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2卷
10833600000010

第10章 红颜之赞歌——东汉初年皇后纪(10)

老妈,我觉得,皇帝封舅舅为侯,和封皇子为王一样,很合理,也很合法。老妈,我知道你是个好女人,这些年来,你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做人一贯很低调,你的人品,完全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你偶尔也应该给儿子我一些表现的机会嘛,好事全让你给做了,你让我怎么办?难道去做坏事吗?

老妈,我是你的儿子,做儿子,应该要有孝心。我想封三个舅舅为侯,表现一下孝心,难道有错吗?再说了,就算外戚封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难道天会塌,地会陷,火星会撞地球?老妈,大舅已经老了,二舅和三舅又有病在身,说不定哪天就没了,我为人子侄,却不能为长辈尽一点心意,我于心何安!

老妈,我要封舅舅为侯,请你不要再犹豫,不要再拒绝!

马太后看完了章帝的申请,为难了:我想要保持低调,我儿子想做一个孝顺的乖宝宝,一个不要封侯,一个非要封侯,唉,这个问题真纠结呀……

最后,马太后决定,一切以儿子的意见为主。不过,她还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封侯可以,条件必须满足。如今正逢自然灾害期,粮价飞涨,在这种时候封外戚为侯,影响不好。等到时机合适了,风调雨顺了,粮食丰收了,边境清净了,就随便你怎么封侯吧,什么政事之类的东西,我也懒得管了,我只要安享晚年,含饴弄孙就好。

章帝得知马太后的意思之后,他长叹了一声,说:“唉,这个也说要等时机,那个也说要等时机,时机到底啥时才来啊?”

过了不久,有一位公主家里发生了火灾,由于火势凶猛,再加上她家挨着皇宫,所以,连皇宫某处也被烧着了。

这下子,马太后不开心了。说起来,她还是有些迷信的,她觉得,之所以会发生火灾,是因为她这个当太后的做得不好,作为对她的惩罚,老天爷才降下了这次灾祸。那阵子,她心情非常不好,本应该去原陵祭拜刘秀和阴丽华,但她觉得愧对先人,结果,就没去。

我突然想起,当年吕后饿死赵王刘友之后,天上出现了日全食,她当时的心情也非常不好,认为是自己的死期快到了。

女人,心思细腻是好事,只不过有时候太过敏感,胡思乱想就不好了。

保持低调,这是马太后的做人原则。这个原则不仅对活人有效,对死人也有效。前些年,马太后她老妈入土为安,坟头稍微堆得高了一点儿,马太后觉得这样不符合她老妈的身份,就叫她的几个哥哥把土堆削掉了一层。想当年,傅太后早死早投胎,“冢高与元帝山齐”,结果王莽就以此为借口,挖了傅太后的坟,由此可见封建礼法的约束力之强大。

总之,活着也好,死了也好,保持低调,错不了。

平心而论,马太后作为一族之长,在家族管理方面,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她的族人若是恭谦谨慎,行事仗义,就必然会受到她的嘉奖;反之,就会受到她的处罚,如果情节严重的话,还会被她遣返老家,终身不得再踏入首都洛阳一步。

在马太后的大力倡导之下,她的族人都比较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一时之间,朝中形成了一股良好的风气。

马太后四十一岁那年,农产品喜获丰收,再加上边境安宁,章帝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到了,于是,他就下了一道诏书,封他的三个舅舅马廖、马防、马光为列侯。

同年六月,马太后身染重病,与世长辞。下面顺便来说一下马太后的年龄问题。

我没有考据癖,但为了弄清楚马皇后的出生日期,我实在是下了一番功夫。本来,关于马皇后死时的年龄,如果《后汉书》能给出一个确切数字,那我会轻松许多,偏偏里面的记载不甚明了,不仅不明了,简直就是自相矛盾,让我感觉很头疼。

先看《后汉书·马援列传》的记载:(马)援卒后,(马)客卿亦夭没。

再看《后汉书·皇后纪》的记载:兄(马)客卿敏惠早夭,母蔺夫人悲伤发疾慌惚。(马皇)后时年十岁。

由是选(马皇)后入太子宫,时年十三。

永平三年春……遂立为皇后。

(马皇后)在位二十三年,年四十余。

最后看《后汉书·章帝纪》的记载:(建初四年)六月癸丑,皇太后马氏崩。

马援死于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四月,有很大的概率,马客卿也死于同一年。既然当时马皇后的年龄为十岁,那她就应该生于公元38年。然后生病一段时间,遭到权贵欺侮一段时间,最后马家人忍无可忍,就将马皇后送入太子宫,当时她十三岁,时间上也刚好合适。永平三年(公元60年)当皇后,在位二十三年,那么她死时就是公元83年,83—38=45岁。

但是这么一算,问题可就大了:无论何种史料,都记载马皇后死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跟我的算法差了整整四年。

很显然,最大的问题,是“在位二十三年”这句话。显然当皇后才是“在位”,如果随随便便当个妃子也能算是“在位”,那这两个字也未免太不值钱了。如果“永平三年春……遂立为皇后”为真,“在位二十三年”也为真,则“(建初四年)六月癸丑,皇太后马氏崩”为假。但记录史书的人不可能连死亡日期也会写错,否则这玩笑可就开大了。同样的,某人何时当皇后,这种关键日期也不会记错。既然二者皆为真,则“在位二十三年”必定为假。

我接着又反复推敲了很久,根据马皇后死亡的确切时间(公元79年),再加上“年四十余”这个条件,确定她最迟生于公元38年。另外,马皇后不可能生于公元38年之前,否则马援死时,她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十岁,不符合“时年十岁”的记载。最迟生于公元38年,又不能生于公元38年之前,那她到底生于哪一年,问题就很清楚了。

所以,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马皇后生于公元38年,死于公元79年,时年四十一岁。“在位二十三年”,应是一时之误。

马太后死后,跟绝大多数的外戚世家一样,马氏家族由此失势,一步步走向了衰落。伴随着马太后之死,东汉初年皇后纪,也就此划上了句号。

有一句成语说,红颜祸水。我说,不是这样的。

确实,有一部分美女,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心高气傲,贪慕虚荣,好逸恶劳,缺乏内涵,品行低劣,脾气暴躁……等等。其典型代表,是赵飞燕姐妹。扣除这一部分有脸蛋没人品的,再扣除一部分人品不好不坏的,剩下的那一部分,就是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的极品女人了。虽然数量较少,但并不代表没有。

本篇标题《红颜之赞歌——东汉初年皇后纪》,赞的就是三位红颜:阴丽华,郭圣通,马皇后。

红颜第一赞,阴丽华。“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要说阴丽华是东汉第一美女,这一点都不过分。如此天姿国色,再加上处世低调、待人恭谦、生活节俭、仁孝矜慈,完全是美貌与智慧并重,气质与内涵兼具,实乃女人中的典范。

红颜第二赞,郭圣通。她虽然不如阴丽华完美,却也算得上是姿色上佳,人品良好,对婚姻,对爱情,她付出了很多,但最终,她所爱的人却还是伤害了她。她是幸运的,因为她遇见了完美的人,她同时也是不幸的,因为她没有能力守护那份完美。她值得同情,同时,也值得我为她唱一首,红颜之赞歌。

红颜第三赞,马皇后。马皇后和阴丽华,基本上是同样的人,她们都是美女,人生经历相似,而且为人处世的风格也大同小异。赞了阴丽华,实际上就是赞了马皇后,赞了马皇后,实际上就是赞了阴丽华。美中不足的是,她没有生育,夺走(这个我不太好用词)了别人的儿子,虽然,她这个后妈当得不错,但给人的感觉,总不如亲妈来得亲。另外,《后汉书》作者范晔矫枉过正,本来马皇后是想做好事不留名,结果被他搞得人尽皆知,实在是一个败笔,影响了马皇后的形象。不过总的来说,马皇后也算得上是个好女人,好皇后。

现在,我想问各位一句:读历史,究竟读什么?

有人说,楼主,我就是冲着你幽默搞笑的风格来的,就当做是在看笑话了——若单纯是看笑话,其实又何必读历史,随便打开电视,娱乐节目一大把,把遥控器一按,往沙发上一躺,看得眼睛微眯,直到昏昏睡去,岂不是要来得舒服?

历史很搞笑吗?有时候可能是搞笑的,但更多的时候,是沉重的。居庙堂之上,面对官场倾轧,宫廷斗争,必须要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稍有差池,便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处江湖之远,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交不完的苛捐杂税,受不尽的豪强欺压,终日奔波劳碌,却还是很难过上安稳日子,随便一场天灾人祸,就能把一切撕成粉碎,“某地大饥,人相食”之类的记载,在史书中随处可见。

古人编撰史书,实属不易,要写成一本书,往往需要穷尽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精力。有时候史书没写完,人却一命呜呼,九泉之下,死而有憾。就算写完,也很难说是功德圆满,最大的问题,是书写出来了,能看懂的人很少。

今人看古书,会觉得言辞生涩,古奥艰深,其实古人看古书,要想弄懂作者的意思,也是不容易的。比如班固的《汉书》,面世之后读者寥寥,结果班固的妹妹班昭不得不开了个阅读训练班,来推广这本书。班昭培训得了一时,培训不了一世,过了些年之后,能读懂这本书的人又变少了。比如三国时,孙权就曾请张昭教长子孙登读《汉书》。直到唐代,颜师古注解《汉书》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历史,假若无人关注,无人研究,就会逐渐被人遗忘。很显然,一个民族不应该遗忘自己的历史,有一种文化,有一种思想,有一种精神,是注定要被铭记的,它们是我们的根。

严格来说,“历史小说”这个名词,是不正确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而小说是凭空想象的,这两个词混搭在一起,给我的感觉总是很别扭。但除此之外,我又实在想不出什么名词,来准确形容我的这部作品:是历史,但又不是纯粹的历史;是小说,但又不是真正的小说。那还是姑且称它为“历史小说”吧。

其实,我现在所做的工作,跟颜师古那一类人是差不多的:自身并不编撰历史,而是研究历史,尽量向大众推广历史。所不同的是,颜师古是注解,而我是翻译。

大众喜欢的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既然目的是向大众推广历史,那文笔就要力求生动有趣,大众才能感觉易于接受。如果板起脸来讲历史,开口闭口“深刻内涵”“哲学意义”,格调固然是高了,但大众不喜欢,结果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何用之有?

为了能让大众易于接受,通俗是必须的,但它只是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的目的。要知道,通俗的尺度也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会沦为庸俗——这种情况,是我万万不想看到的,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一定的思想价值,而不至于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垃圾。

值得庆幸的是,在读者群中,已经有一部分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网上载的时候,我看见了这样两条回复:大爱楼主文笔,调侃之中见真章;楼主不羁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细腻的心。

既要调侃,又要真章,既要不羁,又要细腻,这就是我写作的目的。

悲观的人,不适合读史,因为历史往往是不堪的,越是读得深入,就越令人觉得悲观。别的不说,就说西汉史,开端,是一个流氓和一个变态的故事;中期,是一个杀死妻子儿女的杀人狂的故事;结尾,是一群利欲熏心的恶狗互相撕咬的故事。虽然我可以用轻松诙谐的语句将其描写出来,但轻松诙谐改变不了历史悲观的本质,如果有谁生活在那个时代,恐怕他(她)是不会觉得轻松诙谐的。

历史之所以悲观,之所以不堪,其根源在于人性的阴暗与丑恶。如果一套二十五史读下来,全都是血腥杀戮,全都是丧心病狂,全都是尔虞我诈,那我情愿不读,情愿中国没有历史。

还好,历史不至于如此残酷,它还有着温情的一面。东汉初年,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在这里,我看到了爱情的坚贞,看到了家庭的温暖,看到了人性的善良,看到了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看到了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我知道了什么是完美男人,我还知道了什么是完美女人。

原来,权力并不能腐蚀一切;原来,还有比物质更加重要的东西;原来,人之初,性本善。

写这一篇内容的时候,读者纷纷反映感觉不太习惯,有些太过于偏向言情化了,“你别抢琼瑶的饭碗”“你就使劲儿穷摇吧”“楼主怎么不搞笑了”“故事太温情了,看得不适应”……

其实,我若是想搞笑,当然是很容易的。只不过,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搞笑,太过没心没肺,就等于没有良心了。温情有什么不好呢?琼瑶,或者穷摇,又有什么不好呢?有些东西,本来就应该认真对待,是不能用嘻嘻哈哈的语言来表达的。

在这个美好的东汉初年,我要唱一首赞歌,红颜之赞歌。

尘洛若影,一家之言,不胜惶恐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