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平常心做人,进取心做事
1086600000010

第10章 有一种心境叫放下(1)

为人有一种心境叫“放下”。擅画者留白,擅乐者希声,养心者留空。随时放下,随时都会获得一身轻松。放下即得人生大自在。

愈放下愈快乐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这些重担和压力,让很多人感到生活很艰难。

《金刚经》中谈到“无所往而生其心”,“无所往”就是空,就是要忘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见,低落的情绪和对善恶、爱憎的执著,才能“生其心”,这里的“心”,就是清心,就是宽容,就是解脱。因此,放下世间的一切俗念,人便能得以解脱,得以享受到心灵的自由和愉悦。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其实这个人看不到的是,在离他几米的地方就有一块凸出的岩石。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岸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拼命执著,怎能脱离险境呢?

生命历程往往也像河流一样,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到某种程度的突破,有时必须放下“执著”。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等天凉了……”

师父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子,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子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子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执著于任何心念,把一切都放开,拈花微笑间,心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则灭,不将不迎。这样心灵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快乐。

心灵的自主和快乐是生活的磐石,它是思考醒悟的结晶。人生中本来就有许多的忧愁烦恼,如果自己一直惴惴于心,就会将自己累垮。只有善于把强加于身的负担放下来,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从而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退步原来是向前

大海里有一种马嘉鱼,肉质鲜美,甚为渔人所爱。马嘉鱼常潜藏于深海之中,不易捕捉,但是在春夏两季生产幼鱼时,会随着潮水浮现于水面,这是渔人捕捉的好机会。

马嘉鱼行动敏捷,聪明异常,若有一点风吹草动,便会立刻逃之夭夭。但马嘉鱼有个致命的弱点,便是生性倔强,不知进退。渔人深知马嘉鱼的弱点,就将其赶往一面网中。

马嘉鱼游过来,一旦碰到网,就愈朝着网往前行;愈陷愈深,就愈恼怒,于是鳃也张开了,鳍也展开了。就这样,它被挂在网的眼孔上,无法挣脱,只得束手就擒。

人为万物之灵。人和动物的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智慧。然而,同属于有智慧之列的人,彼此之间的差距又非常大。中国有两句老话,一为“鼠目寸光”,一为“远见卓识”,就是对这一差距的反映。有的人似乎天生短视,他们一叶障目,不知泰山之大,常常在生活上摔跤。与此相比,另一类人能由小见大,由近知远,知人所未知,见人所未见。他们能够不被眼前暂时的、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他们能洞察事物发展的动向,预测未来的趋势,调整自己的行为,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就退。

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是一种积蓄的生命姿态。君不见,运动健将在冲跳前往往有后退的姿势;拉弓射箭必须架弓在弦上,呈屈退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跳得高、射得远。

一位学僧斋饭之余无事可做,便在禅院里的石桌上作起画来。画中龙争虎斗,好不威风,只见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但学僧描来抹去几番修改,却仍是气势有余而动感不足。

正好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见到学僧执笔前思后想,最后还是举棋不定,几个弟子围在旁边指指点点,就走上前去观看。学僧看到无德禅师前来,于是请禅师点评。

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外形不错,但其秉性表现不足。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向后退缩;虎要上前扑时,头必向下压低。龙头向后曲度愈大,就能冲得越快;虎头离地面越近,就能跳得越高。”

学僧听后非常佩服禅师的见解,说道:“老师真是慧眼独具,我把龙头画得太靠前,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开示:“为人处世,亦如同参禅的道理。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

另外一位学僧有些不解,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向前?谦卑的人怎么可能爬得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对他说:“你们且听我的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们听懂了吗?”

学僧们听后,点头,似有所悟。

无德禅师此刻在弟子们心中插满了青秧,不知弟子们是否看见了秧田的水中天。

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 人生在世,并不是要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可退后一步,作出必要的牺牲来成就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不要意气用事,学会退步不但是一种自保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策略。

心跳放下,人生静如禅

“非宁静而无以致远。”诸葛武侯如是说。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现代人品味过生活的紧张与焦灼,已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都渐渐浮躁起来,可是浮躁往往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因此,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毕竟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老街上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的铁器,而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好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从老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3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中国台湾某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来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后来,老铁匠一直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活过了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