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1088400000062

第62章

高雅不是“媚雅”,不喜欢就不是艺术

很长一段时间才艺教育在我国风生水起,让孩子学习一门艺术,对于开发孩子智力、陶冶情操、活跃生活都大有裨益,或许还能造就出一个“小天才”来。但是,当学艺成为孩子不堪承担的重负时,妈妈们就必须重新思量了。

一位妈妈在儿子两岁时,就让儿子学艺,每天都规定儿子必须做什么,不准做什么。如果儿子不听话,就狠狠地揍他。在这种环境里,儿子的确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不到10岁,就弹得一手好琴,擅长书法绘画。

一次,儿子在绘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他非常高兴,得意扬扬地说:“我太幸福了,10年磨一剑,工夫终于没有白费。”但是,当她看到儿子获奖的那一幅画时,惊呆了:在画上,有一只乖巧的小羊正在弹琴,在旁边站着一只龇牙咧嘴的大灰狼,在狼旁边标了这样一行字:“你得一直弹我爱听的曲子!不然,我就吃掉你!”她恍然大悟——乖巧的小羊,还有龇牙咧嘴的大灰狼——这是儿子在控诉我啊!

儿童对于外界的一些事物,尤其是某些艺术类的事物感到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在这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发展为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对的;但若不顾孩子的心理想法,不由分说地强制孩子学艺,剥夺他们爱玩爱自由的天性,往往会导致相反的后果。

教育专家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父母对孩子进行“强迫式”教育的方法十分担忧。专家认为,孩子学才艺如果掺进了家长的功利目的就适得其反了。对于目前涌现的少年学艺大潮,有关专家表示,学才艺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孩子对该门艺术有兴趣、有天赋。

如果家长忽视孩子的兴趣,强加给他们一些学习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有些孩子本来对音乐不感兴趣,被家长“逼迫”每天练琴,结果琴技总是没有提高,于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开始斥责甚至打骂孩子。用“你怎么这么笨”等责骂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则变得自卑并产生自闭倾向。

还有专家指出,并不是每个学艺术的孩子都需要考级,更不能要求每个学艺术的孩子都很专业,这要视个人的天赋和兴趣而定。在国民素质教育中,我们更应当提倡以人文精神为主旨,知识技能为手段,让孩子在渗透着人文关怀的艺术熏陶中,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与此相反的是鲁班小时候的故事。

鲁班小时候天资聪颖,他的父亲十分高兴,想让他好好读书以后成为有用之才,不要像自己一样做个木匠。但是鲁班却对父亲说:“我不喜欢读书,我喜欢做木匠。”这要放到现在,估计家长早就把孩子一顿臭骂了,但是鲁班的父亲没有这么做的。

父亲听到孩子这样说,没有打骂他,而是细心开导并把他送到了学堂。但是鲁班还是不能好好学习,于是父亲只好听从老师的建议让鲁班学习木匠活。若干年后,鲁班果然不负众望,发明了锯子和伞等工具,成为木匠中的重要人物。

其实,你的孩子说不定也可以成为下一个鲁班呢。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就是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要知道艺术的“高雅”不是“媚雅”,对于孩子来说,不喜欢就不是艺术了。孩子的艺术之路只能是自己去走,谁也代替不了,妈妈也不例外。

所以,作为一个好妈妈,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孩子身上。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是什么,他们完全能够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例如,孩子如果对古筝感兴趣,就不要逼迫他学吉他;孩子如果以后想成为舞蹈家,就不要非让他学习绘画,用他来圆你的童年梦。

好妈妈成长课:

如果孩子提出过不喜欢练琴、不想成为艺术家,你认真地考虑过孩子的想法吗?是否认真与孩子就此谈论过?妈妈们一定要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加以引导,不要让“高雅”的艺术变成了“媚雅”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