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4
10872900000028

第28章 文化之谜(4)

尽管人们对这些巨大的地上画有不同的解释,但大多数人都同意一点,即只有拥有高度发达的测量仪器和计算仪器的人才能制作出这些画,而且由于只有在空中才能看到它们的形状,所以它们是为专门从空中看才制作的。

据说印加人的部落曾经观察过在这里出现的让他们终生难忘的外星生物(或外星人),他们极其热切地希望这些外星生物(或外星人)能够回来。在年复一年的等待中,当他们的愿望实现不了的时候,他们便开始像外星生物(或外星人)一样在平地上构建图案。

但是,诸神一直没有光临,在这期间人类周而复始地出生死亡,起初人们借助划线方法并未将诸神召回,就开始刨出巨大的动物形象:首先是人们描绘各种各样象征飞行形象的鸟;后来在想象力的驱使下又去描绘,蜘蛛、鱼和猿猴的概貌。

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图形和线条是半神半人的“维拉科查人”遗留下的作品,并不是出自凡人之手。这个族群在好几千年之前也将他们的“指纹”遗留在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其他的地区里。

专家们对镶嵌在线条上的陶器碎片进行了检测,同时对这儿出土的各种有机物质通过碳14进行测度,结果证实,纳斯卡遗迹年代十分久远,大概是从公元前350年到公元600年不等。至于这些线条本身的年代,由于它们跟周围的石头一样,本质上都是无法鉴定年代的,所以专家没做任何推测。我们只能这么说:年代最近的线条至少也有1400年的历史,但在理论上,这些线条可能比我们推测的年代更为久远。如果是后来的人携带这些我们据以推断日期的文物到纳斯卡高原,也是很有可能的。

以上的种种假设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这些线条的坐标和动物的标志只有从高空中才能看出来,地面上的人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根本无法画出来。其次,位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高原是一个土壤贫瘠、干燥荒凉、五谷不生的地方,长久以来人烟非常稀少,恐怕将来也不会有大量人口移居这里,在这种地方谁会去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知道纳斯卡线条的真正用途和真正年代,更别说是谁画的。这些线条和图形是一个谜团,越仔细观察,就越觉得充满了神秘。

亚瑟王及其圆桌武士传说之谜

被誉为樱花之国的日本,自古以来就极其崇尚武士道精神,其忠君、坚毅的主旨也正是大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古老的西方也曾流行着武士的传说,那便是亚瑟王和他的圆桌武士。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亚瑟王及其所率领的圆桌武士是坚忍忠勇志士的代表,是维护文明、抵制蛮族入侵的英雄。

武士盔甲那么为何称其为圆桌武士呢?圆桌一词从何而来呢?

圆桌就放置在亚瑟王宫廷正中央。它象征了覆盖全国各地的荣耀和王权,与国王加冕时手握的宝球作用相同,但圆桌的含义要比宝球深远得多。圆桌在实际意义上象征的是友爱与和谐,任何在圆桌周围坐着的武士都不会觉得地位比别人低,不会觉得委屈。圆桌是嫉妒、贪图权力与高位的解药,而中古时代战争与动乱正源于上述种种人类缺点。但是亚瑟王也规定,只有最杰出的“威猛无比,本事极大”的武士才能成为圆桌武士。

一位精通木工的专家认真检查了这张桌子。它大概是14世纪制成的。他的看法也得到了炭14年代测定法证实,断定圆桌用的大约是14世纪30年代所砍伐的树木制成。所以,如果这张桌子不是亚瑟王所制,又会是谁制造的这张桌子呢?英王爱德华一世可能性最大,他的当政年代是1272~1307年。

亚瑟王的传说,与11~13世纪日趋形成的见义勇为和保卫宗教的理想密切相关。每一个战士倘若要做成功的十字军士兵,倘若要追寻耶稣基督举行首次弥撒时所用的圣杯,都应该以亚瑟王的武力为效法对象。见义勇为的骑士精神到14世纪发展到极致。爱德华三世当时企图征服法国,就像传说中亚瑟王要与罗马“独夫卢修斯”打仗一样。由于对骑士精神的崇尚,再加上亚瑟王的传说,设立一个新的武士精英组织的构想便在爱德华脑中形成。这个新组织以伦敦西边的温莎宫为活动中心。根据法国史学家让·福罗萨特记载,这是在1344年4月23日圣乔治节一次盛大的马上比武庆典上宣布的。

不管亚瑟王及其武士是否曾经坐过这张圆桌。它的存在不再仅为单纯的家具之用,更成为亚瑟王及其武士忠勇坚毅的一种象征。真正的圆桌抑或早已灰飞烟灭,抑或至今尚存在于某个不为人知的偏僻角落,而传奇的武士们则千古流芳。

世外桃源——甘美乐

甘美乐的故事以亚瑟王始,也以亚瑟王终。最早提到亚瑟王的作品是10世纪的一首威尔士诗歌,但其事迹直到12世纪才开始在民间流传。后来法国诗人德特洛伊斯从行吟诗人处取得灵感,在亚瑟王传奇中加入骑士与美人间的爱情故事,而鲍朗又添加了追寻圣杯等故事,最后才由马洛礼把这些故事贯串起来。在马洛礼笔下,亚瑟王继承了英雄传统,他从小由魔术师梅林抚养,年轻时拔出了石中神剑。他建立王国后,获得湖中女神赐予神剑。他的骑士都要受过考验,最后更以寻访圣杯显示其英雄气概。

甘美乐就是亚瑟王建立的王国的首都。德特洛伊斯笔下的甘美乐象征着安宁,代表着与野蛮抗衡的文明、纷乱中的秩序。它位于一个永恒的地方,那里有迷人的森林和城堡,骑士从这里出发探险,拯救遭难的少女,最后又回到美丽的家园。

中世纪时,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人人渴望能有一个像甘美乐那样安乐祥和的地方。后来,相信确有此地的人,便到处访寻这个世外桃源。

历史上确有些证据,证明亚瑟王这位传奇国王是以5世纪时不列颠的一位将领为原型塑造的,在罗马人撤退后,他曾率众抵抗日耳曼族入侵。撒克逊人侵占不列颠后,他的事迹便成为凯尔特人的民间传说,在未受撒克逊人控制的地方,如英格兰西部、威尔士和法国布列塔尼等地代代相传。因此,人们就从凯尔特人的故乡开始寻访甘美乐之旅。

英国亨利八世时的古物收藏家利兰,曾写道:“甘美乐就在卡德伯里教堂的最南端,原有名城或名堡……”他认为卡德伯里是甘美乐的所在地,因为在亚瑟王的时代,萨默塞特郡南卡德伯里的卡德伯里堡是不列颠最大的要塞,以这里作大本营的国王所拥有的资源是无人能比的。

一些考古的发现证实了利兰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阿尔科克发现南卡德伯里铁器时代的城堡,在5世纪末曾加固再用,这正是传说中亚瑟王活跃的时期。卡德伯里堡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公元83年被罗马人摧毁,其后废弃了400年,城堡只剩下一些木建筑物。

另一处可能的地方是康沃尔北岸的廷特杰尔堡,传说亚瑟王在那里出生。发掘出的文物显示那里曾是一座凯尔特古厅的旧址,出土的陶器碎片证明5世纪时这里有人居住,但这里自1145年起才有一座城堡,年代较近,又不大可能是甘美乐。

有关甘美乐的地点的说法众说纷纭,原因在于这个地方跟亚瑟王一样,只存在于故事中。看样子目前我们也只能在故事中去寻找这个世外桃源。

《天方夜谭》故事的背景是巴格达城吗

世界上最著名的阿拉伯文学作品是《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至今仍对世界各国人民影响深远。那么其中的故事都是以巴格达为背景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其实,《天方夜谭》中的故事并不是纯属虚构,或者说完全出于丰富的想象力。这些故事都有一个真实的地方作为依据,而且在那个地方又确实曾经出现过故事中那些人物。事实往往要比故事更出人意料:《天方夜谭》的故事背景,其实是中古时代的巴格达社会。

公元762年,伊斯兰教阿拔斯王朝建立了巴格达,它成为一个从埃及延伸至印度的伊斯兰教王国首都。当时最有权势的人是阿拔斯王朝第五任君主哈伦·阿拉悉。

哈伦统治下的巴格达城成为《天方夜谭》中许多故事的背景。巴格达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城市,积聚了与东方贸易赚来的大量财富。据传说巴格达太富有了,以致于在城中不大能找到穷人,就好像在无神论者的家里找不到《古兰经》一样。

当然,哈伦统治下的巴格达人并不是整天享乐,哈伦也并不是为娱乐和享受而挥金如土。哈伦虽然颇有才能,受人爱戴,但他的性格反复无常,甚至有时暴戾恣睢,气量非常小,睚眦必报。从他亲手倾覆著名的巴玛基家族一事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巴玛基家族虽信奉伊斯兰教,却是波斯人的后裔。巴玛基家族三代以来一直都是阿拔斯王朝的忠臣和谏官,并协助国王管理朝政,他们整个家族的财富也毫不吝啬地供哈伦的宫廷挥霍。

可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始终水火不相容。公元803年,哈伦突然废掉了他一向极为信任的臣仆,并且命人杀害了长久于私人宴会和宫廷庆典中随侍的查法·巴玛基。

在巴玛基族失宠之后,哈伦很快就遇上了麻烦。他开始面临各族冲突和内乱的威胁,于是哈伦企图将王国一分为二,分给两个儿子管治,借此来平息纠纷。因为哈伦的一个儿子是纯阿拉伯血统,另一个儿子却是波斯女奴所生,所以这种分而治之的方法只能是将分裂加剧。而哈伦虽具有一些才能,却不是一位能干的治国人才,再加上没有巴玛基家族协助处理国事,哈伦的王国不久便分崩离析了。

不过,人们从现代伊斯兰教世界保存下来的古代艺术建筑中,仍能看到哈伦统治时期的光辉。所以难怪那些受过他礼遇的人,借《天方夜谭》的故事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使哈伦和巴格达城的名字永垂不朽。

达·芬奇神奇的创造力来源于他人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先驱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举世瞩目的旷世奇才。达·芬奇才华横溢,知识广博,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不仅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而且在物理、数学、解剖、地质学、天文和建筑、托斯卡纳地区的小城芬奇工程制造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些学科领域中他无愧于“杰出创造者”的称号。就是现代科学家也十分惊讶于达·芬奇精深的知识结构以及惊人的天赋。因为人们几乎不能相信上天会慷慨地把盖世奇才和美德完全地赋予一个凡人,而天才达·芬奇却能集这两者于一身。他为何如此幸运地得到上苍的青睐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欧洲一些专家学者近年来广泛而认真地研究了达·芬奇的生平,企图从中找到一些奥秘。有人用计算机分析了他一生的成果。结果令人们大吃一惊,若要完成他全部的绘画、雕塑、研究和各种发明等工作,就算一刻不停地做,需要的时间至少也是74年。这对他来说,简直不可能,因为他只活了67年。

人们从达·芬奇的生平中,还能隐约感觉到某种神秘之处。他一无家庭,二无亲友,终其一生都在躲避着那些被他称为“多嘴的动物”的女人,他隐秘的生活使他从事的事业非常机密。这更使专家们怀疑,达·芬奇可能是得到了神秘人物的帮助。否则,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达·芬奇的社交圈很狭小,这就使人们很容易对达·芬奇唯一的仆人托马兹·玛奇尼产生兴趣。托马兹·玛奇尼是一个时刻跟随在达·芬奇左右的人,他是一位面目慈祥、体格强壮并有一双智慧之目的中年术士,阅历十分丰富,曾到过东方,受到过东方圣人和统治者的接见,还带回了大量的古阿拉伯和古埃及的书籍。据记载,他是一位出色的水力专家、雕刻家、机械师,同时对炼丹术和妖法极为热衷,只是因为他身份低微,故不为人们所知。有些学者从这些史料中得出结论:托马兹·玛奇尼是达·芬奇的有力合作者。

但大多数历史学家对上述的观点颇有微词。他们认为,托马兹·玛奇尼这个人物是人为臆造的,并不是历史人物。

有些专家认为,达·芬奇可能是立足于古人的创造发明并对它们进行了再创造和改良而得到如此丰硕的成果的。他们指出,类似直升机的画,早在达·芬奇之前的佛来米派艺术家手稿中就已出现过,与达·芬奇后来的设计很相像。另外,有记载表明,达·芬奇与东方祭司相交甚密,长期往来。他可能从这些古代文明的传继者那儿,得到许多人类知识的精华。

对达·芬奇一生的创造也有人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他们指出,达·芬奇的科学创造,都只是停留在构想阶段,与真正的科学发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专家不得不承认,达·芬奇是一个集崇高美德和天才智慧于一身的奇才。

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何神秘莫测

无论什么人,只要置身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前,必定会被画中女子的微笑深深吸引。蒙娜丽莎嘴角微皱,眉宇舒展,脸部的微笑似乎一掠而过,却又能恰好被人捕捉。她的笑,视你的心情而变化,在你沉静时,你看她的笑,真是清水芙蓉,翠山之黛,不由你不沉醉;若你欢欣时去看,此时倘或带些轻浮的意念,那么画中的笑,又是冰清玉洁,如断臂的女神,教你油然生出庄重之心;或者你是在心情悲寂的时候去看,那么这笑容里又有一丝哀绪与你共鸣,又有一份关心抚慰你正在抽搐的心……总之,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莫测,令人神往,引人遐想。

为什么这幅画会有这样的艺术魅力呢?是因为出于大画家达·芬奇之故,还是跟这幅画的模特有关?自从这幅画问世以来,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争论不休,可惜仍然不能拨开乌云,让科学之光照彻这个谜团。

有人用审美心理学的原理解答这个问题,说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来观赏,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观赏,其感受和效果自然是不同的。人们欣赏一件艺术品,往往是以自己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说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实在没有什么好研究的,争论这个问题,就好比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争论一枚针尖上可以站立几个天使一样无聊。人们无意否认这种从西方传进的接受美学,但是一件艺术品一旦生成,就有它的独立意义,这种独立意义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说马致远的一首曲词《天净沙·秋思》,无论何人,只要读到“断肠人在天涯”,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哈哈大笑的;又比如有人吟诵李白的《将进酒》或者苏轼的《大江东去》,即便是他当时再不开心,也断然不会让另一个人感受到他所吟诗歌的悲凉气氛。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知道了,并不是任何一件文艺作品都会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因此争论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绝非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