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享受快乐
1087800000020

第20章 内心和谐,完全的快乐

心灵,是它自己的殿堂,它可以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成为天堂中的地狱。

——弥尔顿

人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心灵的灾难就是社会秩序的灾难,人们的精神一旦枯萎,那么人类所造的一切也将随之枯萎。

——希奥多·罗萨克

你的内心是和谐的吗

很少有人内心是完全和谐的。人们的心往往被各种各样变化不定的情绪控制。对照下面的情绪指数,看看你的内心是否和谐。

1总有挥之不去的自卑感,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社会交往中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主见。

2生性怯懦,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从而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

3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有时甚至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4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常使人产生反感。

5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他们忽视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

6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7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如此看来,很多情绪其实是一种羁绊。但情绪也有它的意义,就像警灯一样,提示着内心状况。忧愁、气愤、恐惧表示内心存在着冲突、矛盾;愉快、兴奋表示内心和谐,充满活力。我们应当实际地面对、处理,让自己的心时时回到宁静与和谐。

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满足

很多人的追求永远没有尽头,永远想要更好的,这样活着会很辛苦。其实太执著也是一种负担,心灵的满足是最重要的。心灵的满足可以满足你一生的快乐。

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不满足,我们的心一直都在流浪旅行,我们从来没有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永远不满足。

当还是个小小孩童时,我们就满怀羡慕憧憬地说:“如果我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该多好!我就可以……”到了青春期,我们又说:“如果我是大人该多好……”长大之后,我们又说:“如果我能结婚该多好……”结了婚后,我们又说:“如果我有孩子该多好……”知足常乐是一项几乎不可能的美德。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满足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求。

加拿大报载,其国内大部分人现在有了外在的富足。这并非说每一个人都是百万富翁,但大家都有了他们所需要的。但全国有三百万的人陷在情绪沮丧中,而正在接受治疗。

物质的丰盛是不能满足心灵的。有一些人虽然贫穷,但他们却拥有内心的富足,他们是快乐的。他们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是快乐的一群,这显示出快乐和内心的富足与外在的富足并无太大的关系。

而要想活得开心一些,就得学会让心灵知足,而不是无止境地索求。凡事豁达一点,洒脱一点,不必把小惠小利看得过重,而要达到这种超脱境界,关键是寻求心灵的满足。如果一心想着个人享乐,贪恋金钱、权力,便无异于作茧自缚,不仅自己活得精疲力竭,还会危害他人。快乐若来自于物欲的满足,是短暂而不幸的,物欲没有止境,人生就会永无宁日。为了无休止的私欲,注定得与四周环境为敌。而只有来自于心灵的快乐,才是永久而幸福的,才有宁静、恬淡、平和之感,才有欣赏良辰美景的内在之眼。

快乐系于一念之间

“伤害人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他对事件的看法。”而对事件的看法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快乐本来就是紧随生活的脚步,与生活相伴而生的,只不过我们没有仔细去体会罢了。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着那些不好的方面,便会对快乐视而不见。如果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察角度,或许就是另一个样子。

有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小女儿当了染坊的主管。于是老太太整天忧心忡忡。逢上晴天,她怕大女儿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逢上雨天,她又担心小女儿染出的布晾不干。她天天为女儿担忧,日子过得很忧郁,久而久之,愁出了一身的毛病。

后来有个人告诉她:“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气,下雨天,你大女儿的伞店会顾客盈门,而晴天你小女儿的布店又生意兴隆,不论哪一天你都应该高兴才是啊!”老太太一想,果真是这个道理,从此,老太太便整天笑容满面,再也不忧郁了。

同样的天气,心态一转,忧愁就变成了幸福。其实,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感到不幸,是因为心态不正确,是因为我们排斥幸福,而不是事情本身带有不幸。如果抱着抵触情绪,即使幸福悄然降临身边,也会毫无觉察,与其失之交臂。

史考特是第一位抵达南极的英国人,他们回程途中断了粮,也短了燃料。他们寸步难行,因为吹过极地的狂风已肆虐了十一个昼夜——这风的威力强大到可以切断南极冰崖。史考特一队人知道自己活不下去了,他们原先准备了一些鸦片以应付这种情势。因为一剂鸦片可以叫大家躺下,进入梦乡,不再苏醒。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反而是在欢唱中去世的。八个月后,一个搜索队找到了他们的遗体,并从冰冻的遗体上发现了一封告别书,告别书上是这么写的:

如果我们拥有勇气和平静的思想,我们就是坐在自己的棺木上犹能欣赏风景,在饥寒交迫时犹能欢唱。

祛除不当的心思,比割除身上的毒瘤更重要。

你到底在做什么?当你情绪困扰、神经紧绷,你还是会告诉自己,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理态度吗?正应如此!你还可以告诉自己怎么做,也许要费一点事,但没有什么秘诀。

欣赏自己的价值

你需要做的,不是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班、挣钱、付账单和装点表面生活,而是多匀出一点时间,擦亮心灵,看清自己的拥有,看清真正的梦想,在平静而愉悦的心绪中,积聚生命的力量,保持它们,实现它们。

生活中有万千快乐的理由,而我们却习惯于盯住不如意的一面任由自己沮丧地沉沦。

生命有无尽美好欢欣之处,而我们却熟视无睹,羡慕着别人,留意着过去,哀叹着未来,让今日美好的生命兀自流逝。

一位年轻人因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一天,走过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样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 000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一万,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 000万,你干不干?”“不干。”“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1 000万了呀。”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我们内心的不安、沮丧,往往源于这样一个观念,即别人看起来比我们过得好,他们拥有更优质、更幸福的生活。

确实有一批人总是开着新型豪华汽车,持银行金卡,戴名家设计的手表,穿名家设计的皮鞋,住着新式豪华的房子。

大概我们都曾羡慕拥有这一切的人,以为他们的生活肯定比我们好。可你哪里知道,那些拿着外在美好生活装饰物到处炫耀的人,大部分都负债累累,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在租用一种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生活方式。人们常常说起一些高薪职员,他们似乎拥有了一切,可是,一旦他们丢掉了工作,或发生了什么其他意外,就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不仅会失去富足生活的物质招牌,往往也会同时失去自己的身份。

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会继续为“己不如人”而内心紧张不安,不会为了保持给外界一个良好形象整天忙忙碌碌,实际上却毫无快乐感受。

自得其乐是一种智慧

卡耐基说:“使你快乐或不快乐的,不是你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里,或你正在做什么,而是你对它的想法。举例来说,两个人处境相同,做同样的事情;两个人都有着大致相等数量的金钱和声望。然而,其中之一人落落寡合,另外一人则欢欣愉快。什么缘故?心理态度不同的缘故。”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莎士比亚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我们的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不论我们插荨麻,种莴苣,栽下牛膝草,拔起百里香,或者单独培植一种草木,或者把全园种得万卉纷披,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垦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一位北京女记者偶然去了一趟藏北高原,发现那里的藏民拖家带口,靠啃牦牛骨头度日。她大生恻隐之心,深表同情。不料,藏民根本不买账,反而对女记者说:“我看你一年到头离乡背井的,也不知为什么奔波,你才真的惨哩。”

同样一种生活状况,你认为人家过得挺悲惨,但人家自我感觉良好,活得有滋有味,你能说清楚什么是生活得幸福吗?

罗素曾著过《幸福论》一书,自觉对幸福颇有研究。1924年,他抱着“拯救中国人于水火”的宏愿到了四川。但一上了峨眉山,罗素就打消了最初的念头。因为他上山时乘的是竹轿,罗素看到大汗淋漓的轿夫,深感不忍。孰知两个轿夫在歇汗的时候还有说有笑,还给这位大哲学家出了一道智力题:“你能用11画写出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吗?”罗素承认不能。轿夫笑吟吟地说出了四个字的答案“王一,王二”。罗素叹道: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己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己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KG)]

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图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生活在此时此刻

要充分享受你的生活,就一定要学会放慢脚步。当你停止疲于奔命时,你会发现生命中未被发掘出来的美;当生活在欲求永无止境的状态时,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到更高一层的生活。

享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你必须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后放慢脚步。匆忙总是让我们出错。你总是丢掉东西或者弄乱东西,结果不得不花时间整理。这就像你开快车被警察拦住,浪费了本来想节省的时间一样。

放慢脚步对一向急躁惯了的现代人来说是难上加难的事,而且这样的问题在近几年更加严重。我们说话比以前快,走路比以前快,迁移也比以前快。MTV是一个好例子,你刚想专注于一个镜头,画面就移开了。

因为我们总是在赶时间,没时间与朋友谈话,结果我们就变得越来越孤独;因为忙碌,我们没有时间反省,也没时间注意身边的事物。我们忙得没有时间注意所有征兆,连身体有病的早期征兆都觉不出来。当我们急着买东西时,没有时间倾听那个小小的声音:“我们真的需要这个新东西吗?”

“生活在此刻”就是享受你正在做的,而不是即将做的事情,就如梭罗说的“吸尽精髓”。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着要干的工作,或者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在吃东西的时候你最好是专注于所吃的东西,它的色泽、香气、味道和营养。也许你需要一套饮食哲学——你需要知道自己是为欢乐而吃,为健康而吃,还是为欢宴而吃,进而决定是吃肉、吃素或者其他。否则,你就对食物完全没有感觉,更别提获得什么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