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聪明女人要懂得的心理操纵术
10858700000009

第9章 敞开心扉,让自己学会不抱怨的心理操纵术(3)

白隐为了给邻居的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始终没有抱怨,而是选择温和面对、处之泰然。“就是这样吗?”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对“荣辱不惊”最好的解释,反映了白隐的修养之高、道德之美,更体现了温和处世的一种至高境界。

再来看一个佛门的故事:

这是一个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时节,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在这里,“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在这里,“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这个纷杂多变的社会中,女人经常会遭遇不顺心的事情。这时,我们不需要抱怨,而是需要一种温和的处世智慧,坦然面对得失,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把握自我,超越自己。温和是优秀女人应有的一种修养和美德,而不抱怨则是幸福女人应有的一种处世态度。你的修养和美德再加上你不抱怨的处世态度会结合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使你所向无敌。

注意,不要让抱怨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人们在生活中免不了会有抱怨,抱怨其实很容易感染和循环。当你遇到抱怨循环时,你是继续传递它,还是用宽容和爱心去终结它?

一家公司的老板因为公司的一些事正在气头上,他对公司经理大声呵斥。

经理回到家对妻子大声呵斥,说她太浪费了,因为他看到餐桌上的饭菜太丰盛了。

妻子对儿子大声呵斥,因为他干什么都磨磨蹭蹭。

儿子对保姆大声呵斥,因为保姆打碎了一个碟子。

保姆没好气地去扔碎碟子,伤着了一位行人。

行人是一位妇人,她在一番吵闹后赶紧去医院治伤。她对护士大声呵斥,因为护士上药时弄疼了她。

护士回到家里对母亲大声呵斥,因为母亲做的饭菜不合她的口味。

母亲并不生气,只是温柔地对女儿说:“好孩子,明天我一定做一顿合你胃口的饭菜。你忙了一天,一定很累,吃了饭就休息吧,我给你换了一床新被子,你一觉睡到天亮,明早起来心情一定会好很多……”

抱怨循环终于化解在浓浓的亲情里。

抱怨不止,我们就无法摆脱痛苦。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遇到过与之类似的抱怨循环呢?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的压力、生存的烦恼、沟通的障碍、情感的波折、出行的不顺等各种生活大小事件,常常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于是,我们经常会把亲近的人当做出气筒,将别人带给我们的怨气转给他们,他们又转给另外的人,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抱怨循环的怪圈。

其实,在上面的故事中,老板以及之后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让抱怨停止,可是他们都没有释放爱心,没有理解他人。一直到护士的母亲,母亲用她的博爱与宽容,使可怕的抱怨循环终于停止。

事实上,抱怨最没有益处。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我们抱怨,抱怨完了以后,另一些不好的事情又发生,于是我们又再抱怨……这样的循环不止,令我们永远也不能超越痛苦。

如果说冤冤相报的怪圈,因充满了敌对情绪而使人有所警惕的话,那么生活中的抱怨循环怪圈,则由于缺少与对立面之间的直接交锋,因而更容易让人忽视其潜藏的危害性。一切可能是无声无息式的,但一切又是在逐渐变化着的。以至有一天,我们会认为那是一种必然,一种别无选择,是一种正常现象。

抱怨循环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它可以悄然地破坏我们与亲人朋友之间原有的亲密,可以不知不觉地硬化人们的心灵。更多的时候它可以使卷入其中的人受到越来越多的误会和越来越重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化解抱怨循环的机会与方法,走出怪圈。

女人如何面对不公平的现象

绝对公平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女人如果因为遭遇点不公而整天耿耿于怀,那么受苦的只会是自己。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请记住一句话:个人只能学着去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妄想让这个社会去适应你。当然,在可能的时候,我们也要努力尝试着用一些积极的方法改变可以改变的不公平遭遇。

不容否认,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女人们该怎样正确面对呢?

著名学者吴思先生在他的代表作《潜规则》一书中对中国很多不能用正常思维去理解的社会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剖析,提到了“潜规则”在中国社会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痛恨不合常理的潜规则,但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自己收益最大的潜规则,这看起来是个二元悖论,但生活在这个社会最好还是照着去实行,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被整个社会所孤立,甚至碰得头破血流,当然,前提是不要违反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30年前,某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正值青春年华,满怀豪情壮志,他三伏九寒勤耕不辍,一年半过去,嘴巴两边长长的胡须掀动着自豪--他终于设计出一台简易降耗的减速装置!

然而没过多久,欣喜却被不平代替,研究所所长技术平平却手腕通天。所长为了获取“名誉”暗渡陈仓,对他恩威并施,要以发明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自居。条件是利益共享。

年轻人闷睡三天后,故作爽快地答应了所长的要求。于是,所长的名字在专利证书上烫下了金色的“永恒”,他也被暗地“擢升”为技术科长,他的才干也逐渐发挥……

不可否认,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不公平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求得事事公平,那么面对不公平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呢?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平静的心态对待“不公平”。世界上的不公平是常有的事,甚至是一种常理:恶狼张着血盆大口扑向羔羊……;凶神恶煞般的秃鹰在高空盘旋,伺机向地面的猎物发起攻击……;就连高呼争取平等的人们也在不停地宰杀着他们柔顺的牛羊……牛羊何罪之有?不公平是大自然的本性,不公平绝不仅仅发生在我们身上,柔弱的我们能够在“不公平”下保存自身已是难得,何必以卵击石,求不可得的公平呢?魏征忠谏,明君太宗有所恨,范蠡帮助勾践复国,功成却只能身退,因而免遭了一场杀身之祸。公平何益?我们要出局观局,平心待之。

其次,要认真分析权衡这“公平”与“不公平”的得失差。有能力与“不公平”搏一场而无损,则可直击”不公”,否则,不妨学学那位年轻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待“不公”。虽然失去了发明专利权,却也实实在在得到了很多。作为科技负责人,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权利组织研究,做出更多的成就;作为利益共享人,他以毕业时不名一文之身瞬间富绰。这些比那专利上的虚名来得更为实在。“忍一时之急,享知足实果”,他不去当鱿鱼,终有以后的发展,此计此策,要那虚有的“公平”作甚?恶狗饥肠,分一块馒头给它,免了它的痛咬,何乐而不为?

第三,虽说“公平”虚有无益,却不是要逆来顺受,也要有所争。不能让他吃了鱼就不卡一点刺,认为你软弱可欺。给狗填满嘴巴,然后再猛踢一脚,让它有所畏,有所忌,最为有效!

当然,随着法制的逐渐健全,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亦成了人们的一种选择,只是法律依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面对不公时,仔细权衡一下,如若你能做到“适应能够适应的,改变能够改变的”,便真的成了处世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