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2卷
10833600000029

第29章 香艳三国——女人们的传说(1)

(第一章)闭月貂蝉

一转眼,东汉时期的女人史就写完了——其实并不真的是写完,只不过,在邓绥之后,约一百年间,东汉史基本上变成了闹剧。无论男人,女人,还是不男不女的人,都不能被称之为好人。对于这种闹剧,我没有任何写作的兴趣,所以,就让我直接跳到三国时代吧。

如果要评“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那么毫无疑问是三国。一部《三国演义》,把那短短一百年的历史收入其中,百年之间,英雄辈出,金戈铁马,叱咤风云,令人读之热血沸腾。我本人是三国迷,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读三国,已经读了不下六遍之多,宿舍里有一哥们更牛,十遍。

且看,那《三国演义》的开篇: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也许你没有读过三国,但是我确信,你一定知道“桃园结义”;也许你对历史不熟悉,但是我确信,一首《临江仙》,必然能让你感受到历史的凝重与沧桑。还有那开篇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必你也有些印象。

时至今日,我们要了解三国,除了看演义之外,还有许多载体:游戏、电视、电影、动漫……没有哪个朝代能获得与三国等同的殊荣,上下五千年,只有三国最受国人偏爱,三国最受欢迎,没有之一。

神奇的是,日本人对三国的钟爱,甚至超过了中国人。在日本,平均每家至少有一本与三国有关的书籍,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至少就目前的中国而言,达不到这种程度。

早在我在写东汉史的时候,就有读者问我:“楼主,你会写三国的女人吗?”

我说:“大概不会。”

“为什么?”

“因为无人可写。”

“怎么会呢?貂蝉啊,大小乔啊,黄月英啊,孙尚香啊,这些不都是三国时代很有名的女人吗?”

我闻言,满头大汗:“有名是有名了,我也很想写,但是,这个真的没法写。”

为了说明问题,还是让我来给大家考证一下吧。先说貂蝉同学。

大家都知道貂蝉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说起她的名字,无数雄性动物的口水都会流下三尺长——我本人也是雄性动物,自然也无法免俗。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貂蝉非常感兴趣,非常想写她的故事,但是一翻史书,根本就找不到她的名字。正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总不能靠凭空想象吧?

关于貂蝉,我的初衷是不写。但是,她好歹也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总该给她个面子,再者,考虑到广大男性同胞的强烈要求,我最后还是决定,写。

在江湖上,流传着许多貂蝉的传说。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两件。先说第一件。

传说,貂蝉是王允的干女儿,有一年八月十五,王允在自家后花园里举办了一场赏月大会,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应邀前往,那天晚上,王府可谓热闹非凡。

“哥俩好啊,六六顺……”众人喝酒划拳之声不绝于耳。

就在此时,王允示意众人安静,说:“各位,安静一下,安静一下!下面有请我的干女儿貂蝉为大家弹奏一曲!”

“好,好!”众人纷纷鼓掌。

在掌声中,万众瞩目的美女貂蝉终于登场了。只见她怀抱琵琶半遮面,神情娇羞无限,温柔地说:“诸位看官,小女子这厢有礼了。”

貂蝉说有礼,看官们当然不能无礼,忙不迭地点头称是:“有礼,有礼!”

“请听小女子弹奏一曲《情衷》。”

说罢,貂蝉用纤纤玉指轻弹手中琵琶,唱道:

“花开花又落,相思无处寄托,雨笑雨含忧,要向谁诉说,声声琵琶中,是我的情衷,默默上小楼,以曲相送……”

貂蝉的声音婉转动听,听得众人心猿意马:莫非貂蝉相思我了?她是不是有话要向我诉说?我该不会是她的情衷吧?如果跟她上了小楼又会怎样?

正胡思乱想之时,那边的貂蝉放下手中琵琶,又开始跳起舞来。那舞姿十分美妙,翩翩然仿若天外飞仙,真是完美的视觉享受。貂蝉跳了一阵,最后将长袖一挥,纵身一跃,身子旋转三周半,接着仰头向天,摆了个“嫦娥拜月”的Pose。

事有凑巧,那天晚上本来月色皎洁,偏偏当貂蝉仰头望月的时候,忽然轻风吹来,一片浮云将月亮遮住了。

王允瞧见了,不失时机地说:“我的干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不敢见人了!”

“王老板的女儿真有闭月之美啊!”不知是肺腑之言,还是马屁话,或者是发自肺腑的马屁话,有个人这样说道。

在座众人纷纷应和:“对,对!闭月之美,闭月之美!”

貂蝉羞涩地低下头,说:“过奖了,小女子不敢当。”

巧合的事又发生了,貂蝉刚低头,那片遮住月亮的浮云就散去了。

王允哈哈大笑,说:“女儿你就别谦虚了,你看你一低头,月亮马上又出来了,分明就是不敢跟你比美嘛!”

听王允这么一说,貂蝉更害羞了,她娇滴滴地喊了一声:“爹……”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经过这次赏月大会之后,貂蝉就有了“闭月”的美名。成语“闭月羞花”中的“闭月”,指的就是貂蝉。

以上,是关于貂蝉的第一个传说。至于这个传说到底出自哪里,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我不知道。下面,我接着来给大家讲第二个传说。

第二个传说有确定的出处,在《三国演义》第八、第九回中,貂蝉是一个关键性人物,她依照义父王允的计划,使出美人计,来回周旋与董卓与吕布之间,终于达成目的,成功离间了他们的关系,使吕布捅死了董卓。

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答案是没有。不仅没有这回事,甚至连貂蝉这个人也是虚构的。貂蝉的事迹,按照《三国演义》的“演义”,涉及到王允、吕布、董卓三人。虽然我不想照搬史书,不过为了证明问题,不妨看一下史书里是怎么写的。

先看《后汉书·王允传》:

(王)允见(董)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潜结(董)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董)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

按《王允传》,诛杀董卓这事儿跟貂蝉没有丝毫关系,也没有关于貂蝉与吕布、董卓二人“三角恋”的任何记载。

再看《后汉书·董卓传》:

(董)卓朝服升车,既而马惊堕泥,还入更衣,其少妻止之,(董)卓不从,遂行。乃陈兵夹道,自垒及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密。令吕布等捍卫前后。王允乃与士孙瑞密表其事。使(士孙)瑞自书诏以授(吕)布,令骑都尉李肃与(吕)布同心勇士十余人伪着卫士服,于北掖门内以待(董)卓。(董)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劝令进,遂入门。(李)肃以戟刺之,重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吕)布曰:“有诏讨贼臣!”(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吕)布应声持矛刺(董)卓,趣兵斩之。

这段记载中,唯一出现的女性角色就是董卓的“少妻”。这个“少妻”会不会是貂蝉呢?

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董卓称貂蝉为“吾爱姬”,也就是小妾,不是什么“少妻”。况且貂蝉侍奉董卓的目的是为了诛杀董卓,就算貂蝉真的是董卓的“少妻”,她也绝不会阻止董卓出门,根据“其少妻止之”这句话,可以断定,这个“少妻”不是貂蝉。

最后看《后汉书·吕布传》:

(董)卓以(吕)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吕布)尝小失(董)卓意,(董)卓拔手戟掷之,(吕)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董)卓意亦解。(吕)布由是阴怨于(董)卓。(董)卓又使(吕)布守中阁,而(吕布)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董)卓几见杀之状。时(王)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密谋诛(董)卓,因以告(吕)布,使为内应。(吕)布曰:“如父子何?”(王)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吕)布遂许之,乃于门刺杀(董)卓。

吕布“小失卓意”,会不会是因为跟貂蝉私通,所以才让董卓生气了呢?这个史书上没说。至于吕布跟女人私通,史书上倒是确有记载,但不是貂蝉,而是傅婢。

貂蝉姓貂,傅婢姓傅,很明显不是同一个人。而且这个傅婢跟王允也没有什么关系,她从一开始就是董卓的侍婢,史书上甚至连她的名字也没有记载,如此无足轻重的角色,怎能与貂蝉相比?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历史上根本没有貂蝉这个人,她纯粹是老罗同学虚构的角色。貂蝉的人物原型,可能就是《吕布传》中的“傅婢”,老罗同学以他非凡的想象力,编造了一系列的故事,将貂蝉塑造成了一个风华绝代而又能为大义献身的奇女子。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在影响力是巨大的,老罗同学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是非常成功的,也无怪乎人们对貂蝉MM津津乐道,称她为四大美女之一了。

好了,貂蝉的故事说完了——纯属虚构,请勿当真。

(第二章)大小乔

下面,我接着来给大家讲另外一对美女姊妹花:大小乔。

首先,我们还是得看《三国演义》。在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老罗同学这样写道:

孔明曰:“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

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操兵?”

孔明曰:“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

瑜又问:“果用何二人?”

孔明曰:“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

瑜曰:“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

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

瑜曰:“此赋公能记否?”

孔明曰:“吾爱其文华美,尝窃记之。”

瑜曰:“试请一诵。”

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