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哲学家谈幸福
10863000000003

第3章

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这里的“当下”简单地说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你现在所在的地方、现在与你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当下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地认真地去接纳、品味、投入和体验这一切。每天醒来,都要对自己说:“今天是我余生的第一天。”在这样的自我期许之下,每一天都是自己崭新生命的开始,每一天我们都要用快乐的笑脸去充实它。

一行禅师说过:当我们提起正念喝茶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练习回归当下,以便活在此时此地。当我们的身心完全安住当下时,热气腾腾的茶杯便会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美妙的存在。这时我们便真正地与这杯茶沟通了。只有在这种情形下,生命才真正地显现。这正是:茶杯在手中,正念直提起,吾心与吾身,安住此时地。

有位弟子问佛祖释迦牟尼:“您常常教我们活在当下,那究竟怎么做才算活在当下呢?”佛祖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如此而已。”乍一看来,这么有智慧的佛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大白话呢?其实,越是简单的越是真理。细细想一想,佛祖的教诲,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我们真的会吃饭、会睡觉吗?有的人吃饭的时候还在看书看报,还在思考问题,还在讨论工作,全然淡化了饭菜的美味;有的家庭把吃饭的时间,当成了相互抱怨批判的时间,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父母批判孩子,结果本来其乐融融的一顿饭变成了批斗会,哪里还有天伦之乐可言?有的人睡觉的时候还在想着白天发生的事,而且更多的是一些不愉快的事,想着想着咬牙切齿,甚至泣不成声。这能叫做睡觉吗?简直是在受罪,自我蹂躏。吃饭的时候,我们就要专注地、尽情地享受饭菜的美味,抛开纷繁复杂的一切事务,感恩上天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和胃口。睡觉的时候,也要抛开一切的羁绊与烦恼,尽情地享受大床的舒适与安逸,让自己进入美丽的梦乡。

有的人不懂得活在当下,总是爱胡思乱想,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位农村小伙子,在树荫底下打瞌睡,听到家里的母鸡下蛋之后的叫声,赶快跑了过去,往鸡窝里一看,“哇!”这只老母鸡真够意思,一下子下了两个蛋。他兴奋地拿起两个鸡蛋,想:这两个蛋不能吃掉,我要用这两个鸡蛋孵出两只小鸡,小鸡长大了可以下很多的鸡蛋,鸡蛋又可以孵出很多小鸡,小鸡长大又可以下很多鸡蛋,接下来,建立一个养鸡场,钱赚得多了,再建立一个肉类加工厂,不到五年,我就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翁,那个方圆十里最漂亮的阿兰现在不是不理我吗?到时候,她撵着追我还来不及呢!不行,不能跟阿兰结婚,我要找全县城最漂亮的女人结婚,我要住上最大的房子,买最豪华的轿车,到大城市里享受花天酒地的生活。想着想着,他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啪嗒!手里仅有的两个鸡蛋掉在了地上。

很多人总是在幻想自己未来的美好图景,但却很少有人能将愿望变成行动。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会活在当下,就会失去当下。”也有的人大多数的时间里生活在对未来的担忧甚至是焦虑中。比如,担心自己会不会失业,担心未来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担心未来能不能找到一个好伴侣,忧虑未来得了病怎么办,忧虑自己的孩子,忧虑自己的父母,等等。所有这些担心、忧虑乃至焦虑,不仅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于事无补,更重要的是这种人失去了现实的行动力。

所以,活在当下就是做好眼前的一切,眼前的每个瞬间,要认真把握当下的每一件事,认真对待你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别让回忆过去和幻想未来占去你当下的时光,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记住,当下的时光是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光,值得每个人去好好把握。

4. 看淡生活中不如意的事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没有人可以事事顺心,也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无论你的工作是多么的光鲜亮丽,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无论他的身份多么高贵,也总有要妥协的时候。生活当中,只要用心就会发现:越是文化水平高的人越是抱怨,越是富足的人越认为自己不幸福。而那些整日笑容不断的人,反倒很可能是饱尝了生活艰辛的人。因为他们深知什么是痛苦,所以对人生对一切都有淡然的态度,于是他们发现,活着的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了。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人的脸上有着太多的笑容,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泪水。”幸与不幸,其实就在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与是否圆满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追求圆满和完美,让我们的人生变成无法承受之重。

国学大师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中这样写道:“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是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和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人生就好像一个圆,没有人能100%的圆满。但是对于幸福度达到99%的人,那1%的不完美就像一根尖刺,刺得人浑身难过,痛彻心扉。这让人误以为,人生就只是为了解决这1%的不幸而活,而对所拥有的99%的幸福视而不见。相反地,只拥有1%幸福的人,不知道圆满是什么,所以其他99%长什么样子他根本无法想象,他只能看到他所掌握的这一点幸福,1%就是他的全部。他会尽一切努力呵护它,他不但不抱怨,而且衷心感谢上苍,让他拥有这么多幸福。但是,等到他的幸福越来越多,多到超过50%时,他的眼光开始停留在那不足的部分了。他不再为了增加幸福而努力,而是为了减少不幸而拼命。于是,越幸福,越痛苦,抱怨越多。这有点像哲人所说的:你占有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因为,若用一个圆代表一个人的知识,圆外的地方代表他未知的知识,那么圆越大,接触的未知就越多。幸福也是一样,如果你太过于在乎幸福的量,或者得到过太多的幸福,那么你对不幸的感知就会越敏感,当然也就觉得幸福减少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用全心去关注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拥抱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圆。

人生随缘而定,不必非在完美中求索。一成不变,永远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于是许多人感叹自己枯燥的生活,眼睛却看着别人的生活,羡慕别人的人生;殊不知,唯有不奢求完美的生活才会更快乐地生活。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态,当你心若旁骛,看淡人生苦痛,淡泊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有所不求,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不用做伪君子,做一个真真正正的自我。如果能这样,人生就算失意也会无所谓得与失,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平平静静,快快乐乐。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是说人生如意的事毕竟是少数。大作为、大造就必经大挫折、大磨难,百炼才能成好钢,炉火烧到一定火候才能变成纯青。

世间事情相辅相成,有得必有失。社会中纷纭失意的人烦恼多多,矛盾多多。毛泽东说过:“有人的地方必然有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不同思想的分歧。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在做事时也不能苛求尽如人意。无须耿耿于怀自己总无法完善的缺点。当你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时,当你为生命的延续心存感激时,你就能成就完整,实现完美人生。不要埋怨、不要哀叹,年轻的心,怎能惧怕磨难,前方的路,虽然磕磕绊绊,但是一样的瑰丽。

人生在世,忧虑与烦恼有时也会伴随着欢笑与快乐。正如失败伴随着成功,如果一个人的脑子里整天胡思乱想,把没有价值的东西也记存在头脑中,那他总会感到前途渺茫,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头脑中储存的东西,给予及时清理,把该保留的保留下来,把不该保留的予以抛弃。那些给人带来诸方面不利的因素,实在没有必要过了若干年还得回味或耿耿于怀。这样,人才能过得更加快乐、洒脱。

5.抓住离你最近的幸福

人们往往总是羡慕着别人的幸福,而忽视了自己手中握着的幸福。正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能活着对于失去生命或者即将失去生命的人而言,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感受温暖,感受爱,才能感受阳光,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只有活着,才能品茗小曲,才能登高望远,才能花前月下;只有活着,才能知悲喜,受伤痛。

有位哲人说:“一直抱怨自己的鞋不好看,直到看见一位没有双脚的人。”因为人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所以无休止地贪婪,无休止地追逐。两个不同心态的人,面对半瓶喝剩下的酒,一位说:不错喔,还剩半瓶酒。另一位却说:怎么只剩下半瓶酒。幸福在哪里?就在那半瓶酒里,幸福与贵穷和富贵没有关系,一对恩爱夫妻,能牵着彼此的手,同喝一碗粥,那就是幸福;忙活了一天回到家,有一杯热茶,递一条毛巾,那就是幸福;晚上应酬,一个电话,一条信息,那就是幸福。

幸福就像空气,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朋友的一句祝福,一声惦记,那就是幸福;父母的一碗饺子,一碗鸡蛋面,那就是幸福;孩子的一个拥抱,一个亲吻,那就是幸福。幸福就如同手中的沙粒,别视而不见,也别抓得太紧。欲乃天性,度是幸福的根本,无度的欲望,既无止尽,也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