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经教人:“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可以肯定地说,人人都想幸福地度日。但要想度日幸福,就离不开做人的合理。这句话也点明了一个道理:人生是否幸福,根本原因不在社会,不在他人,而在自己,在自己是否能够“合理地做人”。
所谓做人合理,具体说来,主要包括生理、心理、伦理三个方面: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身康体健,就会符合生理之理;加强个人的修养,保持心理平衡,就会符合心理之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协调好社会交往,就会符合伦理之理。只有“三理”合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做人才有幸福可言。
在人生的发展阶段上,做人合理则表现在科学地安排自己的一生,把握好人生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的重点是自己。要把握好自己,不迷失人生的方向,不朝三暮四、飘忽不定,才能随心所欲。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建立起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阶段的重点是如何对人。要懂得人情世故,明白什么是人之所好,什么是人之所恶;什么是善意,什么是恶意。只有通晓了人情世故,才能适应人情的需要,拥有好人缘,获得好口碑。
第三阶段的重点是如何超越别人。要学会做领袖人物,不随波逐流。领袖有大有小,但无论是大是小,你都得知道部属的人情,具备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本领,使情感交流畅通无阻,情感运用周转如意,才能够真正扮好领袖的角色。
协调好生理、心理、伦理,处理好对己、对人、超人,做人才能谈得上合理。具备了这一基础后,人才会在社会上通行无阻,获得生活的幸福。
没有绝对的弱者
世上没有绝对的弱者。在夹缝中生存,逃避自然,是弱者天生的本领。弱肉未必强食,相反强肉可能被蚕食。无论强者弱者都要适应环境,遇强则弱,遇弱则强。
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一只美丽的羚羊出来在河边吃着细嫩的青草,正当她得意忘形的时候,厄运却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降临于她的头上了。一个彪悍的狮子正从她的背后向她走来。说时迟,那时快,狮子一扑一跳,向这只可怜的羚羊扑过来。惊慌之下,这只羚羊侧身一躲,躲过了狮子的一扑。她拼命地撒腿便跑。于是,狮子拼命地追逐,眼看狮子要追上了,这时前面出现了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灌木丛,羚羊迅速跳进了灌木丛,与狮子开始周旋起来。结果,在灌木丛里,狮子哪里是羚羊的对手。几个回合,狮子只好望肉叹息了,气得它连头也不回就走了。羚羊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得意地呼朋引伴叫了几声。
的确,无论强者、弱者他们都有一套适应自然法则的本领。只要你认真地生活着,并不十分在意自己的强大与弱小,只要你找到了自己能游刃有余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到那时,你的优势会弥补你的不足,你定能获得别人苦苦求索也无法得到的东西。弱常常与小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小,使弱者本身也具备了很大一部分优势,比如小而灵活、小而精、小而全等。小的事物常常是容易被忽视的,那么你何不利用这种有利的时机,暗地里逐步发展壮大。
另外,在强大的竞争丛林中,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也是弱者的一种本领。在自然界中也许你会注意到有一类攀援的植物,它们最善于在高大的树林中的夹缝里生存,从而给自己找到了一份安全的空间,菟丝子即是如此。在人类社会中呢?弱者照样可以生存于夹缝之中。为什么呢?强者往往并非一人,众多的高手间的竞争,其残酷程度不亚于强者对弱者的竞争。大鱼互相残杀的现象是普遍的。而在几个强者的激烈竞争中,往往便会产生一个真空地带,即没有一个强者敢于涉入的地区。但是正是这个无人敢涉入的雷池,有时却是弱者的又一片天空。勇敢的弱者会选择这一个雷区,因为他明白,这个地区强者是不愿插手的,也是不敢插手的。更多的倒是强者都会白送给弱者这一大好的机会。
总之,自然界中,并没有绝对的强弱,弱者是因为遇到了比他强的人,如果他找到了比他还弱的人,他就成了强者。在某种环境下是弱者,在另一种环境下他就成了强者;现在是弱者,将来有可能是强者。强弱只是相对的,要看你选择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谁作参照物。如果你是强者,不要骄傲,因为你身边的人都是弱者;如果你是弱者也不要灰心,要选择勇敢面对,只要你有信心,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强者的。
过则勿惮改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每日每时都要处理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要么由于经验不足、情势不明,要么有意无意地把事情弄成僵局,甚至招致失败,犯下这样或那样程度不同的过失和错误,害己殃人。错误和过失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
对待过失和错误,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像孔子所言,“过则勿惮改”,就是说要勇于改过。因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可见,孔子非常重视“改过”的行为。《史记·孔子世家》说:“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意思是说,君子能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态度诚恳;小人对自己的错误,则往往虚伪地掩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过饰非”。这种掩饰过失和错误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负荆请罪”这一成语也家喻户晓。廉颇处世,起初缺乏全局观念,计较个人名利,意气用事,与蔺相如比职位高低,并散布闲言中伤他,这是廉颇的过失。而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不计个人恩怨得失,甘愿忍受屈辱,不与廉颇争锋,表现了他的宽宏大量和高尚品格,深受人们的赞扬。然而,廉颇负荆请罪也同样被传为佳话。他虽有过失,但当他认识了错误之后,能坚决改正,这就说明他不仅是战场上的猛将,而且是生活中的勇士。要知道,改过是需要勇气的,更何况他是一位名将。毫无疑问,廉颇的精神,同样值得颂扬。
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知过能改需要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要“自知”,自己的所作所为经过反省之后,感到自己真是错了,而不仅仅是别人的指责。知错是一种自觉的行动,严刑之下只有屈服,却谈不上信服。二是要“虚心”,世界上许多事情,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经过他人指出错误,反省领悟,进而改正。这多表现在古代帝王身上,他们有过失时,一些正直的大臣们敢于冒险进谏,直言不讳、阐明利害,使他们从迷惘中觉悟过来。
我们需要树立“过则勿惮改”的人生态度。可以这样说,“闻过则喜,闻过则改”是一种有益于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有益于改正过失,避免今后再犯的美德,它体现了人的理智和胸怀,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激励上进的处世之道。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大刘因为工作的变动,到了一个全新的部门,这个部门似乎没有以前的职位风光,没有以前的地位显赫,于是他总是担心别人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怎么回事,是不是犯了错误、腐败了而下来了。”虽然是正常的工作调动,而且也是自己一直希望的,但还是担心别人会说些什么,于是待在家中好久也没有露面。
有一天到大街上,遇到一个熟人,他说:“你不做老总啦?调到哪儿去了?”大刘说:“不做了,调北京办事处去了。”他说:“好呀,祝贺你呢!”大刘笑笑:“有时间去玩呀。”然后作别。但是心里总有一种淡淡的感觉,害怕熟人是在笑话他。
过了不久,恰巧在某处又碰到了那位熟人,他说:“听说你不做老总了,调哪儿去了呢?”大刘觉得你这人怎么这样,这么不在意人,不是同你说过了吗?但最后还是淡淡地说:“我调北京办事处去了,有时间去玩。”他好像一下恍然大悟:“对了对了,你说过的,对不起呀对不起呀,我忘了。”听了他这话,大刘心里突然清朗起来,好像一下子悟出什么来。是呀,自己整天担心别人说什么,整天把自己当回事,而别人早把自己忘了。于是,照旧同原来一样,同朋友们一起喝酒聊天,大家依然是那样的热情,依然是那样的真诚和开心。
其实,所有的不堪和烦恼,只是自己杯弓蛇影的自恋和自虐而已,所有的担心和疑惑,全是自己的原因。在别人的心中,自己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呀!
生活中常常碰到的许多事,比如:说了什么不得体的话,被他人误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尴尬的事,等等,大可不必耿耿于怀,更不必揪住所有人做解释,因为事情一旦过去,没有人还有耐心去理会曾经的一句闲话,一个小的过失和疏忽。你念念不忘,说不定别人早已忘记了,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别人的一次失误或尴尬,真的会总在你的心头挥之不去,让你时时惦念吗?你对别人的衣食住行真的就是那么关心,甚或超过关心自己吗?人生中有那么多事,每个人自己的事都处理不完,没有多少人还会去关心与自己不太相关的事情,只要你不对别人造成什么伤害,只要不是损害了别人的什么利益,没有什么人会对你的失误或尴尬太在意的。也许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别人什么事都没有了,只有自己还在耿耿于怀。记得某个文学大家写过这样的话:“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想想也是,在你还沉浸在悲伤之中时,别人早已踏歌而去了。所以你要明白,在别人的心中,你没有那么重要。
千万不要做一个自己没有实力却怪别人没眼光的人。如果你现在正在什么地方受了冷落,不要怨气冲冲,你应该记住,你是个普通人,没有人会太在意你。
保持自己的特质
有些人,在智商方面可能并没有什么超常的地方,但借助上帝之手,他们总有某个特质是超出常人的。这种时候,只有使这些能让自己成就大事的特质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才有可能成长并且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每个人在给自己定位或者确定方向的时候,总会受到外界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其中包括父母长辈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人就容易受外在事物的影响,不遵从自身特质的指引,走上一条受他人影响、甚至由别人指定的道路。对于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种悲哀。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应该坚持,坚持自己的特质。
这里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杰拉德斯·图夫特的一段话,他的成长经历在杰出人士这一群体中就很具有代表性。
当杰拉德斯·图夫特还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时,一位老师问他:“你长大之后想成为怎样的人?”他回答:“我想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人,想探索自然界所有的奥秘。”图夫特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因此想让他也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他没有听从。“因为我的父亲关注的事情是别人已经发明的东西,我很想有自己的发现,做出自己的发明。我想了解这个世界运作的道理。”正是有着这样的渴求,当其他孩子正在玩耍或者在电视机前荒废时光的时候,小小的图夫特就在灯前彻夜读书了。“我对于一知半解从来不满足,我想知道事物的所有真相。”他很认真地说。图夫特告诫我们要保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