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美德1
10754500000010

第10章 要为人类谋福利(4)

一年除夕,徐虎照旧在晚上7点去开箱服务,发现三只报修箱里没有一张纸条,便放心回家吃年夜饭了。女儿见父亲前所未有地早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还约父亲12点钟一起放鞭炮。没想到,夜里10点多,有人敲门,说是家中突然断水,徐虎马上拎起工具包赶往居民家中。他爬上断水居民家屋顶,顶着刺骨的寒风艰苦作业。等到辞旧的炮竹响彻全城,家人还没等到徐虎,女儿含着眼泪,提着“八百响”痴痴地等待父亲的归来。凌晨1点,徐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看到女儿带着朦胧的睡眼期盼着自己,心疼地抱住了她,一起点燃迟到的爆竹。

在徐虎不懈的努力下,小小“报修箱”成了居民的“及时雨”,10年中,徐虎共累计开箱服务三千七百多次,共花费七千四百多个小时,急修项目两千一百多个。

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这平凡就是伟大。和徐虎一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认为自己很平凡普通,难以和伟人们相提并论,实际上,只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也能够做出伟大的成绩,这就是所谓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为民书记”郑培民

在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记事本上,写着这么一句激励自己的话:“搭帮党恩引水来,洗旧换新心不愁,继往开来泉水在,浇灌育林绿无洲。”这是他从古丈县高峰乡林场水井边的井志碑上抄来的,他就是以这种老百姓最朴实的话作为激励自己和教育干部的一面镜子。

1990年5月,郑培民从湘潭市委书记之职调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

在任期间,郑培民经常下到基层,深入一线。一次,永顺县小溪乡山体滑坡,群众受灾严重。郑培民立即前往现场,由于小溪乡不通车,他就绕道吉首、古丈两个市县,坐了三个小时的机帆船,然后转乘一辆手扶拖拉机,在狭窄湿滑的简易公路上颠簸行驶。突然,一块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来,刚好砸在拖拉机前面的泥路上。大家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并赶紧劝他:“郑书记,我们回去吧。”郑培民坚决不同意,大家拗不过他,合力把石头推开,又继续前进。

一天,作为推广水稻栽培新技术的带头人,郑培民带领一群农技人员去给农民进行示范操作,连续在田间劳动了一个多星期。由于他患有高血压等疾病,又因劳累过度头晕目眩,最后摔倒在了三米多高的田坎下,全身受伤,当场就出现呕吐、虚脱,并造成了脑震荡。

两年多的时间里,郑培民就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和劳苦,跑遍了全州的218个乡镇、上千个村寨。在湘西的方言里,“培民”与“为民”的发音相近,于是不少干部群众干脆就叫他“为民书记”。

1986年8月,郑培民受组织委派,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年。临走时,他在财务室借了5000块钱作差旅费。报到后,他把余款存到中央党校的储蓄所。一年后,学成归来,他到财务室按规定报销了有关费用,另外还交给财务人员八元七角二分。财务人员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这是我预借差旅费余额的活期存款利息,这钱应该交公!”

2002年3月,中央抽调郑培民到北京临时工作一段时间。3月11日,他在考察干部时,突然感到胸口难受,心肌梗塞又犯了。他吃了随身携带的药也无济于事。秘书赶紧送他去医院。途中,郑培民的头无力地歪倒在了秘书的肩膀上。秘书见状,焦急地催司机:“快!快!”救护车司机拉响警笛,开始闯红灯。这时,郑培民艰难地睁开眼睛,一字一字地说:“不要闯红灯!”到了医院,他昏迷过去后就再也没有醒来。

“不要闯红灯!”成了郑培民留给人们的最后的话语。

不少熟悉郑培民的人都说:“他这个人请吃饭请不动,送礼送不进,请他写个条子更是难办到。”他逝世后,工作人员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的一本廉洁账,上面记载着何时、何地拒收了什么礼金礼品,没能当面退还的又交何部门何人处理,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从湘潭到湘西、从副省长到省委副书记,十多年来,一贯如此。

我们知道,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对于一个干部来说,一时廉洁奉公并不难,难的是随着官位的升迁、地位的变化,仍保持本色、亲民、爱民,廉洁自律。无疑,郑培民做到了。郑培民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崇高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

“太行公仆吴金印”是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给吴金印的题词,如今这七个大字已化为一座丰碑,铭刻在河南省卫辉市西部的太行山深处,也铭刻在山区人民的心坎上。

吴金印1942年出生在卫辉市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8岁入党当村长,19岁当村党支部书记,26岁当乡党委书记,他在乡镇一干就是31年,其中担任乡镇领导职务就有28年,二十多年中,他多次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极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自己扎根在基层。到现在已有四十多个春秋。四十多年来,他在村镇领导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南省卫辉市狮豹乡是革命老区,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方圆百里就有两千六百多道岭、两千七百多条沟,90%的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1968年春,26岁的吴金印担任了这里的主要领导。上任不久,一天,吴金印来到靳庄村,正赶上乡亲们吃午饭,他端过一位老大娘的饭碗一看,愣住了:灰黑的汤水里,泡着几个糠团,漂着数片野菜。“山里人都吃这个?”老人没有回答,却把头低到了胸前。老区人民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可是,解放快20年了,群众还过着这样的苦日子……吴金印暗下决心,拼上一条命,也要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他带着领导班子成员翻山越岭作调查,饿了吃块干粮,渴了喝口凉水,一天翻五六座山,七八天就穿烂一双鞋,沟沟岭岭他跑了个遍,向荒山要耕地,向秃岭要粮食的规划由此产生。面对着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的山岭,吴金印想,山搬不动,可以把石头缝里的土挖出来造梯田;沟填不平,可以让河水改道,闸沟造地。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狮豹头的干部群众掀起了挖土造梯田的热潮。经过一冬一春的苦干,筑起了十多条拦河坝,造出了二百多亩梯田。谁知到了夏季,暴发的山洪把新造的拦河坝和梯田一扫而光,刚改造的山岭沟又变成了乱石沟。然而,吴金印没有退却,他带着大家总结经验教训,把平面坝改为拱形,二百多亩梯田又造了出来,种上了庄稼。

吴金印第二年汛期,接连数场暴雨汇成的滚滚洪水,再一次冲走了满沟的庄稼和良田。眼看着心血又一次付诸东流,干部群众痛心疾首,有的失声痛哭。灾难伤透了群众的心,吴金印同样万分难过。但他明白,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干部就越要经受考验,他把全体干部召集到一起,开导他们:梯田被冲跨了。哭是哭不回来的。他鼓励大家,要想不受穷,还得挺起腰杆跟山斗,跟水斗,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大家总结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把拱形坝改为塔形坝,每道坝下面再修一个跌水池,洪水袭来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洪水进入水池后,再从底部的暗渠泄出,梯田就不会受到冲击。第三年,二百多亩梯田终于经受住了巨大洪水的考验。昔日的荒山终于结出金灿灿的果实。

跑马岭下,沧河环绕。1973年10月,吴金印又带领狮豹头的干部群众来到沧河中游的羊湾村,搭起茅草棚,拦河造田。要在河滩上造田,须先让河水改道。经过测算,隧洞溢洪能力须达到1000个流量,方可保证河水改道成功。吴金印与技术员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攀上爬下,终于选准了凿洞的最佳位置并完成了设计:全洞长162米,宽20米,高8米。东西两侧同时开工。在硝烟弥漫、空气稀薄的山洞里,吴金印与乡亲们抡起大锤,呼呼生风,别人掘进27米,他掘进4米。1975年夏,山洞全线贯通,西洞口已浆砌圈顶,东洞口料石也已备齐,就在这时,暴雨骤降,汛期提前到来。这天夜里,吴金印提着马灯要下洞察看水位,突击队长抢着要下去,被吴金印一把拦住:“还是我下。我万一有个闪失,抢险你来指挥……”话没说完,人已拽绳而下。突然,一声巨响,一块卧牛大石从山顶上坠入河中,激起冲天水柱,惊得守在洞口的人对着黑沉沉的河底大声高喊:“吴书记——一”吴金印却从与巨石咫尺之处水淋淋地爬上来。怕再出现塌方,大家劝他赶快离开。看着不断上涨的河水,吴金印却把手一挥:“抢险队,上——”自己迅速背起一块石头,冲上了东洞口的拱顶。头顶上,塌方的石块、泥土簌簌而下;脚底下,咆哮的山洪滚滚而来。整整两天两夜,吴金印与抢险队员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冒着危险,战胜困难,完成了东洞口圈顶,把更大的洪峰远远地抛到了后面。而吴金印却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工地上。大伙儿忙把他抬出工地,送进工棚。抢救时,医生解开他的衣服,发现全身衣服补了很多补丁,脚上的那双掌鞋烂得开了花,手掌上长满铜钱厚的老茧,十指粗糙得像一把把钢锉,手掌的虎口处结着紫黑色的血痂。两天两夜后,吴金印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对身旁的人说:“万一我不行了,就把我埋在洞顶的山上,好看着你们把沧河治好……”听到这话,人们忍不住哭了起来。

1987年11月,吴金印调任卫辉唐庄乡党委书记。第二年该乡就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5个月内未下一滴雨,别说庄稼,连吃水井也干了。吴金印头顶烈日,四处察看,发现遍野禾苗枯黄,但山楂树却花开飘香。他意识到若在丘陵地种果树将是一条生路。于是他带领着全乡人民20天在干旱的丘陵地种下了12万亩山楂、桃与苹果树,如今果园成了唐庄农民的摇钱树,唐庄桃、唐庄梨远近闻名。在吴金印的治理下,唐庄镇石屏、代庄等村,街道整齐,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

吴金印因业绩卓著,1997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他不仅是唐庄镇的党委书记,还是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可他还跟从前一样,一有空就下基层。吴金印说:“只有把环境搞好,人家才愿意来投资,唐庄的发展才有后劲,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吴金印执政为民,坚守本色,不愧是人民的好公仆。我国农村在国人眼里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如果所有的乡镇干部都能像吴金印这样切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农村又何愁不富裕呢?农村富了,我们的国家经济定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能大有作为的。”我们青少年千万不要嫌弃农村,也许通过我们的参与,农村能够改变落后面貌。

任长霞立警为公

2001年4月,任长霞调任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这不仅在登封市的历史上,就是在河南省的历史上,她也是第一个女公安局局长。

这个消息一下子在登封市炸开了锅。群众议论纷纷,担心女公安局长不能维护一方治安。公安局里的很多民警也对任长霞能不能胜任局长职务持怀疑态度。

上任第一天,任长霞就工作到深夜,亲自查访岗亭和派出所,了解治安和出警情况,并对三名不合格的治安员当场予以清退。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任长霞跑遍了登封市的17个乡镇区派出所,并在全市发放了15万份征求意见表。她抽调二十余名民警成立“控申专案组”,规定每周六为局长接待群众日,积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百姓民意,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哪怕是一点小事,任长霞都要求查个水落石出。

2001年10月,任长霞通过公开竞聘上岗的方式,在全局范围内选拔派出所所长,一批有才干的民警脱颖而出,成为骨干中间力量。民警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逢一必争,逢冠必夺”在登封市公安局蔚然成风。

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以任长霞为局长的登封市公安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一些重大和遗留案件相继告破。“4·15”东金店强奸焚尸案两天时间告破了;2001年5月1日,智擒“王松犯罪团伙”头目王松;2002年3月,一举端掉以李心建为首的68人“砍刀帮”涉黑犯罪团伙,为登封再除一个大毒瘤;民愤极大的两起遗留强奸杀人案“西岭区域内的连续强奸、抢劫、杀人案”和“两少女被奸杀案”也在2001年告破。

她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在一起杀人案件中,她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分析过案情后,她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案发的房子里与尸体呆了整整一夜,终于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成功迅速地破获了案子。一起起案件的告破,百姓服了,民警们也服了。群众都说:“咱登封来了个女神警,案发一起破一起。”和任长霞同样毕业于河南省郑州市人民警校的登丰市公安局副局长岳建国动情地说:“作为长霞的师兄,我由原来的不佩服到佩服,由佩服到敬佩。”

任长霞在老百姓中有着极好的口碑,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登封有一位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办事的任局长。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讲述见到任局长时的情形,念叨着任局长帮他们做的每一件实事:探望困难老乡、帮孩子建希望小学、把手机号留给乡亲们、替老百姓主持正义……

2004年4月14日,任长霞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0岁。追悼会那天,登封市万人空巷,14万多群众自发前来悼念,和他们心中的英雄道别,这在登封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任长霞,这位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业绩的人民警察,用她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她“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人生誓言。她胸怀理想甘奉献,疾恶如仇驱邪恶、剑胆琴心解民忧。她始终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时刻关心群众冷暖,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本色,她是天边一抹永恒的彩霞,永远照耀着后人。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