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遇见我的前世今生
10843000000038

第38章 心灵的多重伪装(2)

他捂住自己的脸拼命地狡辩:“我不是骗子,你们才是骗子……”再接下来,我听到了无数的陌生人的呼唤。我睁开眼睛,昏黄的灯光让我感到通体的舒畅,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在陌生人的客厅里。这时,一个中年女人走到我跟前对我说:

“我是爱丽丝,你的心理医生。你出了点状况,你的妻子把你丢在这里。她似乎很生气。所以,你大概想跟我谈一谈。”

医生温和的似乎能够看透一切的目光使我放松下来,我把我的状况告诉了她。爱丽丝听了之后,没有感到任何惊讶,她只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在亚马逊森林中有一种比较罕见的猿,与一般的猿不同的是,它们的身上有一层非常厚重的茧,这层茧使它们看上去非常强壮和庞大。那些茧并不是由猿自身长出来的,而是由包括松油树脂和树叶树皮及各种植物的枝叶组成的。因为猿经常在森林中活动,当它们穿行于丛林中的时候,毛皮上就会无意间粘上树脂或松油,而这种黏稠的物质同时又会粘上其他植物的枝叶,如同滚雪球一样,经过一层又一层的粘贴,猿的身体就变得越来越庞大,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披了一层坚硬的盔甲。

大了一倍的体型让猿显得很自信。当猿在丛林中肆无忌惮地穿行时,其他动物们都被吓得四处逃窜,就连那些很凶猛的动物都会避着它们活动。由此一来,猿的信心日益增大。臃肿的体型不但没有影响到它们的行动,反而让它们壮大起来,猿渐渐变得比以前更加凶猛。森林中的动物威慑于猿的体型,都臣服于它,并且让它们做林中之王。

但是猿的快乐并不是持久的,最让猿害怕的事情就是换毛。和其他动物一样,由于新陈代谢,猿过几年便会换一次毛。问题就在于,猿换毛的时候,身上那层厚厚的盔甲也会褪掉。每年的这个时候,猿就像吃了败仗的将军一样,丢盔弃甲地躲起来。因为这时候,猿会发现,自己其实是这么弱小和难看。这时猿就会收敛起平时的威风,夹着尾巴行动。平时那些见到它们就像丢了魂一样四处逃命的动物也不再惧怕它们了,它们大摇大摆地从猿身边经过,没有一丝畏惧。就连猿的同类们也都彼此戏谑和嘲笑。有一些特别脆弱的猿接受不了如此不堪的自己,变得非常悲观,之后就会撞树自杀。

猿的行为是悲剧的。它们并没有了解到,依附于它们身上的那层盔甲原本并不属于它们身上生长出来的部分。但是猿太在乎太依赖于这个“光环”了。换毛的时候,它们不过是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貌而已,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力量也不会因此而减弱,但是它们被内心无形的压力给打败了。猿之所以选择自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丢失了那层“虚晃”的伪装而暴露出了内心的不自信,卑微和悲观让它们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猿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从面对面的视角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像。爱丽丝几乎不用再多说什么,我就很快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太多和猿一样心态的人们,他们依附于金钱、荣誉、权力、地位,这些附属品使他们看起来似乎高高在上、无限风光。他们以这些为生活的本源,把所有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都寄托于这些外物身上。一旦这些东西失去了,他们便会如同被抽离灵魂的躯体,变得麻木甚至绝望,最终会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21岁的时候,与他的好朋友斯蒂文·沃兹尼雅克创立了苹果公司,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乔布斯就一跃成为计算机领域中的巨星,成为一名年轻的百万富翁。一段时间内,乔布斯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媒体不断打在自己身上的光环让他渐渐飘飘然。然而,在1985年的时候,公司经历了毁灭性的灾难,乔布斯瞬间成了一个穷鬼。没有颜面再留下去的他只得离开苹果公司,成了一名失业者。

一夜之间破产的乔布斯绝望到了极点,他不知道自己将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继续活下去。所以,他孤身跑到了亚马逊森林,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渺无人烟的大森林里,乔布斯碰到了一位叫作莱克斯的动物学家。莱克斯听说了乔布斯的遭遇后,也给他讲到了这则关于猿的故事。

乔布斯这才认识到,自己其实是和猿一样的。失去的不过是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伪装”而已,如果自己因为失去光彩的外衣就结束了生命,那就太不值得了。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决定重新回到苹果公司,和同僚一起挽救苹果于危难。1998年,苹果公司成功地打造出iMac电脑,并且迅速成为美国最畅销的个人电脑。

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伪装所迷惑,做出极端的选择。乐观的人会看到希望,悲观的人眼中却是无限的黑暗。就像有相同痛苦经历的两个人,悲观的人会因痛苦而放弃,他想,“连上帝都来惩罚我,我还是去死吧!”;乐观的人却可能因遭受痛苦而更加成熟,他认为,“痛苦是来自上帝的考验,是人生宝贵的礼物”。

我们在想法上的差异不仅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态度,还会影响下一步的行动。如果你觉得生活是绝望的,那么你再怎么伪装成一切安好的样子,也不会幸福。如果你能够坦然地卸下伪装,让心灵澄净下来,那么就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长久以来,我的生活都被层层伪装的面具所包围,所有人似乎都在同时扮演着另外一个角色。这些陌生的角色不定时地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场合,把本来的面目伪装起来,让我们看上去更加合乎环境,符合身份。

这些身份代表着一个个体的不同性格,让我们的心灵呈现出多重性的表现。我一向是个比较安静的人,少言寡语,不善言谈。但是一旦走进公司,我就必须变成另外一个人。我要幽默、健谈,要成为谈判专家,并逼迫自己擅长处理任何琐事。这种强迫“分裂”的状态曾一度让我的生活变得苦不堪言。我感觉我的大脑里充满了上千只蚂蚁,它们不断地把各种残渣搬进我的休闲区,使我的大脑忙碌,脏乱,渐渐阻挡我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判断,我甚至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即使回到了家里,我也无法卸掉伪装的外衣,因为我不能让我的妻子看到我糟糕的工作状态。我要对她轻松地微笑,就算已经疲惫不堪也要尽好做一个丈夫的本分。

这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靠服用药物来保持睡眠。但是随着公司一系列危机的出现,我的精神状态变得越来越差,我不得不重新找到了我的心理医生爱丽丝。

我担心地询问:“我是否患了人格分裂症?”爱丽丝好笑地说:“真正患了分裂症的人是不会怀疑和承认的。”所以,爱丽丝并没有对我进行所谓的“精神治疗”,她告诉我,我只是需要找一个人发泄和畅谈。

我把我的忧虑和情况如实地告诉了她,在我们的谈话中,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和释然,并在柔软的沙发上沉沉地睡了一觉。这是我很久以来期盼的好觉,在这个沙发上我的睡眠充足安详,没有做任何梦,而是像无边的黑夜一样瞬间而过。我整个人如同漂浮在起伏不定的海洋上,全身的感觉温暖而舒适。

醒来后,我不禁长叹一声:“真的是太好了。”爱丽丝医生告诉我,我们的心灵确实存在伪装的习惯,这是一种自卫式的自我保护,在不同的情况下,伪装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有时候它是出于善意的,有时候却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

这种伪装表现出来的方式通常是欺骗性的,它会让人们对这个人产生错误的认识,每个个体内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其中的每一个人格都会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统治地位。比如,你在顺境中就会显得快乐而且开朗,在逆境中却会忧郁而沉默。它们就如同身体里派生出的正义和邪恶的小人,相互依存却又争斗不休。这些不同的人格之间彼此独立自主,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一般而言,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段内,个体的各种意识层只有一种身份,它称作主体人格。此时此刻,个体的所有情感、思想以及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另一身份完全隐形,不露任何痕迹。就像你大多数情况下是个喜欢谈论的人,那个沉默的你便会偷偷地隐藏起来不被察觉。

但是,在不定期的某一段时间内,个体因受到精神刺激,或者其他的刺激,会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其一切情感、思想与言行都将按照另一种人格的方式行事。此时,个体的前一种身份已经被全然遗忘,他仿佛从心理上变成了另一个人。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的,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根本意识不到,这促使个体完全忘却已发生过的事情。心灵为主体蒙上什么样的外衣,人格便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爱丽丝为我讲述了她接触过的一个多重人格病人的案例,那是一位名字叫作莉莉的女性患者。

当爱丽丝淡然地说出这位患者一个人同时兼具了三种人格的时候,我惊讶地叫了出来。“她自己还能够分辨出哪个是真正的自己吗?”

爱丽丝微笑着摊开手表示,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许你正是这样的人。除了最常出现的人格“莉莉”外,她还具有“凯特”和“苏姗”两个人格。

“莉莉”特别胆小。她经常感到焦虑和抑郁,在生活中非常依赖他人。不过,“凯特”对“莉莉”和“苏姗”一无所知,“她”似乎被埋藏在一个“黑暗的地方”,静静地生活着。“苏姗”的个性是迷人、狡黠和世故的,“她”

不仅知晓“莉莉”的一切,而且对“凯特”的行为也有些许了解。这三个角色同时存在于莉莉的体内,她们在被需要的各种不同情况下轮番“掌权”,致使莉莉在所有人的眼中成了多变的“怪人”。莉莉的自我保护意识太强了,所以,她三种人格交替的频率很快,别人还没来得及认清她的时候,她已经骤然转换成了另外一个人。富有戏剧性的是,各种人格之间还可相互交换意见,并合作完成某一项活动。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多重人格在人群中很少见。但爱丽丝告诉我,她这几年来接触的多重性格人群正在急剧增长。而且与男性相比,多重人格的女性更为常见。后来我们的研究机构在这方面的调查也证实了她的观点。如果我们把多重人格称作一种病的话,这种病多是由情感创伤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的,特别是童年期的精神创伤。

精神分析学派的专家认为,多重人格其实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留,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后继的人格尽管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倾向于将其视作客体。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主人,而其他的全是客人。在尚未完全实现分离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其他人格的存在,但它依然将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客体的“他”“她”或“它”。可是,随着分离的全面完成,主体人格便全然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代。

心理学家费登曾经说,在人格分离的过程中,“主体的经验类似于直觉,从中产生的‘思想’,接着被体验为近似于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

我们的心灵多数时候被思想和知觉所占据,从而不自觉地塑造出各种伪装,这让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忘记了初衷和方向,迷失在分离的世界里。正如我们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渐渐变得苛刻和计较,而忘记了最初的爱和宽容,这都是心灵的多重性在作怪。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掀开这层迷惑的面纱,让自己的心灵单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