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风铃
10799200000063

第63章 儒林第

一天我跟华林去乡下看一幢老屋,那地方叫何坊,离我们抚州有好几十里路。我们坐了两个小时的车,还走了四五里路,才到了。进了村,我们发现这个村几乎没做什么新房子,到处都是老屋。有些屋很破很旧,倒篱烂壁,一幅衰败的景象。好多地方甚至只留下一道门,门里门外衰草离离,我们只能从地上隐约可见的铺得平平整整的青石板里,想象当年的繁华。村里到处是巷子,巷子幽深,七弯八拐,我们转了好一会,才看到那幢我们要看的房子。

那是一幢三重直进的大屋,门楼做得很高大,飞檐翅壁,雕龙刻凤,门扁上依稀可见儒林第三个大字。进得屋去,华林立即跟我说这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我说从哪里能看出这是明代建筑呢。华林说明朝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柱子粗大,穿枋也粗,并且是月亮型的。还有就是如果是免交皇粮的官宦人家,他的柱子下面必定垫着一块木头垫子。华林说着,低头看了看,果然看见石蹲上面柱子下面垫着一块木头垫子。华林于是说这户人家祖上一定当过官。说着时,一个老人走了过来。华林便看着他问道:老人家,你住在这里吗?

老人点点头。

华林又问:你祖上做过官,是不是?

老人说:做过,官至三品哩。

华林说:我查过资料,你们村明万历年间出过一个探花,他后来做到案察使,正三品,他大概就是你祖上吧?

老人说:不错,就是我祖上。

华林说:你们这幢屋子保存得蛮好嘛。

老人说:惭愧呀,后代无能,要是后代能干,这屋还能保存三百多年吗。

华林说:你这屋要好好保存,很有价值。

老人说:什么价值,没有钱,有钱我早拆掉做新屋了。

说着话时,一群人围了过来,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不就是女人,他们看着我们,问道:你们是做什么的?

华林说:我们来看你们这幢老屋。

一伙人说:老屋有什么好看,破破烂烂。

华林说:你们这幢房子还不烂。

一伙人也像刚才那老人一样说:那是我们这些后代无能,有能力的话,早把这房子拆了,盖洋房子了,现在有钱的人都住洋房子去了,只有我们这些没钱的人才住在这样的烂屋子里。

华林说:这房子住着也舒服,春暧夏凉。

一伙人说:有钱卖空调还不舒服呀,我们没钱,有钱我们立即拆了这幢房子盖新房子。

我在华林跟他们说着话时,拿出相机来。这幢老屋的确保存的很好,窗上的雕花几乎都保留着,还有门楼上的石雕,也非常好看,我一一拍了下来。拍了几张,几个背书包的学生回来了,见我拍照,书包也不放,就围着我看。这些孩子,大都十三四岁了,他们一直跟着我,还不停地跟我说这说那。后来,我就知道这几个孩子一个叫何山,一个叫何甬。几个女孩,名字叫得都好听,小倩小茜苇苇。说了许久话,我好像跟他们很熟了。我后来跟他们说:我跟你们合个影吧。

几个孩子就兴高彩烈,一起到大门口来,正要照时,一个女人牵了一个很小的孩子来了,女人说:把我洋洋也照进去吧。

我同意了,拿着相机在门口对着他们照,看见儒林第三个字也在焦距内,我便开口说:我把儒林第几个字也照了下来,希望你们以后好好读书。

何山说:儒林第是什么意思呀?

我说:就是读书人家的意思。

照好,何甬说:叔叔,你会把照片给我们吗?

我说:会,洗好了我跟你们送来。

这张照片很快就冼了出来,但我一直没空送过去,直到大半年后,我才抽空去了一次。这次没跟华林去,是我一个人去。到了何坊,七拐八拐也找不到那幢儒林第,倒是看见一幢新做起来的屋子。这幢新屋也不是很高,只两层楼。屋子做得很粗糙,像个没有穿好衣服的人,有点吊而郎当的样子。没找到儒林第,便以为它被拆了,我记得当时住在屋里的人说过要拆了它。这样想,我迎着一个人问起来,我说:儒林第拆了吗?

回答:没有,在那后面。

走过这幢新屋,果然就看见了那幢儒林第。

屋里住的那些人还在,他们还认识我,他们见了我点了点头,然后老熟人一样跟我说起话来:

你又来了。

我来送照片。

你这个同志还蛮讲信用吗,大老远还特意送照片来。

我答应了给何甬他们送来。

我说着,把照片递给他们,一伙人接过去看,边看边笑,然后我们又说起话来:

你照得蛮好吗,一幢老屋照得这么好看。

不是我照得好,是你们这幢老屋好看。

何山何甬看了这些照片,一定会喜欢。

何山何甬呢,叫他们来看呀。

他们到东莞打工去了。

他们还小,不要读书吗?

读什么书,读书能盖得起洋房子吗。

说着,一个人往门外指了指,还说你看,那家人的儿子在东莞打了两年工,就盖起了那幢两层的楼房,我们不能总住在这幢烂屋里呀。说着话时,那个叫洋洋的小孩儿走了过来,洋洋看了看大人,开口说:我也要去打工。

我拍了拍他,问他说:你去打工做什么呢?

回答:赚钱盖房子。

我笑了笑,跟他说:你去打工只能盖那样的房子,如果你读书,以后就能盖一幢儒林第这样的好房子。

一伙人就瞪着我,凶一声过来:瞎哇,这算什么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