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可夫借给亚瑟500美元,明天就要到期了,但是亚瑟根本没有钱可以还。雅可夫三天前就已经提醒亚瑟,还有三天就该还钱了。“到明天雅可夫一定会来要钱的。”想到这里,亚瑟坐卧不宁,烦躁地在房子里走来走去。“你为什么还不睡觉?”他的妻子问他,“我向雅可夫借了钱了,明天早上非还他不可。”“你现在有钱了吗?”“我连一个子也没有呢!”
“既然这样,你就睡觉吧。着急的应该是雅可夫而不是你。”
亚瑟妻子的话代表了我们处理债务的一般态度,既然没有钱就干脆放心休息,反正着急也没用。而事实上,雅可夫也确实没有办法,如果逼朋友还钱,那与朋友长久培养起来的感情就会因此而崩溃了。打官司更是浪费自己的钱财,对朋友的感情也更是致命的打击。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梅西克向罗扬借了1200马克,但是梅西克一直没有钱还。每当遇到罗扬,梅西克都会避而不见。可罗扬又束手无策。
这时,罗扬的另一个朋友对他说:“你不妨写信给梅西克,叫他尽快归还1800马克的债,瞧瞧他的反应。”
罗扬也十分需要这笔钱,就给梅西克去了一封信。
两天后,梅西克就回信了,信中说:“罗扬,我记得很清楚我借了你1200马克,你怎么说我欠了你1800马克,随信附上1200马克。如果你要打官司的话,你准输。”
罗扬虽然成功地要回了自己的钱,但通过这次事件,两人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洞悉人情的犹太人说:借钱,即是掏钱给自己买了个敌人。
朋友比世上所有的金钱都珍贵
《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富翁生了10个儿子,他计划自己去世的时候给他们每人100第纳。
可是,随着时光流逝,他只剩下950第纳。所以他给前9个儿子每人100第纳,而对最小的儿子说:“我只剩下50第纳了,还得留出30第纳作丧葬费。我只能给你20第纳。不过,我有10个朋友,准备都给你,他们比100个第纳好多了。”
他把最小的儿子介绍给朋友们,不久就死去了。
那9个儿子各自谋生,最小的儿子也慢慢地花着父亲留给他的那点钱。当只剩下最后一个第纳的时候,他决定用它请父亲的10个朋友美餐一顿。
他们一起吃啊喝啊,纷纷说:“在这么多兄弟中他是唯一还记得我们的人。让我们报答他对我们的好意。”
于是,他们每个人给了他一只怀了牛犊的母牛和一些钱。母牛产下小牛,他卖了牛犊,开始用换回来的钱做生意。最后他比自己的父亲还富有。
然后他说:“我父亲说朋友比世上所有的钱都珍贵,这话一点都不假。”
朋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总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救你于水火。中国有句俗语“患难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
在犹太人看来,朋友比世上所有的金钱都珍贵,为了朋友,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有两个亲密的朋友,由于战争受阻,被分隔在两个敌对的国家。
有一次,其中一个去看望另一个,结果被当作间谍囚禁起来,判了死刑。
他乞求国王发一次善心。
“陛下,”他说,“您让我回自己的国家用一个月时间料理好后事,月底我就回来接受死刑。”
“我怎么能相信你还会回来?”国王说,“你给我什么保证?”
“我的朋友可以保证,”这个人说,“如果我不回来,他可以替我死。”
国王把这个人的朋友找来,他的朋友对这个条件表示同意。
到了一个月最后一天,太阳已经落下去了,那人还没有回来。国王下令把他的朋友处死。就在刀即将落下的时候,那个人飞快地赶回来,把刀搁在自己的脖子上。可是他的朋友阻止了他。
“让我替你死吧。”他请求道。
国王被深深地感动了,并下令把刀拿开。
“既然你们有这么深的爱和友谊,”他说,“我恳求你们让我也加入吧。”从那一天起,他们都成了国王的朋友。
忠诚的朋友是可靠的避难所。中国名言说得更妙:“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犹太人相信一种东西和另一种东西接触时,一定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同样道理,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接触时,一定会产生同一种现象——甲的一部分进入乙的心中,乙的一部分进入甲的心中,但两个都毫无感觉。丑恶和善良都可能潜移默化地进入人的内心深处。
犹太人对于交友是非常慎重的。每当遇到一个人时,他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应该花多少时间接触那个人?又该沾上多少他的习性呢?
一般来说,他们把朋友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像面包的朋友,这种朋友是经常需要的;第二种是像菜的朋友,这种朋友是偶尔需要的;最后一种是像病的朋友,这种朋友应尽量避开。
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长或独自堕落,所以在犹太人看来,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朋友是人生中的一件很重要的事。
正如犹太格言所说:“走进香水店,就是什么都不买,也会沾上芳香的气味。”
慈善乃公义:给予也是一种幸福
在世界各国的商人中,犹太人商人是最有社会意识的。他们最愿意用捐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几乎所有的犹太商人都有过巨额的捐赠。
埃特蒙·罗思柴尔德曾为巴勒斯坦犹太移民区花费了1000万英镑。
修建土耳其东方铁路的莫里茨·赫希男爵作为有成就的犹太人,曾捐助1亿美元。
南非钻石商巴奈·巴纳特为医院、孤儿院提供捐赠,建造了约翰内斯堡犹太教会堂。
上海犹太富商维克多·沙逊为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一次捐款15万美元。
至于像雅各布·希夫和伦敦罗思柴尔德这样的犹太共同体领袖的有形无形的捐赠资助,更是不计其数。
……
犹太商人如此乐于做善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意经。他们大量的捐资为所在地兴办公益事业,对他们开展各种经营十分有利。有些犹太富商由于对所在国的公益事业有重大义举,获得了国王的封爵,如罗斯查尔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勋爵爵位。有些犹太商人还获得当地政府给予优惠条件开发房地产、矿山、修建铁路等,赚钱的路子得到拓宽。
犹太商人热心捐钱办公益事业,归根到底是一种营销策略,为企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博取消费者的好感,发挥重大的作用。目前这种营销策略已广为人知并被众多企业所应用,犹太商人高明之处在于100多年前已率先采用。
犹太民族主要借助富人的钱,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商人们的钱财,把流散的犹太人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每个犹太人,尤其是有钱的大商人头脑中有这样一个观念:慈善就是公义。他们自觉地把捐赠作为协同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个机制。
所谓的“慈善”不是犹太人的说法,在他们眼里,这样的行为只是一种“公义”,捐献,也就是捐献一定数量的钱是每个犹太人必须履行的“公共义务”。
在犹太人看来,不及时捐助穷人与犯罪无异。《塔木德》里记载如下典故:
纳乌细一次赶着两头驴子出门,一头驴子驮着食物,一头驴子驮着水,遇到一个穷人。穷人向纳乌细乞食,纳乌细说:“等我把东西都卸下来吧。”东西还没有卸下来,穷人就死了。
纳乌细请求上帝降罪于自己,让自己的眼睛失明了,四肢断了,身上长满了疖子。
犹太人从小便用这样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他们救济穷人的善心。
“有钱是好事,但是知道如何使用更好。”《塔木德》中这样记载着。
犹太人认为,提供帮助是“富人的责任”,获得帮助是“穷人的权利”。在长期流亡的艰苦岁月中,犹太富人往往自觉地替穷人掏腰包,接济贫穷在犹太人中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哪怕是家无三餐的穷苦犹太人,也都保存着一个攒钱的小盒子,准备施舍给比他们更穷的人。
每当以色列处于战争之时,海外犹太人的捐款便会潮水般地涌来。除了现金和支票,人们还会送来房屋和汽车加油站的契据。妇女会献出自己的戒指和首饰。孩子会献出自己积攒的硬币。
犹太人的慈善概念可以说在死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犹太妇女的墓志铭上得到了体现:
她向学者赠送《圣经》,向被盗者赠送祈祷书。
她经常邀请穷人去她家一起用餐。
她亲自为赤身裸体的人穿衣,并为穷人准备了数百件衬衫。
一位普通的犹太妇女尚且如此,犹太富人当然更不能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