱般的人物。
司马辽太郎自言,对他写作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祖父和父亲。司马辽太郎的祖父本是个算术家,但他于明治初年迁至大阪改行从商,贩卖糕饼。他父亲则在大阪当开业药剂师。在最具商业气息的地方从商,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理性的经营头脑。而正是这种特性,对司马辽太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小说中,读者时常可以感觉到一种以冷静、理性的历史观来审查主观的非理性的意识形态。因此,有人称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为非意识形态的历史小说。
司马辽太郎从13岁开始,即经常到大阪市立图书馆博览群书,至他大学毕业时,几乎已经读完图书馆的藏书。就在这孜孜不倦的阅读中,为司马辽太郎未来的写作生涯提供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大学毕业后,司马辽太郎从1964—1961年,先后在新日本新闻社及产经新闻社当记者。这段记者生涯可以说是他历史小说的原点。他曾经对他的朋友说:“若有来生,我还要当个新闻记者。”可是他这个记者与大多数的记者不同,他永不疲倦地充实自己的知识,而且由于他隶属于文化部门,因此经常到各大学与寺院去采访,独自研读寺庙中所藏的古文书,并与大学教授结为好友。通常的历史小说作家都只是搜集文献,考察当地风光,以作为写小说的准备工作。而司马辽太郎不只如此,他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去,必定像个新闻记者般询问当地的居民:“你出生于何地?是否知道事件的传说?”换言之,他把事件的主角当作仍然活在该地一般。
司马辽太郎是个彻底的现场主义者。他一定要到那块土地去,呼吸那里的空气。司马辽太郎说过,有时从空气中能够发现重大的事实。除了历史之外,他还研究地理学、地势学、交通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心地理学。他认为,我们不能以一个地方的风土论断一个人,但是每个地方确实存在其独特的风土人情。每个人也必定会沾染这种风土习俗,如果数十万人聚集起来即显现其特征的话,追溯其历史,则数百万人的特征聚集起来便更能还原当时的风貌。
伟大的作家大都极为注重人物的背景形象。司马辽太郎曾经说过:“我在写作时,如果看不到那个人的脸,看不到那个人站的地方,那么我就无法写下去。譬如说,我写丰臣秀吉时,写到有一个使者到他前面来。此时,我虽然在小说中没写出来,可是我会想象丰臣秀吉的前面站着多少人?天气是阴是晴?这附近是否有松林?这松林是苍翠欲滴的幼松,还是苍劲挺拔的老松?”总之,他对鲜明的形象极为执着。
司马辽太郎虽然写过各种各样的历史小说,也写过忍者小说,但是他最拿手的还是明治时代前后的历史小说。换言之,他喜欢描写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乱世中如何开创历史成为英雄,而明治时代正好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而且明治时代所留下的史料又最丰富。
司马辽太郎一生的作品无数,特别是1960年之后,几乎年年都会得奖,就好像是为他的作品而专门设立的奖项一样,由此足见司马辽太郎在历史小说上的造诣。例如1960年经典的忍者小说《枭之城》荣获直木赏,1966年又以《龙马风云录》与《盗国物语》荣获菊池宽赏,1968年再以《殉死》获得每日艺术赏,1969年的《历史纪行》又获文艺春秋读者赏,1972年的《人间日子》获得吉川英治文学赏。
1976年,司马辽太郎以《空海之风景》获得艺术院恩赐赏。1980年出版《项羽与刘邦》的单行本。1981年获选为艺术院会员,1982年以《人之跫音》获读卖文学赏,1983年以“革新历史小说”的评价获得朝日赏,1984年以《街道漫步南蛮篇》获新潮日本文学大赏学艺赏,1986年获NHK放送文化赏,1987年以《俄罗斯漫谈》获读卖文学赏,1988年以《鞑靼疾风录》获大佛次郎赏,此小说也成为他最后一篇长篇小说。1991年司马辽太郎获选为文化功劳者,1993年,70岁的司马辽太郎获颁代表日本人最高荣誉的文化勋章。
1996年2月12日,司马辽太郎因腹部大动脉瘤破裂,在大阪与世长辞。关于他的死,著名动画作家宫崎骏发表感言说:“司马辽太郎一直思考着,为什么日本会产生如此愚蠢的‘昭和时代’。现在日本更趋腐败没落,司马辽太郎已经看不到日本的没落光景,我为他感到欣慰。”
其实分析起来,为什么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不论在读者和评论界之中都能获得如此关注和好评呢?这主要在于司马辽太郎的写作手法。本来日本作家并不擅长描写大时代的社会动态,而长于描写内心的感受以及身边的琐事。而司马辽太郎却不同。他善于以历史事件构成波澜壮阔的艺术画面,并采用多条线索推进的写法,叙述长达数十年的历史,前因后果比较清晰。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具有一种从天空俯瞰大时代动态的特质,或许也正因为这个特质,才吸引了无数的日本读者。
司马辽太郎的小说中还有一大著名的特点,特别是在他的经典忍者题材作品《枭之城》和《风神之门》中,这种特点更加明显。那就是司马辽太郎喜欢描写英雄,而这些英雄,都是健康开朗的人物。在这点上,与日本明治以后的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夏目漱石所描写的人物多半是内省的厌世者,或是生活趋向破灭的人物。三岛由纪夫的小说又多带有一种让人唏嘘不已的源自破灭凄丽的美。在司马辽太郎的小说中,这种对于描写英雄的执念,在当时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激励感。司马辽太郎的小说能够获得日本读者的喜爱,其理由之一,即能够消除日本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使精神生活得到净化。
有人曾将司马辽太郎与同样的忍者小说名匠柴田炼三郎进行比较,也有评论人曾经这样评价司马辽太郎的风格:“小说家好像是个病人,他向读者说,我这里痛,那里难过。而评论家好像是个医生,他听病人诉说病情,帮他看病,帮他诊断。可是司马辽太郎却是以医生的身份登场,日本突然产生这种作家,使我们一时不知所措。若以旧有的观念来说,就好像一个没有小说家特质的人突然写起小说来。”
我是谁——忍者灵魂深处的自问
《枭之城》,司马辽太郎荣获直木奖的经典忍者题材长篇小说,描绘了日本战国时代处于权力纷争的错综风云之中的忍者们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被神奇化的忍术来作为吸引人的噱头,相反,仿佛枭一般的忍者的内心冲突与精神气概才是作品描绘的重点,在这一点上,也确实符合忍者的道之思想。激烈的动作场面和纠缠的感情描写也交织包容在一起,十分引人入胜。同时,小说中反复所追问的“我是谁?我该如何生存?”的人生问题更令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引发读者的深思。
小说的历史背景被放在了日本战国末期,威加四海的织田信长对充满妖气的伊贺族展开了屠杀,仅有少数伊贺族人逃出。而在10年之后,天下落入了大名鼎鼎的丰臣秀吉的手中。当时中国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由于丰臣秀吉的继承人鹤松夭折,秀吉突然决定对朝鲜发动侵略,进而图谋大明帝国。由于日朝贸易遭受破坏,使得一批贸易商人非常不满,于是今井宗久联合一直觊觎霸权的德川家康计划刺杀丰臣秀吉,于是便有了伊贺忍者的登场,因为忍者最擅长充当密探、刺杀等任务。此一任务立刻被伊贺残党首领拓植三之丞领取,想杀了作为织田信长继承人的丰臣秀吉以报被织田信长屠杀全族之仇。拓植三之丞已经年老,他进入深山,寻找隐居修禅的得意弟子葛笼重藏。
主人公葛笼重藏于是招集了伊贺残党,准备刺杀行动,在行动过程中遇到了美女小萩,两人之间产生了情愫。然而刺杀行动相当不顺利,因为前田玄以招来两位忍术高手充当手下,一位是甲贺族的摩利支天洞玄,另一个则是伊贺族的叛徒风间五平。风间五平是个有野心的人,不甘于隐名一生充当低等的忍者,一直渴望能建功立业、历史留名,于是便化名下吕正兵卫康泽投到前田门下。由于他对伊贺忍者的行动方式了如指掌,很快就让伊贺忍者受到重创。
同时日本的军队攻入朝鲜后,势如破竹直逼汉城,但是在后期受到朝鲜军队和明军的抵抗,进攻日缓。之后受到朝鲜将领李舜臣率领的海军的重创,导致缺乏补给,使得日本军队战斗力下降。在明军和朝军的夹击之下,日军渐渐从攻势转为了守势。
这时丰臣秀吉再次喜得子嗣,使得素来小心翼翼的德川家康感到夺权的时机已经消失,决定取消刺杀秀吉的计划,继续隐忍等待机会。麾下的服部半藏受命杀了对伊贺忍者下达刺杀命令的商人宗久,并下令取消刺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