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句典3
10758000000027

第27章 诗文典故(3)

一个人想留客吃饭,然而家中有酒无菜,囊中只剩下八文钱,十分窘迫。家中有位老仆人说:“这也容易。”于是以六文钱买了两枚鸡蛋,一文钱买韭菜,一文买豆腐渣。第一道菜是:韭菜铺蛋黄。仆人捧菜云:“虽不成菜,却有寓意,名为‘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菜:韭菜外面砌了蛋白一圈。仆人说:“此菜名叫‘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炒豆腐渣。仆人说:“其名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清汤上浮蛋壳。仆人说:“这道菜名为‘门泊东吴万里船’。奴爱此诗,勉强凑成,请不要见笑。”客人赞赏不已。

戒赌诗

曾经有位员外,生性勤俭。然而养了个儿子却很不争气,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整日游手好闲。员外十分懊恼,看着儿子每次都把大把的银钱输给赌馆,更是格外气愤。他劝了儿子几次,但儿子不但不听,反而和员外顶撞了起来,老人一怒之下,生了一场大病。这一病,老员外就再也没起来,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交给他一张纸笺后就闭上了眼睛。

儿子打开纸笺,只见上面写着一首诗:

贝者是人不是人,只为今贝起祸根。

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成为贝戎人。

儿子看后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拿着向管家请教。管家看了一遍后就立即明白了,他对少爷说:“‘贝者’合为‘赌’,‘今贝’合为‘贪’,‘分贝’合为‘贫’,‘贝戎’合为‘贼’。由赌而贪,因贪赌而贫,贫后沦为盗贼,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教训啊,老爷可是用心良苦啊!”儿子听了管家的话,内心无比自责,为了让父亲在九泉下安心,从此不再赌博。

徐文长题诗

有一年春天,明代才子徐文长游览杭州,沿路一边观景,一边吟诗,不觉到了孤山。放眼望去,见前面一个亭子里坐着许多人;近前一看,原是一班文人在那里吟诗作画。徐文长信步走了进去,那班文人见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都显出不悦之色。

文人中的主持者见徐文长举止从容,衣着不俗,便勉强打招呼,说:“我等在这儿送客吟诗,兄台如有雅兴,请屈尊就坐,以便求教。”说罢,就递来一幅精制的手卷。徐文长顺手接过来,从头至尾略看了一遍,原是一幅《柳亭送别图》,虽非名人所画,却也颇见功底,只是题诗无甚新意。徐文长端坐打量,并没说什么。主持者见他沉默不语,又无离开之意,以为是冒充风雅,故装斯文,便想当众戏谑他,于是似笑非笑地说:“兄长必有高才,不妨一赐佳句!”

徐文长探头亭外,目光射向一行行垂柳,然后拿起笔来,挥洒自如地写道:

东边一棵柳树,西边一棵柳树

南边一棵柳树,北边一棵柳树,

那班文人见了,心想,这幅手卷算被糟蹋了,左一个“柳树”,右一个“柳树”。像什么诗!其中有一个正待责问,徐文长又接着疾书两句:

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绾得行人住!

大家看罢这两句,又联系前面四句,一转一接,有景有情。通俗而又清雅,不禁同声赞叹:“好诗!好诗!”

恰在这时,从孤山幽静的山谷里传来阵阵杜鹃的叫声,徐文长闻声起兴,又接着写道:

山前鸣杜鹃,山后鸣杜鹃

山上鸣杜鹃,山下鸣杜鹃。

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

徐文长写罢,一语未发,向众人拱拱手,就离开了。

文人们细听山谷里杜鹃的鸣声,看着画中依依惜别的一对情人,诵读陌生人留下的诗句,愈觉情景交融,回味无穷,料想此非等闲之人,连忙赶上前去求问姓名。徐文长一笑相谢,飘然而去。后经打听,方知这个陌生人就是声名远扬的绍兴才子徐文长。

圣手诗医

清代的蒲松龄不但善写神鬼志异,相传还懂医术。据说蒲松龄曾用民间偏方给一位县太爷治好了病,从此被称为“圣手时医”。这件事广为流传,后来“圣手时医”竟被讹传为“圣手诗医”。

一次,几位秀才慕名去拜访蒲松龄。说是拜访,其实心怀鬼胎,想看“诗医”的笑话。几个人进了门,一见面,其中一个就嬉皮笑脸地拱手道:“听说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还请圣手不吝赐教!”说完,递上诗文。

蒲松龄本不想理会,因为自己并不是“诗医”。见来人并非善类,竟顺手接了过来。打开一看,是首流传已久的《四喜》诗。诗文是: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蒲松龄见诗,计上心来,当即在纸上写下八个大字:“补药一剂,方有起色!”

众秀才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药的?”蒲松龄不慌不忙地答道:“首句补‘卜年’,次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意下如何?”如此一改,“四喜”成了“四悲”,诗文改头换面。众秀才仔细琢磨,不得不佩服这位“诗医”的高明。

俞樾巧做藏头诗

俞樾是清初著名学者。幼时即绝顶聪明,做事不循常规,为文作诗时更是常有令人惊叹的奇思妙想。

俞樾十几岁念私塾的时候,先生就和他们灌输什么是数学诗、嵌字诗、藏头诗,教给他们很多写诗作文的方法。由于四句诗相对要好作一些,因此学生们多做四言诗交差。一次,先生规定只能写长诗,并以嵌字最多者为胜。

先生的题目一出,很多学生愁眉苦脸,要么写上几句;要么矫揉造作,痕迹明显;要么废了大力气也未能在当日交卷。然而,年纪不大的俞樾不到半个时辰就完成了题目。诗成二十句,嵌字二十个,如此工整、迅速,让先生大吃一惊。

诗写道:

一封书信奉夫男,去在外边身体安。

二老家中多康泰,三年来见你回还。

里城难隔山海路,烟台龙口有客船。

村中也有人在外,四月晴和书信传。

五月初五端阳节,家中二老盼你还。

亭中午眠梦见你,台(抬)头不见在哪边。

六十老母常叨念,七十老父心不安。

座(坐)在牙床长思想,八月十五月将圆。

九岁孩儿想他父,十月立冬寒又寒。

枝草发芽春又到,花开能有几日鲜。

诗中嵌字二十,合起来是宋人邵雍的《乡村》诗,读作: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俞樾自幼即显示出过人的秉赋,该诗一出,先生赞不绝口,更加认定小俞樾将来必成大器。俞樾后来官至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在史学、文学方面均有着极高的成就。

非十非千正中央

民间传说中,在青州有个私塾先生,十分喜爱灯谜。

一次,他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们在诗中写一百只雀子,却不能出现“百”的字样。

学生们冥思苦想,落笔十分艰难。这时,忽然有个学生站起来对先生说:“我作出来了!”先生不胜惊讶,立即让他念出来听,孩子朗声读道:

三四五六七八只,天上飞来又一双

叽叽喳喳有多少?非十非千正中央。

先生一算:三四是十二,五六是三十,七八是五十六,加起来是九十八;天上再飞来一双,恰好是一百只;不提“百”而说“十”和“千”的中央,也很妙。先生不住地颔首称赞。

同样是这个学生,在一次和老师同学一块儿去踏青时,又崭露头角:先生以‘清明三月十六日’为题,要学生赋诗,但诗中不得有题目中的任何一字。在众多同学冥想之际,这个学生仅稍加思索即吟道:

雪从今日断,月是昨宵圆。

坟前飘纸旌,路上几驴驮。

“雪从今日断”应的是农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自然切题;第二句暗指十六日;末句不提清明扫墓,却有人骑驴踏青,纸钱飘摇,不言自明。先生再次赞叹:“好诗啊,难得,难得!”

请把蝗虫押回来

在一个大旱之年,蝗虫成灾。湖北的文泉、德政两县灾情尤为严重。庄稼减产,百姓苦不堪言。

德政县发现情况后,立即据实上奏,请求赈济;文泉县却隐瞒灾情,蒙骗知府说:“本县境内无蝗,更不用说蝗灾。”

知府觉得奇怪,两县相邻,一个蝗灾严重,另一个却连蝗虫都没有。于是微服私访来到了文泉县,当他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后,万分气恼,立即传令把县令叫来,狠狠地训斥道:“你身为父母官,为何不体恤百姓的疾苦,欺上瞒下,隐情不报?”

县令一时语塞,但随即想到把责任推给邻县,于是胡编瞎造,申诉道:“大人,敝县本来无蝗,都是近几天从德政县飞来的。”

文泉县县令一回到衙署,即向德政县发出一份公文,上面写着:

敞县原本无蝗灾,均从贵县飞过来

请你赶快搜捕尽,免得再把我县害。

德政县县令打开公文一看,竟是耍赖之词,啼笑皆非。于是提笔研磨,就在原文后面,同以打油诗回敬:

蝗虫本是天之灾,并非本县无德才。

既从敝县飞过去,还请贵县押回来。

写完,即将公文退回文泉县。县令看后,直气得两耳嗡嗡作响,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