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美德1
10754500000027

第27章 仁者爱人的哲学(3)

王祥家中生活拮据,每天的微薄收入仅能勉强糊口,根本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一年冬天,王祥的老母因操劳过度卧床不起。王祥从小就一直跟随母亲,虽然家里贫寒,但母亲十分疼爱他,任何事情都先想到他。王祥也十分孝敬母亲,一直以来,两人都过着和谐的生活。母亲生病后也从不叫苦,更没向王祥要求什么,依旧每天尽力做着力所能及的杂事,替王祥分担家务。看着母亲老态龙钟、两鬓斑白的样子,王祥心里万分感激,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孝敬母亲,于是每天更加辛苦地劳作,尽其所能改善家中生活。

一天,王祥的母亲在不经意问提到自己已经很久没吃鲜鱼了,等哪天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大吃一顿。王祥把母亲的这个愿望记在心头,决定满足母亲的愿望。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王祥每天都去市场上转悠,但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突然,王祥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自己捕鱼,这样既新鲜又省钱,可河水全都被冰封死,要去哪里弄鱼呢?王祥站在河边,对着厚厚的冰层,心中充满焦虑。终于,王祥想到了办法,他毅然脱下自己的衣服,趴在冰面上,试图用自己全身的热量来化解冻冰,求得活鱼。可冰层实在是太厚了,很久很久以后,才渐渐地融化,王祥已冻得嘴唇发紫、手脚发麻,这时出现了奇迹,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自己跃出水面,投进了王祥的怀抱,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回到家中,母亲吃到活鱼,高兴得满脸笑容,王祥也备感欣慰。

“王祥卧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孝亲故事,显然,他的做法有些极端,大鲤鱼自己跃出水面也近乎神话,但他的孝亲敬老精神却是感人的。

孝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儒家把孝悌忠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孝是放在第一位的,古代有“百善孝为先”一说,这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中颇有特色的道德尺度。在现代社会,虽然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孝敬父母仍然是我们必须信守的道义。

狄仁杰忠孝两全

狄仁杰是唐高宗时的一位著名臣相,为人刚直不阿,秉公执法,很受人们敬重。

狄仁杰在狄仁杰做大理寺丞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家人砍伐了皇陵的一棵树,唐高宗准备拿他问罪,并将给予斩首的惩罚。当时刚好由狄仁杰审理这个案子,他最后以免去官职作为惩罚结案,并立即奏报了唐高宗。

唐高宗一看狄仁杰送上来的奏折,非常愤怒。他厉声问狄仁杰:“权善才纵容家人砍伐皇陵的树,罪该万死!你为什么不判他死罪?”

狄仁杰不慌不忙地答道:“臣认为权善才不应该判死罪是有道理的。汉文帝时,曾有人盗窃了高庙里的玉环,但汉文帝并没有判盗贼死罪,如今陛下因皇陵的一棵树就要斩杀一位将军,往后真不知道人们会怎么议论这件事。臣没有按照陛下的旨意判决他死罪,是不想让陛下承担不仁厚之名。英明的君主向来都以理服人,对英明的君主忠心耿耿的臣相是不惧怕威胁的!”

听了狄仁杰的一番话,唐高宗马上转怒为喜,同意了狄仁杰的判决。就这样,狄仁杰以理说服了唐高宗,使权善才免去了身首异处之祸。

狄仁杰不仅是个刚正不阿、忠于君主、以理服人的臣相,还是一个充满仁爱孝心的人。他对自己的父母感情非常深厚,无论官至何职,身居何处,心里总是装着父母。在他任并州都督府法曹的时候,有一天结伴同登太行山,这时,刚好无边天际有一片白云,他顿时想到了位于白云之下的故乡,以及住在故乡的父母和其他亲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伫立远望,久久不愿离开,最后情不自禁地对同行的人说:“白云亲舍啊!我的故乡就在那片白云下,那里住着我的父母双亲,也不知他们现在可好!”同行之人也不禁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

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可狄仁杰打破了这种传统,忠和孝他都做到了。古人尚能如此,何况今人呢?生活在文明礼貌充盈其间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以忠孝两全的标准要求自己,既忠于国家,又孝敬父母,做新世纪的文明青年。

郭子仪以德报怨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中叶的名将,“安史之乱”前,二人同在朔方节度使手下任职,但一向不和,即使同坐一条板凳开会,也从不交谈。李光弼心直口快,他常与人抱怨说:“让我与郭子仪位列一起,我真感到耻辱,他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家伙罢了。”郭子仪每每听罢,并不深究,只一笑了之。二人就这样尴尬地相处着。

安史之乱爆发,朔方节度使被调回京城,这个职位空了出来,两名朝中重将郭子仪、李光弼是最有可能升任这个职位的人。果然,军令传来,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顿时位居郭子仪之下,他深感恐惧,心里后悔当初不该与郭子仪积怨,左思右想,为免遭迫害,保全家人,他决定当面向郭子仪谢罪,求得节度使的原谅。

一天,李光弼面见郭子仪,他跪拜谢罪说:“郭将军您大人大量,我是个山野粗人,先前多有得罪,死不足惜,但愿郭将军可以放过我的一家老小。”郭子仪大惊,忙上前双手搀扶李光弼,拉着他说:“李将军多虑了,你当我郭某是何等人,如今国家尚处危难之中,你我二人理当携手报效国家,共击叛贼,我哪能做那种公报私怨,使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呢。”二人从此言归于好,全力共讨安史叛军。

公元756年,李光弼的大军被史思明围困于嘉山,危在旦夕,李光弼为此寝食难安,因为如果强突重围,官兵肯定死伤惨重,而唯一可以救援的军队只有远在几百里外的郭子仪大军,却路途艰险,遥不可及,而自己又得罪过郭子仪,看来这次要全军覆没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郭子仪竟亲率大军,日夜兼程,火速赶来营救李光弼大军,两支军队里应外合,胜利会师。经此一战,李光弼心中已没有一丝嫌隙,从此,他随着郭子仪转战南北,共同进退,平定了“安史之乱”,建立了不朽功勋。

郭子仪以其坦荡无私、以德报怨的襟怀赢得了世人的赞叹和支持,正是这种品德使一大批杰出的将才紧密团结在郭子仪周围,为保卫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德报怨并不是不辨是非,它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和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虽润物无声,却能对他人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溶化千年冰雪,暖透心房,赢得他人的尊敬与信任,也为自己创造出一条成功的高速之路,载着我们顺利驰向成功的彼岸。青少年应该以郭子仪为榜样,将以德报怨的美好品德深植于心灵,开创出自己的事业。

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撑船

宋朝的王安石,是有名的大文豪,他曾做过大宋的宰相,关于他变法强国的功勋,世人有目共睹,另一方面,他高尚的人格品质也很令人钦佩。

王安石中年丧妻,年近花甲之时,又娶了一房夫人——年仅18岁的姣娘。王安石政务繁忙,几乎不眠不休,因此,回家的次数极为有限,小娇妻姣娘年轻貌美,不甘独守空房,就与家中的一个仆人偷情。

一次,王安石得空回家,走到内屋门口,忽然听见屋中姣娘与仆人调情之言,顿生一股无名的怒火,伸手欲推门捉奸。可在双手触门的一瞬间,王安石生出个念头:堂堂宰相,家丑不可外扬。于是他放弃了,转身就走。不料撞倒了门口一根竹竿,竹竿倒地,惊动了树上的乌鸦,乌鸦惊叫着四下飞散。一听屋外有动静,仆人慌忙跳窗逃走。对此事,王安石佯装不知,从未提及。

过了几天,恰逢中秋节,姣娘陪王安石在院中赏月,王安石想借此机会好好规劝姣娘,于是开口道:

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

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

姣娘听到王安石已知晓自己与仆人之事,心中惭愧,红着脸跪倒在王安石面前道:

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此事已一年。

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姣娘巧言相对王安石,又极力恭维,令王安石顿时怒气全消。就在第二天,王安石赠予姣娘白银千两,让她与仆人远走他乡。王安石如此宽宏大量非一般人能比拟,不愧为一代名相。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如同一泓清泉浇灭怨艾嫉妒焦虑之火,宽容能够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在冲突面前,我们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可以减少摩擦,缓和紧张的关系。

王华拾金不昧

王华是明英宗时浙江的状元,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代。六岁那年,他和一群小伙伴在小河边游泳戏耍。这时,有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人提着一个提兜摇摇晃晃地来到河边。他坐到河沿上,开始慢腾腾地洗起脚来,嘴里还不停地嘟哝着什么。王华觉得这个人很有趣,就一边玩耍一边注意着他。

洗好脚后,这个人就跌跌撞撞地走了。王华来到这人坐过的地方,忽然发现这人的提兜还放在地上,忘记带走了。王华起身找那个人,却已不见了踪影。

王华想,说不定这提兜没有用了,是人家故意扔弃不要的,就走过去打开来看。这一看,可把王华惊呆了,里面竟然有几十两银子。这么多的银子,肯定是那人一时想不起来,起身离开时给忘了。

想到这些,王华估计那人酒醒后会跑回来找,于是就守在提兜旁边等那个人回来。

不过,王华还是不放心。要是有人看到这个提兜后拼命来抢,甚至谋财害命,那怎么办?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提兜扔进了水里,这样就没有人看得见了。他依然坐在河边耐心等待。

过了好一会儿,小伙伴们玩累了,都互相吆喝着回去了,只有小王华还一个人坐在小河边等那个忘记带走提兜的人。

小伙伴们走后,那个人果然哭丧着脸回来了。小王华问明情况后,跳到水里,把提兜拿出来递给了他。

那个人打开提兜一看,发现银子还在里面,忙顺手摸出一锭递给王华,想表示感谢。王华摇着头说:“这么多银子我都不要,我为什么要您的一锭银子?”

那人知道他小看了眼前的这个小孩子,忙带着歉意再三道谢。随后,硬跟着小王华去到他家里,向王华的家人一一拜谢,然后含泪而去。

面对金钱,得失取予之间,往往见出一个人的品格、德操,实际上连带着一个人能否快乐和幸福。小王华不占小便宜、不贪图钱财、一心为别人着想的优良品质,真是值得现代人好好学习。

陶行知慷慨解囊救儿童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1932年,陶行知为推行“乡村教育运动”而成立的晓庄学校在被国民党政府关闭又获启封后,他又在晓庄成立了一所儿童学校。学校的教员由陶行知委派的年龄大一点、识字多一些的小学生自己担任,他还特别委任聪明好学的孩子胡同炳为儿童自助学校的校长。

胡同炳当校长后,不但自己学习努力,而且把整个学校也管理得井井有条。陶行知知道了这些情况,非常高兴。

1936年陶行知出国了,正当他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而到处奔波的时候,胡同炳得了脊椎炎。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卖了耕牛,卖了粮食,把几亩好地也典出去了,但胡同炳的病却不见好转,而且在日益加重。

当时农村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家里人给胡同炳请来了巫婆。巫婆说是冲撞了野鬼,必须用火在屋里的各个角落里炙烤,把鬼赶走。于是巫婆口中念念有词,怪模怪样地边唱边跳。黑烟把胡同炳熏得咳嗽不止,他在得知这是巫婆在“驱鬼”,他记起了陶行知在灭蝗时讲的破除迷信、提倡科学的道理,于是强打精神,用手指着那个巫婆,愤怒地让她滚出去。

妈妈赶紧让他不要得罪大神,他责怪妈妈宣扬封建迷信。由于过度生气,胡同炳一阵疼痛,晕了过去。而巫婆却更加起劲地喧闹开了。胡同炳再次苏醒,举起枕头就向巫婆砸去,并且大声地吼着让巫婆滚出去。

妈妈这时也回忆起那年闹蝗虫的情景。那时,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村里人求神拜佛都不管用,是陶行知带领大家扑打,才消灭了蝗虫。

巫婆被赶走后,胡同炳又疼又累,躺在床上一直喘着粗气。全家人束手无策地守在床前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就在这时,邮差送来了一封信。原来,陶行知在国外从一个晓庄学校学生的来信中知道了胡同炳的病情,就立即以“何日平”的化名来信,让胡同炳赶快到上海中山医院骨科治病,所有治疗费用由他来承担。

陶行知家里还有个四岁孩子需要照顾,而他自己在国外也需要用钱,但是为了给他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民孩子求医治病,不仅联系了医院,而且还要负担费用。胡同炳一家为此感动不已。

胡同炳共在医院住了两年,终于得以痊愈。住院期间,陶行知还委托在上海的同志经常代他去探望胡同炳,并送去各种生活用品。陶行知在国外经常给胡同炳写信,鼓励他同疾病进行斗争。当胡同炳病愈出院时,陶行知为他付清了全部治疗费用,还送了他一些钱,让他多买一些营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