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弘一法师全集04文艺·诗歌
10862600000002

第2章 浅谈书法(2)

此时的隶书,已是发展成熟的隶书,为隶书的典型时期。一般所谓“隶书”,多指这一时期的隶书。已完全摆脱篆书笔意而成全新之书体,其主要特色为“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笔“藏锋逆入”“逆入平出”或“翘首举尾,直刺邪掣”,多为“蚕头凤尾”势;笔画有粗有细,轻重相应;字形亦由长方而成方扁。

隶书,以汉隶为主体;汉隶,则以后汉时的隶书为准则。在后汉隶书中,有名的碑刻很多,如《斐岑纪功碑》《西峡颂》《夏承碑》《张迁碑》《子游残碑》《鲜于璜碑》《礼器碑》《曹全碑》《熹平石经》《史晨碑》《石门颂》《杨淮表记》《苍颉庙碑题铭》等,这些碑刻风格不同、笔法互异,按其笔法大致可分“方笔”“圆笔”两大类;但按其风格、神韵,则可分为五大流派:

①如《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礼器碑入》《华山庙碑》等属“圆润瘦劲、端整精密”的一派,以“法度谨严、笔意飞动”见称,乃隶法之正宗。

②如《曹全碑》《孔宙碑》《孔彪碑》等属“秀丽工整、圆静多姿”的一派,是汉隶中之精品。

③如《张迁碑》《鲜于璜碑》《西狭颂》《衡方碑》等属于“方整宽厚、峻宕雄强”的一派,为隶书中之佳作。

④如《石门颂入》《杨淮表记》《封龙山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属“风神纵逸、气势奔放”的一派,亦难得之石刻。以上各碑,除《封龙山颂》外皆为摩崖石刻;而花岗石石质坚硬,颗粒较大,虽无法刻得秀丽严谨、粗细有形,然而恰能体现隶书“飘逸奔放”的风格。

⑤又如《郁阁颂》《夏承碑》《君子残石》等属“意态奇古、气度宽阔”的一派,亦是难得一见的书法作品,多为书法家所爱。

3. 楷书

楷书,即楷体书法,是从汉末、魏晋时起直至近代广泛流行的书体,是我国第三大书体。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楷有“楷模”“法度”“标式”等义,最初用以称呼书体。晋代卫恒《书势》云:“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所说“楷法”为“八分楷法”,即间乎隶、楷之间的“八分”书体;近世所谓的“楷书”,非指“八分楷法”,乃指脱尽隶笔、隶意的正书楷体,故楷体又称“正书”。从形成的角度讲,钟繇所写的楷字即是“正书”,虽他的字尚有隶书的笔意在,但说楷书起自汉末也是可以的。

楷书之特征有三:其一,笔画端正,结体整齐,工妙在点、画,神韵体现于结体——楷字多平正齐整、端庄大方、结构严紧,正如宋代苏轼所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故楷书“严整而不失飘扬、犀利刚劲而似飞动”。其二,笔画有规律可求——如“永字八法”即是习楷之范例,故有规律可寻,即一切楷书的笔画皆可纳于“八法”之中。其三,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运笔中锋,则字多遒润。

楷书的体势和风格流派较多,然就其基本规格而言大同小异。其小异可分为三:一是肥、瘦之分,肥厚者如颜体,瘦挺者如柳体;尚有极瘦者,如瘦金书。二有长、方之别,正方者如褚体,长方者如欧体。三是朴、媚之异,淳朴者如虞体,抚媚者如赵体。

楷书的著名流派,多出现在魏、晋、唐、宋之间,后分为南、北两大体系。

南系楷书的著名流派,首推钟、王,此为魏晋时期楷书开宗立派之主要代表。钟即钟繇,王指二王:“大王”王羲之,“小王”王献之。钟、王的楷书,秀丽挺拔,备尽法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都是他们的著名墨迹。钟、王之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相继于后;其次,又有颜(真卿)、柳(公权)、赵孟 等书法家横空出世,这些书法大家多有自创、终成一家风格。后世所说的“欧体”“颜体”“柳体”即是指他们的楷书风格而言。

北系楷书的著名流派源自魏时的碑帖。魏碑,乃是界乎隶、楷之间的一个流派,亦是重要的楷书体系,是书法中珍贵之宝藏。最早以索靖为代表,而后方形成“北系”书法体系。北系楷书的书法遗迹主要是石刻碑铭,且多没有记载书写者姓名,因此北系楷书不是依书法家的风格而定,而是以碑帖名称来区分流派,传世碑帖中,最为有名者有《谷朗碑)《郑文公碑》(魏)、《张猛龙碑》(魏)、《龙门造像诸品》(魏)等。另,除魏碑外,尚有少量晋碑及南朝宋、梁时碑,如《爨宝子碑》(东晋)、《爨龙颜碑》(南朝宋时)、《瘗鹤铭》(南朝梁时)、《石门铭》(魏)、《张玄墓志》(魏)。至清代时,有书家阮元首倡碑学,包世臣继之,近人康有为接踵而起,大兴“尊碑卑唐”之风,故而使碑学大盛。

(1)欧体

为欧阳询所创,其字正书结构,“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四面停匀、八方平正”“书如凌云台,轻重分毫无负”“笔备众美,翰墨洒落”,此即史书所说欧体之风格,欧体著名碑帖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碑》《化度寺碑》。

(2)虞体

为虞世南所创,其字偏长,略同于欧体,字形工整齐备、不倾不倚,法遵“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严谨洒脱,如《孔于庙堂碑》。

(3)褚体

为褚遂良所创,其书丰润劲炼、清远古雅,用笔方、圆兼容,间含隶意;结体婉畅,用笔多变、中侧兼收、顺逆并用,其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著名碑帖有《孟法师碑》《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等。

(4)薛体

为薛稷所创,其书得欧、虞、褚、陆之遗风;其师承血脉近于褚遂良。此人用笔纤瘦有力,结字疏通流畅。著名碑帖有《封中岳碑》《郑敞碑》《沓冥君铭》等。

(5)颜体

为颜真卿所创,其字探源篆隶,楷法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结字方圆,笔法肥劲,如《多宝塔》《东方画赞》《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

(6)柳体

法出颜真卿,后独创一格、自成一家,其字意瘦挺,体势骨力遒劲、爽利挺秀。著名的碑帖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尤其是《神策碑》,可看出柳字颜字之间的关联或渊源。

(7)赵体

为赵孟 所创,世称“赵体”。其字以“风流、和婉”著称,其书风遒媚秀逸、和婉适中,结体严整、笔法圆熟;著名碑帖有《妙严寺记》《三门记》《妙法莲花经》《信心铭》等。

宋代楷书,首推蔡襄。蔡襄,宋代杰出书法家,“宋代四大家”之一。其书风格意取晋、唐,恪守法度,以神佳为度,讲究古意,书云“端劲高古,容德兼备”,为开启宋代书派主流之代表。蔡襄之字师法蔡邕、崔纾,后崛然独起。初学周越,其字变体出于颜真卿;年轻时,其字明劲有力,晚年则回归淳朴恬淡、婉美妍媚;他的大字端庄沉着,小字则秀丽多姿。大楷作品有《洛阳桥记》《有美堂记》《昼锦堂记》等,小楷如《茶谱》《集古录序)等。

宋徽宗赵佶,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后变其法度,独创一格,自号为“瘦金书”,对后世楷书亦有较大影响。

元代著名书家赵孟 ,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明代楷书较著名者有董其昌,他初学颜、虞,后改钟、王,后终成一家。

清代楷书名流有钱沣、何绍基,其楷法皆学颜真卿。钱沣之字,结体严整,气势雄伟;何绍基之字则体势遒劲,气势流畅,此二人对清代楷法影响较大。

以上为楷书之简要脉络。

前文所谈楷书碑帖,多以大楷、中楷为主;而小楷名帖则较少,主要有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东方朔画赞》《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钟绍京《灵飞经》;赵孟 的《道德经》;文征明的《醉翁亭记》《雪赋·月赋合册》等。

4. 草书

草书,即草体书法。草为“草创”“草藁”之意,章草和今草为草书的两大主要流派,代表其发展之两大阶段。

(1)章草

章草由隶书演化而来,沿用隶书章法,横画上挑,左右波碟分明。“笔有方圆,法兼使转”,结体“古雅平正、内涵朴厚”。唐代孙过庭于《书谱》中说“章务险而便。”唐代张怀瑾在《书断》中说:“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可见章草就是隶书过度到草书之特有形态,或称“隶草”。

章草著名的碑帖有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东汉张芝的《秋凉平善帖》、东晋王羲之的《豹奴帖》,西晋索靖的《出师颂》也是章草精品;另有西晋陆机的《平复贴》,西晋索靖的《月仪》《载奴》帖也颇可观。自今草兴起后,章草势微,传世的有唐代褚遂良的《黄帝阴符经》等。

(2)今草

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此时已完全脱离章草之隶书痕迹,故字更显潇洒、奔放和流畅。今草流派较多,大致可分为三支:

①小草: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贵流而畅。”故小草特征以“流注、顺畅”为主;运笔多用转法,故字多显“韵媚、婉约”,而法度较为谨严,字字区分,不作连续带笔,意态飞舞奔放、随意流畅。著名碑帖以孙过庭《书谱》为代表,故小草派又称“书谱派”。另有隋代智永《千字文》亦是有名的代表作。

②大草:又名“狂草”,唐代张怀瑾《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所以“大草”又名“一笔书”。其特点是于小草笔法之上,进而成为“字字相连、体势连绵”的笔势,其字笔意奔放、变化万千、首尾呼应,故气势贯穿一体、融会一如。著名碑帖有张芝的《知汝殊愁帖》,张旭的《肚痛帖入》《古诗四首》,怀素的《自叙帖》《食鱼帖》,都是大草或狂草的典型作品。

③行草即草书、行书夹杂之字体,其早期形态为“藁书”(即“相闻书”),一般用于尺牍。王愔云:“藁书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际。”故知“藁书”为草书发展之过渡形态,后来发展成草书、行书并用,其特点为“行草夹杂、用笔秀丽”,字《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不连绵但神气贯通。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行穰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送梨帖》即是典型墨迹。

后世草书名家,有宋代苏轼《醉翁亭记》、黄庭坚《诸上座帖》、米芾《草书九帖》、蔡襄《草书二诗帖》,明代祝允明《前后赤壁赋》、文征明《滕王阁序》等,明末清初的王铎则一反常规、另辟蹊径,后自成一家,其章法影响后世亦大。此等大家于草书上造诣颇高、别具一格,为草书之代表人物。

5.行书

行书,即行体书法,亦名“行押书”,行书从楷书演化而来。唐代张怀瑾云:“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宋代姜菱《续书谱》云“行出于真。”行书特征是“非真非草”,介乎真、草之间。从楷书到今草,较自然形成了行书。宋代的《宣和书谱》中就有“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之语,可知行书之特征。

三.历代书法家及其作品

前面,我们就五大书体以及它们的流派讲述了一番。接下来,我们再以年代划分,分别讲述一下各个朝代的书法特色,以及同时代的书法名家,并就他们的代表作品略加评述,以增趣味。

1.两汉时期

我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即是“小篆”典型。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亦萌芽。书法家可谓人才辈出,此一时期的书法成就影响后世极为深远。

秦汉书法遗存今天的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及碑上的刻字。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西汉碑刻虽少,而东汉则有“碑碣云起”之兴盛现象,可见书法在当时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不少好的石碑,如以《张迁》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以《礼器碑》和《前史晨碑》《后史晨碑》为代表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

至汉时,篆、隶、章草均有成绩,如此时已显露行书、正楷的端倪;而且,由于书法艺术在秦汉时代的昌盛,在这一时期的篆刻作品亦是十分精美的,并出现了各种印章。

(1)史游

史游,西汉元帝时人,官至黄门令。曾解散隶体而求速书,但存字的梗概,损隶书的规矩,但求书写纵任奔逸,而大胆打破隶书书写之章法,因作《急就章》,故后人称其书体为“章草”。因草创而成的字体,故称“草书”。

《急就章》,汉代史游撰。王惜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

其书自始至终,无一复字。文词雅奥,亦非后世蒙学诸书所可及之。旧时曾有曹寿、崔浩、刘芳、颜之推《注》,今皆不传,唯颜师古《注》一卷存世。后有王应鳞补注之。

《急就章》今本34章,此书不是简单地把许多单字放在一起,而是有意识地加以组织,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变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这样学童在学习认字的同时还能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全书取首句“急就”二字作为篇名,“急就”就是速成的意思。这是一本速成的识字课本,全书共收2016字,没有重复的句子,文辞雅奥,是后世蒙书少能匹及的。

从周秦到汉中叶,可以说是以《史籀篇》为代表的蒙学教材流行时期。从汉中叶到南北朝时期,史游的《急就章》盛行,是当时主要使用的蒙学教材。而“自唐以下,其学渐微”,《急就章》的主流地位渐被新出的《千字文》所替代了。

汉代时期,先合秦代《苍颉》《爰历》《博学》等三书为《苍颉篇》,作为蒙学教材。后来又有《凡将篇》(司马相如作)、《急就章》(史游作)、《元尚篇》(李长作)、《训纂篇》(扬雄作)等书先后问世;后来又把《苍颉篇》《训纂篇》《滂熹篇》合为一书,称为《三苍》(也称为《苍颉》),这些书都是汉初《苍颉篇》的继续和发展,而《苍颉篇》文字又取自《史箍篇》。

颜师古本比皇象碑多63字,而少“齐国”“山阳”两章,只有32章。王应麟在《艺文志考证》中以为此二章起于东汉,或许最为精确。其注考证广泛,足补师古之缺。别有黄庭坚本、李焘本、朱子越中本等,诸本字句小有异同;但王应麟所注,多从颜(师古)本,以其考证精深,较他家更为有据可证罢。

(2)钟繇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他工于书法,师承曹喜、蔡邕、刘德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体兼能,尤精于隶书和楷书。

他的书法从学习汉隶入手,但改进了“蚕头凤尾”的写法,使字形更为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点画颇多奇趣,结体茂密修长、飘逸萧疏,已具楷书面貌,他也因此成为汉字由隶入楷的主要代表人物,故后有人奉他为“楷书之祖”者;他与张芝、王羲之齐名,故并称为“钟、张”或“钟、王”,梁武帝萧衍评其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钟繇的书法真迹早已失传,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都是后世临摹本,《荐季直表》和《宣示表》是摹刻中的佼佼者,从中可以看出钟繇书法的精神与意趣。此二表布结体殖朗,字形略扁,带有隶书的痕迹虽结体、法度尚有不成熟之处,似不如晋、唐楷书那般工整端正,但天真无邪、古朴盎然,自有妙不可言处,故为后人所推崇。

钟繇在书法上下过大苦功,曾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可见其矢志于学。相传,有一次他在著名书法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以至到后来“捶胸吐血”,还是曹操用“五灵丹”救活的;等到韦诞死了之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书法的执著和专一。他能书写隶、楷、行、草等各种字体,尤其善长楷书,开“由隶到楷”之新面貌。

他的楷字较扁,近似隶书,笔画清劲遒媚,结构茂密,笔画峭薄修长。今存《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还示帖》《力命表》《墓田丙舍》《调元表》等帖,为晋、唐时的临摹本。

他的书法“丰润有致、刚柔相济,且古雅幽深,备尽法度”,被誉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甚至后人奉他为“楷书之祖”。

钟繇的书法主要学曹喜、刘德升和蔡邕;他的正楷书法独步当时,自言“精思学书三十年”;其所作字体,秀美典雅、幽深无际,故能超人一等。

他所处年代正是隶、楷交错变化之时,正如《总论书家》中所说的那样:“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因此,在他的楷书之中带有浓厚的隶书意味。

他的小楷书法,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朴实,笔法则清幽俊劲、醇古简静,质地淳朴。《书断》中评他:“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说:“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