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浣紫袂
1076100000051

第51章

一大早,紫来就拿定了主意,只等一尘一进门,她就站起来说:“大师,你让我皈依吧。”

一尘静静地望了她一眼,悠然一笑:“别急,先听我讲个故事。”

《迷悟习性》

有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饮厌倦常年征战,自认为看破红尘,请求禅师为其剃度出家。

禅师道:“你尘世之气甚重,还不可出家。”

将军道:“我心已静,一切都可以放下。”

禅师笑笑说:“改日再说吧。”

将军无法,只得回去。

他日,将军一大早就道寺里礼佛,禅师便问:“将军为何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答:“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怒骂道:“你这怪僧,出言伤人!”

禅师哈哈大笑:“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将军羞愧顿悟。

紫来听完,脸一炸便红了。

一尘宽和地笑道:“让我来猜猜,你是为了住在佛唱阁里好通宵看书,才如此迫不及待的吧?”

紫来羞愧地点点头。

一尘轻声道:“你知道《第一义谛》的故事吗?”

扶桑国的京都黄蘖寺的有人,都曾见到写有“第一义谛”四个大字的匾幅,很多书法艺术爱好家,都会将之当作一件杰作看待。这幅字出自扶桑名僧洪川大师之手。据说他写此字期间,一直由他的一位门人做参谋,这个门人为他磨墨,也对他提出过不少的批评。

“这幅写得不好。”洪川写了第一幅后,门人批评道。

“这一幅呢?”洪川又写了一幅。

“不佳,比前一幅还差。”门人说道。

洪川耐着性子一连写了八十四幅“第一义谛”,仍然得不到这位门人的嘉许。

最后,他在这位门人离开片刻之间,心想,这下我可以避开他锐利的眼光了。于是,在心无所羁的情况下,自自在在地挥就了“第一义谛”四个大字。

门人回来看了后说:“神品!”

说完这个故事,一尘幽声道:“不必刻意。”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太难看了,撒点草籽吧!”

师父说:“勿急,何时都能撒,何必急于此时?随时!”

中秋时节,师父买回草籽,对小和尚说:“去吧,把草籽撒了。”

小和尚高兴地去撒草籽,忽然起风了,他一边撒,草籽一边飘。“不好了,好多草籽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道。

师父说:“吹走的是空的,撒下去也不能发芽,随性!”

草籽撒上了,飞来了许多麻雀,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地说:“不好了,草籽都被小鸟吃了!”

师父说:“没关系,小鸟吃不完的,明年这里一样会有小草,随意!”

夜里下了一场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担心草籽被冲走了。第二天早上,早早就跑去看,果然地上的草籽不见了,他马上找到师父,说:“雨把草籽都冲走了,如何是好?”

师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它就会在哪里发芽,随缘!”

过了没多少时日,许多青翠的草苗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草籽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地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随喜。”

“禅修就是在礼佛、诵经、坐禅的时候,保持不知的心。在做其他事的时候,只是去做。驾车时,就全力驾车,集中思想,吃饭时,只是吃饭。一切皆随之而行,何必苛求如何?之后,新自然会变得清明而轻松。”一尘含笑道:“顺其自然。”

紫来欣欣然中觉得有些豁然开朗,她禁不住叹一声:“到底是高僧。”

“紫来,”一尘轻捻佛珠,朝正在专心抄写经书的紫来说:“善卿说,你又一个很大的志向。”

恩,紫来并没有打算告诉一尘,她也不知道善卿说了没有。

“我并不想知道是什么志向,不过看你如此刻苦地学习,我想,那一定是个善念。”一尘沉吟道。

紫来虽未停笔,但随即脑子转着,想了想,说:“应该是善念。”

“非得要这样刻苦么?”一尘慢悠悠地开了口。

紫来回答:“学得多一点,底气便更足一点。”

一尘默然片刻,说——

一日,一位禅师听到了一阵悦耳的琴声。走近一看,是一个年轻人正在弹奏。

“你的弦拉满了吗?”禅师问。

年轻人回答:“没有。”

“那么,你把它放松了吗?”禅师又问。

他回答:“没有。”

“那么你是怎么调它的?”禅师故作不解。

他答道:“不松不紧,这样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禅师庆幸道:“生命,就是一场游戏,正如此琴般。若众生对待每一件事情,皆轻松却轻浮去面对,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琴弦不松不紧的时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来。”

年轻人听后,谢过禅师电话,便投入生活中去感悟此意,渐渐地得到了人生的真正乐趣。

“我将自己的弦拉得这样紧,是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量达到大师的修为。”紫来默然道。

“你忘了我跟你说的,《剑客》的故事了?”一尘轻叹一声。

紫来依旧埋头抄经,却说:“我听了大师这许多的故事,虽然不才,却也有个故事,想说给大师听。”

“洗耳恭听。”一尘坐定。

《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受伤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且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道:“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道:“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道:“求人不如求己。”

“我们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么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紫来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又。你看,连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一尘沉吟良久,才说:“紫来,我终于明白善卿为何要送你来寺里了。”

“世间之事,皆有定律,强求不得。”一尘说:“你既然肯用故事跟我对佛,这些天,该也看了不少书了,知道《真正兴旺》这个故事么?”

“知道。”紫来回答。

一位有钱人去请禅师为她的家族永远兴旺写些祝语,以便作为传家之宝而代代相传下去。

禅师展开一张大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

那位有钱人见了立即大发雷霆,说道:“我是请你写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话,你怎么开启这种玩笑来了?”

“没有开玩笑的意思,”禅师解释道:“假如你的儿子在你前面死,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悲痛欲绝。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写的顺序死,那就叫做享尽天年。我认为这是真正的兴旺。”

“那你有什么感想?”一尘轻声问。

“虽然这些禅理我都懂,”紫来长叹一声:“我想,我还是放不下,辜负了大师的教诲。”

“你能参到如此境地,已属不易。就好像吃梨的学问一样,禅思禅悟各有不同。”一尘缓声道。

中秋节,方丈从贡品中挑了两兜梨子,分别发给两个弟子。

他对甲弟子说:“这些梨子还有些生,放个十天半月再吃。”

他对乙弟子说:“这些梨子在供桌上放了好多天了,不能再放了,赶紧吃了吧。”

结果是,当甲弟子把梨放了十天半月再想吃时,已经全部烂掉了。乙弟子当时就把梨吃了,却生涩难忍。后来方丈问起梨子的口味时,俩人都如实说了。

方丈对甲弟子说:“看来,有些东西是不能放置的,哪怕有些生涩,也得及时享用,不然的话,后悔晚矣。”

又对乙弟子说:“看来,有些东西是急不得的,放置一段时间也许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