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10836400000010

第10章 吕后——变态女人,权倾天下(9)

“轰隆隆”,天空中响起一声惊雷;“哗啦啦”,吕后忽然间泪如雨下。

“我的儿啊,你死得好惨啊!你怎么忍心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丢下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在世间!儿啊,你这样撒手西去,让我这个当娘的怎么活啊!呜呜呜哇哇……”

吕后果然不愧是实力派演员,在这关键时刻,她没有让观众失望,终于拿出了女人的常规武器,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哭戏。

虽然,其实她现在心里很高兴。

看着痛哭流涕的吕后,陈平总算松了口气:这下安全了。

吕后用这场哭戏向全天下证明了她的演技,从此,在大汉江山这片舞台上,她将扮演绝对的主角,无人能撼动她的地位。

八年之后,又会轮到新的主角登场。

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正在吃着油条的人,会看着碗里的豆浆。

官爵官爵,官位和爵位是密不可分的,怎可只有官位,没有爵位?虽然吕台和吕产已经被封为大将,但区区官位岂能满足吕后的胃口?因此,她决定再为吕氏宗族的年轻人谋求爵位——仅次于“帝位”的“王位”。

封王是大事,不能由吕后自己说了算,因此,她必须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左丞相陈平那边好商量,是他先提出要封吕台和吕产为大将的,这次她如果提议封吕氏青年为王,想必他也会一口答应。问题的关键在于右丞相王陵,这家伙没读过什么书,脾气比较臭,又爱认死理,恐怕到时候会让她碰钉子。

果然,在一次早朝上,吕后刚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被王陵顶回去了:“当初高皇帝曾经与我们这帮老臣有过盟誓,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太后您如今想让吕氏称王,难道是想破坏盟约吗?”

吕后听了很不爽,但又想不出什么反驳的话,只能干瞪着王陵,阴沉着脸,半天没吭声。王陵的脾气倔得像头牛,吕后瞪他,他也瞪着吕后,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

一时之间,空气中布满了火药味。

最后,吕后把眼神移向别处,问:“左丞相,你的意见呢?”

正如吕后所想的那样,陈平没有丝毫反对的意思,说:“当初高皇帝平定天下,让刘氏子弟称王,如今轮到太后您掌管朝政,成了帝国的统治者,封吕氏子弟为王也是应该的,我完全没有意见,举双手赞成!”

“好,好!”吕后抚掌而笑,又问,“太尉,那你有什么想法?”

太尉周勃说:“我的想法就是,太后您真是太英明太伟大了,您是我心中的日月,是绝对正确的伟大领袖!对于您的提议,我不止要举双手赞成,我还要举双脚赞成!”

其他大臣也连声附和:“对对对,太后英明,我们完全没有意见!凡是太后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太后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下子,吕后心里乐开了花,笑得合不拢嘴:“嘿,嘿嘿!诸位爱卿,你们真是过奖了,我没你们说的这么好啦!”

“太后您太谦虚了……”

在这和谐的氛围中,大臣们一致通过吕后的提议,决定封吕氏子弟为王——不,还有一个人没同意,但他没有一票否决的权力,结果只能沉默不语。

有时候,可贵的不是和谐的氛围,而是提出反对意见的不和谐分子。可惜,这种人往往处处碰壁。

早朝结束之后,王陵气呼呼地对陈平、周勃说:“你们这两个鸟人,难道忘了当初和高皇帝的盟约吗?”

“没忘。”

王陵说:“那你们刚才是怎么搞的?像个马屁精似的,拼命对太后阿谀奉承,你们恶不恶心啊?等你们死了之后,我倒要看看,你们还有什么脸面见高皇帝!”

陈平心平气和地说:“于今,正直敢言,面折廷争,我不如你;日后,保全社稷,安定刘氏,你不如我。”

周勃看着王陵,没说话,只是向他点了点头。

王陵无言以对。

(第八章)女政治家的手腕

新官上任三把火,吕后如今大权在握,加上又是更年期,火气当然更加旺盛了。她有个习惯,当她上火的时候,不是喝凉茶,而是把火气撒在别人身上。

首先被她拿来泻火的,是右丞相王陵。

跟刘邦不同,吕后发火的时候,并不会用三字经问候别人的祖宗。动不动就开口骂人,图个嘴巴过瘾,爽是爽了,但是一点实际作用都没有,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儿素质的文明人,都不会这样做。

所以,吕后决定玩阴的。她所用的手法,叫做“明升暗降”。

于是吕后就下了一道诏书,内容是说右丞相王陵劳苦功高,人长得又帅,而且还很有才,特此提拔为太傅,云云。

太傅,也就是皇帝的老师。在名义上,太傅的官职比右丞相要大,但在实际上,右丞相有权力,而太傅没有。因此,对于这种所谓的“提拔”,任何人都不会感到满意。

吕后有火气,王陵难道没脾气?他接到诏书之后,得,干脆把门一关,说自己得了一升官就会死的病,以后都不能上朝了,希望太后把这大好机会让给他人,又引经据典地说了一大堆,什么“子曰诗云,之乎者也”……

吕后一向都很体恤下属,她一听说王陵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就很关切地说既然右丞相您病了,以后都不能上朝了,那就安心在家颐养天年吧,再也不用涉足官场了!

从此以后,王陵永远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王陵因病退休了,右丞相这个位子就空出来了——怎么办?升官!

这一次,可就真的是升官了。吕后首先是把陈平从左丞相升为右丞相,接着是把情夫审食其升为左丞相。二者不同的是,陈平当左丞相的时候,他管的是朝中大事,相当于人事部长;到了审食其当左丞相的时候,他管的是宫中琐事,相当于后勤部长。

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后勤部长”,实际上,他的权力大着呢!后勤后勤,想向太后献殷勤,就非得先过他这一关不可,想想看,该有多少人去巴结逢迎他啊?

靠着和吕后的裙带关系,审食其在朝中一炮走红,最后,其权力竟然膨胀到了“公卿百官皆因决事”的地步,这是何等的风光!

有人风光,当然就会有人郁闷。这个郁闷的人,名字叫做赵尧。

还记得周昌和刘如意那些事儿吗?当初就是因为赵尧给刘邦出了主意,刘邦才把御史大夫周昌迁到赵国去当丞相的,后来吕后屡次征召刘如意进宫,结果都被周昌挡回去了,托赵尧的福,让吕后生了好久的闷气,她能不记恨在心吗?

这一记恨就是十年。十年之前,刘邦尚在,吕后不敢把赵尧怎么样;十年之后,刘邦已死,刘盈亦已西去,而少帝年幼无知,朝政大权终于落入吕后手中,不把赵尧给办了,岂能消她心头之恨!

谁说“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吕后不是君子,甚至也不是小人,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变态狂,但是“变态报仇”,同样也是“十年未晚”!

于是吕后就下了一道诏书,说赵尧整天不务正业,就知道造谣生事传绯闻,有损政府官员的光辉形象,严重影响了组织的安定团结,为了整顿官风,肃清纪律,特将此人革职查办,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钦此。

也活该赵尧倒霉,谁叫他的名字听起来好像“造谣”呢?

王陵落马了,空出一个右丞相的位子,结果陈平顶上了;赵尧落马了,空出一个御史大夫的位子,这次又该轮到谁顶上呢?

这个人叫任敖,以前是沛县的狱吏。刘邦当山贼那阵子,朝廷派人去抓刘邦,但是没抓着,结果那家伙就把吕后给绑了,还把吕后虐待了一番。这事儿恰好被任敖知道了,而他跟刘邦是铁哥们儿,结果他一怒之下,就狠狠抽了那家伙一顿,骂道:“你丫找抽是吧?连我兄弟的老婆你也敢动,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那家伙倒也识相,赶紧下跪求饶,说:“老大,我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您就饶了我这一回吧!”

任敖眼睛一瞪,说:“还有下次?看我不抽死你丫的!”

那家伙见势不妙,赶紧夹着尾巴逃了。

任敖帮吕后松了绑,说:“嫂子,如今大哥不在,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以后要是还有谁敢来欺负你,你跟我说一声,我马上带人来把他给做了!”

吕后感动地说:“任大哥,你真是个好人,妾身今日在此谢过了!你的大恩大德,我一定铭记于心,等我以后发达了,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

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陈年老事了,连任敖自己都忘记了,没想到如今他突然被吕后升为御史大夫,他怎么想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能当这么大的官。最后,他一拍脑袋,才想起原来还有这么一回事,就感慨了一句:“太后,她是真的没忘记啊!”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吕后果然是个爱憎分明的女人。

不独吕后,任何一个新的当权者上任,都要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为自己日后的政治生涯铺平道路。下一步,当权者将会着手达成自己真正的目的。

吕后真正的目的,是让吕氏家族称王。不久之前,还有很多人跟她唱反调,但是现在,经过一轮大清洗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她的脚步了。

两点之间,并不一定是直线最短。有时候,为了达成目的,必须实行迂回战略。

前阵子,吕后想要走直线,结果被王陵顶回去了。她是个聪明的女人,懂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因此,她现在并没有急于封吕氏家族的人为王,而是先玩了一手“追尊”的把戏。

于是,吕后的父亲吕公,和她的大哥吕泽,这两个吕氏家族的鬼,分别被吕后追尊成了宣王和悼武王。

吕氏家族的鬼已经被封王了,接下来是不是应该轮到吕氏家族的人了呢?

很遗憾,还没有。吕后似乎一点也不着急,还是好整以暇地玩着迂回的把戏,反正鸭子已经煮熟了,难道还怕它飞了不成?

在这期间,她还顺便抽空做了一件事:废除三族罪、妖言令。

三族罪,就是当一个人犯了大罪的时候,不止他要被处死,他的父族、母族、妻族也要连带遭殃,统统陪他下去见阎王。妖言令,就是当一个人说错了什么话的时候,一律以“妖言惑众”罪论处,轻则劳改,重则死刑,剥夺说话权利终身。

吕后这次玩把戏玩得很有意思。想想看,当初是谁诛杀韩信和彭越三族的,又是谁不许别人说话的?

正是吕后她自己。如今她废除了这两条法令,岂不是否定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吗?

非也,非也。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同日而语。当初她杀人,是经过了刘邦的同意或者默许的。唯有强君才能制强臣,刘邦尚在的时候,这些人或许不敢怎么样,但是当刘邦驾崩之后,他的继任者是谁?

是宽仁软弱的刘盈。他对待朋友像春天一般温暖,但他对待敌人却不能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无情,像他这种性格,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固然可以做一个好皇帝;但是当他面临强敌环伺的处境时,由于他不够果断或者残忍,最后必然会遭到失败的命运。

因此,为了权力的顺利交割,也为了政局的稳定,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精神,像韩信和彭越这种强臣,无论他们是否有反意,都必须死。要么不杀,要么就一次性杀个干净,免得日后有人寻仇,颠覆了汉室江山。

到了吕后执政的时代,政局已经基本稳定,不会再有什么人谋反,这种严酷的法令当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及早废除,以免引发民怨,才是正确的做法。

至于废除妖言令,这个也不难理解。一切说话有分量的人,比如王陵和赵尧,都已经被吕后搞定了,至于一般的市井小民,无论他们如何妖言惑众,都掀不起什么风浪,既然如此,那为何不赋予他们言论自由,随他们说去呢?

对比一下秦朝的法律,你就会知道,吕后的做法是多么的明智了。

秦朝的法律以严酷和苛刻而闻名,其中,有一条法令是这样的: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

诽谤者族,意思是说只要有人胆敢诽谤朝廷,或者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不止是他,连他的父母宗族也要全都玩儿完,陪他下地狱见阎王;耦语者弃市,意思就是但凡聚众聊天侃大山的,无论人数多少,也无论谈话内容如何,统统要押到集市里砍了,以儆效尤。

这种严酷的法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了极大的民怨,非但不能巩固和维护秦朝的统治,反而动摇了秦政府存在的根基,致使百姓不堪重负,最后不得不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刘邦进入关中之后,为了拉拢民心,干脆把秦朝的所有法律都废除了,只跟父老乡亲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这样做的效果,就是“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而刘邦辞让不受,说“仓粟多,不欲费民”,于是“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汉书·高帝纪上》)

大汉江山是靠农民起义打下来的,刘邦和吕后亲眼目睹了那种摧枯拉朽的巨大破坏力,因此,夫妇两人深知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老百姓是惹不得的,民心是只能顺应,而不可忤逆的。

虽然吕后极度憎恨刘邦,但她并没有盲目排斥否定他的所作所为,基本上,吕后是沿着刘邦既定的方针路线来行事的。

刘邦当初约法三章是为了顺应民心,吕后如今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也是为了顺应民心;刘邦打不过匈奴就和亲,而吕后虽然被冒顿侮辱,但她不想危及大汉江山,为了不惊扰百姓,也选择了委曲求全。

毫无疑问,刘邦对吕后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亲手把吕后折磨成了一个变态狂,同时,他也亲手把吕后塑造成了一个政治家。在吕后的身上,深深烙印着刘邦的痕迹,完全可以说这样一句话:没有过去的刘邦,也就没有现在的吕后。

这一生,她都无法甩脱他的影子了。

吕后颁布的这条法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减轻了刑罚之后,百姓得到了更多的人身自由,在街头巷尾,常常会有人感叹:“社会和谐就是好呀,就是好来就是好!吕太后万古长青,吕太后永垂不朽!”

吕后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她感到很满意。但是,在不久之后,她却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她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和她儿子一样,年纪轻轻的,就死了。

如果说吕后曾经爱过什么人的话,那也就只有鲁元公主而已了。毫无疑问,鲁元公主的死对吕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她现在唯一能做的,唯有安慰活人而已。

终于,吕后要封活人为王了。但是这个人不姓吕,不姓刘,而是姓张——鲁元公主与张敖所生的儿子,张偃。

吕后有个习惯,那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过瘾为止。于是她又一口气封了三个侯,分别是襄城侯刘山,轵侯刘朝,以及壶关侯刘武。这三位“侯爷”都是刘盈的儿子,最近才刚学会走路。吕后封完这三位侯爷之后,还觉得不过瘾,又接着封了两位王爷:淮阳王刘强、恒山王刘不疑。同样的,他们也都是刚学会走路小娃娃,是刘盈的儿子。

这下子,姓张的封王了,姓刘的也封王了,总该轮到姓吕的了吧?该做的我都做了,你们总该没有意见了吧?

迂回也迂回这么久了,是到了该办正事的时候了。

有个太监名叫张释,平时很会揣摩吕后的心思,因此深得吕后所幸。张释之于吕后,正如李莲英之于慈禧,都是主人忠实的走狗。

于是有一天,吕后把张释叫到身边,说:“小张啊,我最近做了这么多事,不用我说,你也该知道我心里的想法了吧?”

张释点着头,哈着腰,说:“明白,明白!太后,奴才一定把这件事办得妥妥帖帖,包您满意!您就安坐宫中,等奴才的好消息吧!”

“很好,小张你果然懂事,算我没白疼你!”吕后笑眯眯地说。

很快,张释就拎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某位朝中大臣的家。但是当他出来的时候,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空手。

随后,张释再次拎着大包小包,又走进了另外一位大臣的家。同样的,当他出来的时候,也变成了空手。

一二三四五六个,七个八个九十个,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都不能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