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平常心做人,进取心做事
1086600000014

第14章 掩去锋芒,辟一方“静”土诗意栖居(1)

做人需要低调些,低调,并不仅仅是一种处世策略,更是修养心灵的方法。人常在低处,才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无奈,也没有“枪打出头鸟”的战战兢兢,更没有宾客盈门的躁动,在低处,心灵才会享受到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逞强不强,你需要的是示弱

蜥蜴原是恐龙的同类,但是二者体积相差悬殊,几亿年前恐龙是整个地球的主宰。可是如今恐龙灭绝了,蜥蜴却活了下来。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恐龙的体积过于庞大,不便保护自己,所以被自然淘汰了,而蜥蜴小巧灵活,虽然很弱小,却便于隐藏自己,从而保全了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自然界中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

为人处世也一样需要“适者生存”,需要学习蜥蜴的“善于示弱”。 “示弱”,就是放低姿态,在他人面前谦虚谨慎。这既是一种人生态度、独特的行为方式,又是一种生存智慧、安全之道。懂得“示弱”,学会“示弱”,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西汉初年,冒顿身为北方匈奴的首领,励精图治,一心想把匈奴打造成最强大的民族,但是当时的匈奴势单力薄,经常遭到邻邦,特别是东胡的无理攻击。

匈奴人生活在西北部的草原上,以强悍善骑著称。冒顿养有一匹千里马,皮毛油黑发亮如软缎,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它能日行千里,为匈奴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宝马。东胡知道后,便派使者到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匈奴群臣认为东胡太无理了,一致反对。

足智多谋的冒顿一眼便看穿了东胡的用意,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他知道,一旦正面冲突,吃亏的只能是自己,于是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告诉臣下:“东胡之所以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邻邦。我们哪能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与边邻的关系呢?这样太不合算了。”这样,他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冒顿虽然表面上不与东胡作对,但他暗地里壮大实力,明修政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打败东胡。

东胡王得到千里马以后,认为冒顿是胆小怕事之人,就更加狂妄了。他听说冒顿的妻子很漂亮,就动了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淑,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听东胡王如此羞辱他们尊敬的王后,都气得摩拳擦掌,发誓要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气得咬牙切齿,然而他转念一想,东胡之所以三番五次地欺负自己,是因为东胡的力量比匈奴强大。一旦发生战争,自己的实力不济,很可能会战败。

于是他强颜欢笑,劝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只有一个啊!不能因为一个女人伤害与邻邦的友谊。”这样,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王。

之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帮助他治理国家,增强国家实力,外修政治,为以后打败东胡做准备。群臣听冒顿分析得有道理,于是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以图日后报仇雪恨。

东胡王轻而易举地得到千里马与美女,认为冒顿真的惧怕他,于是更加骄奢淫逸起来。他整日灯红酒绿,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国力越来越衰弱。然而他毫无自知之明,又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两邦交界处方圆千里的土地。

此时,匈奴经过冒顿及其群臣多年的治理,政治清明,兵精粮足,老百姓安居乐业,其实力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东胡。

事后,冒顿抓住一个适当的时机向东胡发起进攻,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一举消灭了东胡。

力量弱小的匈奴能够战胜强敌东胡,就在于他们事前的示弱、守弱。

蛇吞象是很多人的梦想,然而,面对强大的对手,以小搏大蕴涵着深刻的斗鸡博弈智慧,先守弱、示弱,然后以弱胜强,无疑是其中的精华。

面对强敌,当自己还不足以与之抗衡时,何不示弱、守弱,然后静待自己的能力增强、时机成熟时,再奋起一击?你要明白示弱绝不等于软弱,而是一种人生的清醒和智慧。知道自己的弱点,就规避了失误的风险。

成功的世界总是留给有智慧的人。

学会低头,才能出头

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处世哲学,又是一种处世姿态,更是一种理智的人生选择。

一般而言,生而高贵的人只占人群中一个极小的比例,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般好命。所以,小百姓们只能正视这一现实,从卑微处起步,历经艰辛坎坷,才能由卑而尊。

但是要从为人处世这个大概念来讲,“欲做尊贵人,先做卑微事”,也包括那些原本就尊贵的人,要做到与自己的身份名副其实,又不能看轻自己所做的一些卑微之事或鄙夷做卑微之事的人。真正的尊贵之人是不惜做卑微之事的人。

1917年1月4日,一辆四轮马车驶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

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蔡元培——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

只见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自己的礼帽,向这些校园杂工们鞠躬回礼。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北京大学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那时的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享受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这些工友放在眼里。但是,今天这位新校长是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显赫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这不是件小事,而蔡元培先生由此变得卑微了吗?没有,恰好相反,北大的新生由此开始,树起了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

蔡元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谦虚而低调的人,也是一位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卑微而至尊贵,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与卓越的正向逻辑。因此,开始时的卑微并不是低贱和耻辱,而是抵达尊贵的必要过程。

不少人在春风得意时都极易喜形于色,夸耀自己;身处高位,都易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稍有才能便妄自尊大,目中无人。那种唯恐天下人不知的彰显心理不知害了多少人。保持低调行事作风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显山露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高出于人的那一面。

汉更始元年,刘秀指挥昆阳之战,震动了王莽朝廷。然而,刘秀兄弟的才干也引起了更始皇帝刘玄的嫉妒。

刘玄本是破落户子弟,投机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没有什么战功,自当上更始皇帝后,又整日饮酒作乐,不事朝政。刘玄怕刘秀兄弟夺了自己的皇位,便以“大司徒刘璌久有异心”的莫须有罪名,将立有战功的刘璌杀害了。刘秀接到兄长被杀害的消息,几乎昏厥,但当着信使的面仍极力克制自己,说道:“陛下至明。刘秀建功甚微,受奖有愧,刘璌罪有应得,诛之甚当。请奏陛下,如蒙不弃,刘秀愿尽犬马之劳。”转而,刘秀又对手下众将说:“家兄不知天高地厚,命丧宛县,自作自受。我等当一心匡复汉室,拥戴更始皇帝,不得稍有二心。皇帝如此英明,汉室复兴有望了。”刘秀的这种虔诚态度,感动得众将纷纷泪下。刘秀突然遭此打击,自然难以忍受,然而他心里清楚,刘玄既然杀了兄长,对他刘秀也难容。

此后,刘秀对刘玄更加恭谨,绝口不提自己的战功。刘秀的行动,早已有人密报给刘玄。刘玄在放心的同时,觉得有些对不起刘秀,便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之事,并令刘秀持令到河北巡视州郡。刘秀借机发展自己的力量,定河北为立足之地。更始三年初春,刘秀实力已壮,便公开与刘玄决裂。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己末日,刘秀登基,是为光武帝,建国号汉,史称东汉。

力求出人头地,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无可厚非。但急于出头,行高于人,让自己鹤立鸡群,必定会遭遇别人的嫉妒和排斥。细观刘秀的处世之态,也许你会得到许多启发。你可以让自己的才能高出于人,但绝不可让自己显出高人一等的姿态。不显不露是一种低调,只有低调的人,才能在困境中学会低头,也只有适时低头的人,才能最终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清朝学者周希陶在《增广贤文》中写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这里的止,就是停止的意思。知止,它告诉人们凡事要知道满足,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一生无辱、不耻。

知止而止,是一个人立身不败的根本。做人应常修从业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平安长久。金朝的石琚就是知止的一个榜样。

金熙宗时期,石琚任邢台县令时,官场腐败,贪污成风,独石琚洁身自好,他还常告诫别人不要见利忘义。

石琚曾经规劝邢台守吏说:“一个人到了见利不见害的地步,他就要大祸临头了。你敛财无度,不计利害,你自以为计,在我看来却是愚蠢至极。回头是岸,我实不忍见到你东窗事发的那一天。”邢台守吏拒不认错,私下竟反咬一口,向朝廷上书诬陷石琚贪赃枉法。结果,邢台守吏终因贪污受到严惩,其他违法官吏也一一治罪。石琚因清廉无私,虽多受诬陷却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