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3
10872800000005

第5章 古文明之谜(4)

古井井水并非咸水或半咸水。即使将苦成的海水倒入古井,一会儿之后,井水依然纯净甘甜,令人称奇。有人分析认为,当雨水降落在地表后,一部分渗入地下。由于古井所处的海滩地势较低,渗入到地下的水便向古井海滩汇集。一旦井露,地下水就有了出口,在水位差的压力作用下,就会在井底形成泉涌之势。同时,因为古井底质为沙,沙的孔隙中的水质点较为稳定,淡水和咸的海水混合得非常缓慢,海水比重大于淡水,所以淡水可以浮在海水表面。但古井水质异常纯净的问题仍给人们留下了疑谜。有人用水质纯度测量表测得古井水比当地的自来水还要纯净,贮藏数年而不腐,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香格里拉”究竟在哪儿

据我国西藏传说,前往“香格里拉”圣地的入口,就在布达拉宫的神殿之下。这种传说有一定道理。因为布达拉宫本身就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其选址和设计必然有其独特的匠心。另一种传说是,“香格里拉”不在西藏,而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克什米尔地区。近年来又有人声称,真正的“香格里拉”不在西藏,而在我国云南的中甸。此处处于终年积雪的雪山、江水奔腾的峡谷和大片的原始森林之中,天空碧蓝、泉水清澈,居民们都是藏族同胞。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居住的这个地方就是“香格里拉”。神秘而又无限美好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儿呢?以上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定论。也许,“香格里拉”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象征,它可以指任何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同时又永存于世人的心中。新疆古鞋印化石之谜

在1997年3月2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红山发现了一块奇特的化石。化石岩面上有个很像人类鞋印的印迹,印迹跟部有一条小古鳕鱼。化石出土于晚古生代二叠纪内陆湖盆的灰岩、页岩、油页岩地层中,距今约27亿年。鞋印的印迹全长26厘米,前端最宽处10厘米,跟部宽5厘米,前宽后窄,并有双重缝印,形态酷似人类左脚穿着皮鞋的鞋印。鞋印内有一条头朝鞋跟部、体长13厘米的古鳕类小鱼。标本背面部分劈开,能看到鞋印受外力挤压后形成的砂土粘连层,前部厚2厘米,中部厚15厘米。劈开后的另一块岩石面上,还有一条大鳕鱼。它与鞋印约成90°,埋藏于底部。劈开时,大鳕鱼的头、腹粘连于鞋印背面,鳕鱼背、背鳍、尾部均清晰可见。这块极端反常的化石的发现,不仅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使人们陷入不解和困惑之中。从印迹的形态及尺寸上看,它是一只左脚的鞋印,鞋底上的双重缝印迹清晰。岩面上凹陷处,两端深中间浅,其受力前大后小,与人类走路时脚尖着力大,脚弓着力小的原理一致。

化石属于乌鲁木齐市11中退休教师海涛。“在一块2尺见方的岩石板上,赫然印着一个26厘米左右的鞋印,清楚地显示出这是一只双重封印的皮鞋印,而在这个鞋印的后半部分,还有一只13厘米长的古鳕鱼化石。海涛老师说,通过化石背面的受力情况就可以分辨出这是一只左脚踩过的痕迹,是生活在晚中生代二叠纪时期的古鳕鱼化石,证明化石距今已有两亿年”。

此类化石被称为“与地层年代不符合的发现物”,目前仅在美国发现一例。报道还称,化石的展版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展出后引起轰动。

著名科技打假人方舟子曾就此发表评论文章《奇怪的化石奇怪吗?》。方舟子认为,“其真实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这些专家究竟都是谁,是什么样的专家,我想这是读者最有兴趣知道的,然而这篇报道却对此语焉不详。”

难道真如柑关媒体报道的那样,“2亿年前化石上有鞋印”?如果不是,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

海涛老师详细地讲述了发生在他与这块所谓的鞋印化石之间的故事。

这块化石发现于1997年。当时,海涛一个人在坐落于乌鲁木齐市的红山采集化石。”当时并没有预料到有双重缝印的皮底鞋印。

海涛在对化石进行清理后发现,上面的印迹看上去特别像一个鞋印,双重缝印,皮底鞋。“从形状上来看,好像是在湖边的软泥上,有人穿着皮底鞋在上面踩了一下。”在后跟处,是一条13厘米大小的古鳕鱼。

海涛立即把这项发现上报给了乌鲁木齐市科协,科协把这事情报给政府。后来,电视台、研究所、文化局都知道了,“专门去出土的地方考察,大家都发现这是一个很难解的奥秘”。

海涛介绍说,该化石采集的地方是乌鲁木齐的红山,根据绝对地质年代和相对地质年代,化石属于晚古生代,地质年代是27亿年以前。“那时候地球上是没有人的,别说是鞋印,就是脚印也是很了不起。‘鞋印’就意味着当时不仅有了高等生命,而且还有了高度文明。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没有办法解释,后来我们查了资料,美国也有发现,时间是1927年。国际上也在研究,这被叫做‘奥帕茨’,翻泽过来叫做‘与地层时代不相符合的出土物’。”

“我们自己也没有结论,也就是猜想”。海涛讲述了当时自己对这个发现的三个猜想:第一个,是不是地球过去有过的远古人类?第二个,是不是外星人来地球留下了痕迹?第三个,什么都不是。“现在只能这样解释,可能是什么动物压成的样子特别相似的”。

从此,海涛和“鞋印化石”就越传越远。

方舟子曾专门撰文,对鞋印化石之类的“与地层时代不符合的发现物”作出了否定。他认为,“如果海涛手上的化石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兴趣而做出专业鉴定的话,那么我相信其结果会和‘巨人脚印’化石一样,或者是伪造的,或者是其他古生物化石被误认为‘脚印’、‘鱼鳍’。”

他说,科学研究有一条被普遍接受的原则:非常惊人的主张需要非常确凿的证据。进化论是被生物学界一致接受的科学理论,有无数确凿的证据。想要推翻进化论是一个非常惊人的主张,需要特别确凿的证据,不是靠一个不专业的发现者的自我宣扬和不专业的新闻报道就能证明的。

针对此类所谓的“与地层时代不相符合的出土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介绍,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但都未经科学证实,“我觉得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因为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出现。”

生物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所以不同地质时代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也各有特色。正因为如此,古生物学者可以根据化石的种类基本判断那个动物所处的地层的时代。王原介绍说,两个不同时代的动物化石,经过后期地质改造重新埋藏在一起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即使发生了二次埋藏,也可以从岩石上分析出来。与地层时代不相符合的发现物,真正被证实的还从来没有一例。

如果不是鞋印,那么海涛化石上的印迹会是什么呢?“我的三个猜想之一,什么都不是;也可能是某一种动物的印迹。”海涛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结论总是出在证据确凿之后。化石上的印迹究竟是什么?连海涛老人自己都“不敢说”,“害怕太冒昧”。然而,老人的“奇特化石”却一不小心成了媒体口中的“鞋印化石”。科学的定论必须经得住反复的推敲和论证,更何况结论有违被生物学界一致接受的科学理论。南海迷宫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曾有一个“米诺斯王宫”。相传,它是戴达鲁斯神为米诺斯王所建。宫殿结构复杂,千门百室,由于廊道迂回曲折,人人其中往往迷途不得出。米诺斯王宫又称“南海迷宫”。但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南海迷宫”究竟在什么地方?

人们都知道,古籍中对地理方位的描写往往不准确,也不能和现代的地名简单地对号入座。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考古学家伊文思把目光逐渐移到希腊南端的克里特岛上。克里特岛位于爱琴海南部,是地中海交通的要冲。它东西长约260千米,南北间最宽处约有55千米,最窄处也有12千米。岛屿总面积为8252平方千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此外非常重要的是,它邻近埃及和西亚这些古代早期文明的发源地。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极有可能使克里特岛成为希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

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国位于希腊的克里特岛。它是爱琴海中的最大岛屿。伊文思正是选择了这里开展工作。经过长期的准备、选点和初探之后,他们在一个叫做克诺索斯的山冈真的挖出了一个占地2万平方米的巨大宫殿遗址。宫殿分为东、西两宫,西宫是两层的小楼,东宫则是四层楼,加起来可能有上千个房间,和传说里一样都是由迂回曲折的廊道和阶梯相连接,结构之复杂令人叫绝。王宫墙壁上的壁画保持着艳丽的色彩,其中的一个房间里还藏着国王的印章以及无数的黄金和宝石。宫殿的北边是一个露天广场,南边则是一系列狭长的仓库,仓库里也盛满了粮食、酒以及战车和兵器。他们还发现了几万张刻着文字的泥板,记录着米诺斯人的文明程度。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米诺斯王宫到底是什么年代的产物,为何它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克里特文化属于爱琴海文化,这里的居民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懂得使用青铜器,而米诺斯的文化正是从那时候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500年。就在该文化的中期,岛上建立了国家,修建了王宫。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当地曾遭受一次大地震,岛上建筑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但重建后的王宫比之以前的显得更加雄伟壮丽。被伊文思挖掘出来的这座庞大宫殿正是地震后的修复之作。只是人们感到奇怪,早期克里特人能将自己受损的宫殿修复,但到了晚期,大约公元前1500年的时候,他们却弃自己的宫殿于不顾,撒手而去。米诺斯文化也从此戛然而止。后来从这里出土的泥板文字证明,接着统治这里的已经换成了迈锡尼人。但是迈锡尼人又为何不去享用这座宫殿呢?

迈锡尼文明的繁荣始于公元前17世纪,谁才是这一文明的创造者,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自从迈锡尼的文字被识读,他们属于希腊人已经不成问题,而迈锡尼文明和米诺斯文明曾经相互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还相信迈锡尼的繁荣来自与其他国家的广泛而平等的贸易,所以为这一文明作出了贡献的应该是不只是一个民族的人们。公元前13世纪,迈锡尼的自负国君倾尽全力去攻打特洛伊,花费了10年时间,耗尽了人力和财力,虽然最终攻克了特洛伊城,整个国家却已经大大地伤了元气。迈锡尼文明从此一蹶不振。几百年之后,它自己的城池也被攻破,迈锡尼就永久地消失于人类的视线中了。

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亚哥里斯平原干旱贫瘠,人们很难把它与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多金的”迈锡尼联系在一起。伫立平原之上,极目远眺,隐约可见群山环抱的高丘之上气势恢弘的城堡遗址。正是在这个沉寂了数千年的城堡内,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找到了令世界震惊不已的无尽宝藏,向世人展现了“多金的”迈锡尼的真实性。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本土第一支较为发达的文明,公元前17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2世纪盛极一时。从遗留下来的坚固城堡和丰富的金银宝藏中,人们可以窥见其强盛和富裕。他们曾向外扩张,侵入小亚细亚西南沿海一带,特洛伊战争正是迈锡尼人与特洛伊人争夺海上霸权的一场交锋。迈锡尼虽然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但不久便被南下的强悍民族多利亚人所征服,从此迈锡尼文明急剧衰亡,希腊倒退到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时期。迈锡尼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淡忘,唯有留存下来的废墟孤独地立于夕阳余晖下,默忆着那曾经有过的辉煌……

浪漫而幸运的施里曼在成功发掘特洛伊后,把目光转向了荷马史诗中描绘的那个“多金的”国度——迈锡尼。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荷马多次提到“人间王”阿伽门农的首都迈锡尼,而且每次提及这一城市,都要加上“多金的”这一词来形容它。在荷马的笔下,迈锡尼似乎是一座黄金遍地的城市。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波桑尼阿斯的游记中也有一段关于迈锡尼的描述,谈到了他在此地的所见所闻:“在迈锡尼的一部分城墙和狮子门至今仍然留存下来。据说这城墙是独眼巨人修的。迈锡尼的废墟中有一些阿特柔斯父子所修造的地下建筑,他们的珍宝就藏在那里。还有一座阿特柔斯的陵墓,一座阿伽门农的陵墓和另外三座勇士的陵墓。这五座在墙里面,而克丽滕涅斯特拉和埃几斯托斯被葬在墙外,他们不配埋在城墙里面……”

关于阿伽门农的悲剧,传说中的故事是这样的:克丽滕涅斯特拉是阿伽门农的妻子,她怨恨阿伽门农在出征特洛伊时害了女儿伊菲革涅亚,于是和情夫埃几斯托斯定下毒计,决定杀了阿伽门农为女儿报仇。阿伽门农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他眼含热泪,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万万没有想到,死神正向他走来。克丽滕涅斯特拉听到阿伽门农到来的消息后,换上华丽的紫袍迎接丈夫的到来。当毫无戒备之心的阿伽门农及其随从在豪华的宫殿中大开宴席欢呼畅饮时,克丽滕涅斯特拉在酒菜中下了毒,阿伽门农和随从们倒在血泊之中。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在他的悲剧《阿伽门农》中讲述了这个悲惨的故事。但这是否是真实的历史?若是真的话,阿伽门农的坟墓在哪里?

在施里曼到来之前,许多人曾前来此地调查发掘,但一无所获。难道说是波桑尼阿斯编造了这一游记吗?许多前来调查的学者百思不得其解。但施里曼却对荷马的描述和波桑尼阿斯的记述确信无疑。1876年,他携爱妻索菲亚来到迈锡尼,决心找到阿伽门农的坟墓,再次向世人证实荷马史诗中所叙述的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

与发掘特洛伊不同,迈锡尼的遗址很明显,它那雄伟的防卫城墙的残迹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它建筑在一个高丘上,城堡的正门被称为“狮子门”。据考古证明,它建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它的门两侧的城墙向外突出,形成一条过道,加强了城门的防御性。“狮子门”宽35米,高4米,门柱用整块石头制成;柱子上有一块横粱,重20吨,中间厚两边薄,形成一个弧形,巧妙地减轻了横梁的承重力。横梁上面装饰有三角形的石板,石板上雕着两只狮子,狮的前爪搭在祭台上,形成双狮拱卫之状,威风凛凛地向下俯视着。门口的阶梯也用整块的岩石铺成,上面还残留有战争的轮辙。虽然迈锡尼城堡已成废墟,但这个庄严肃穆的城门,历经3000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巍然屹立,威风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