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1088400000065

第65章

正确的“审美观”,你教给孩子了吗

爱美是孩子的天性,但很多孩子并不能分清真正的美丑,觉得流行、时髦就是美,甚至有的女孩子认为美就是涂口红,喷指甲油,涂香水,上课照镜子,手上、脚上常更换手链、脚链;男孩子则认为美就是酷、非主流。孩子们对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这就需要妈妈们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让他们拥有正确的“美丽标准”。

所谓的审美就是在远离功利的基础上,追求的一种愉悦心态。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明确:“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

由此可见,在培养审美观的过程中,孩子最大的收获不是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何为美,而是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性情,培养了情操,学会了以开阔的胸襟、从容的姿态面对人生。

当你和孩子同时看一个影视剧的时候,你们可以交流一下最喜欢哪一个角色,因为这时候正是表达妈妈的审美标准的时候。

就像曾经很火的电视剧《潜伏》,很多人对这个电视剧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很多人说,他们最喜欢的就是余则成,因为他的信仰很坚定,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危急关头他总是头脑冷静,把自己的责任放在第一位。这其实就是在宣传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知道,这样的人才能受人尊敬。

有趣的是,也有很多人喜欢“反派”的李涯,因为他对工作同样勤勤恳恳,面对别人的质疑,他总是努力做到最好。做事情也肯脑筋,不盲目、不背叛。当妈妈和孩子交流这些看法的时候,孩子就会知道,原来妈妈是这样想的。妈妈也可以让孩子说一说他的看法,从中知道孩子是怎么看待这个社会的。

美,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和谐,还是一种精神上的高贵和正义。妈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认为怎样的美,怎样的不美,孩子才不会在无知中追求错误的东西。现在的孩子爱打扮,妈妈也可以告诉孩子,整洁、大方得体就是一种美;和自己的身份不符合,和自己所处的场合不相应,本来美的东西就可能不美了。

孩子对美的认识,有一个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0~6岁的孩子处于感官敏感期。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如果孩子房间的色彩很单调,就很难满足他对感觉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注意房间雕刻品和装饰画的布置,并给女儿添置颜色鲜艳的玩具,发展孩子的色彩感觉,也可以在家里经常放一些世界知名的音乐曲目等。

而6岁以后的孩子,就开始有一些想法,形成自己的办事原则,这时候对他们进行道德上的美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6岁以前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自私,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自己,但是到6岁以后,他们就会知道还有别人存在,需要关照他们,顾虑别人的感受。

当孩子开始自己动手动嘴的时候,妈妈可以选择绘画、音乐等方面优秀的作品给孩子欣赏。这个时期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美丽的标准”,但她们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好奇,如果我们再把作品和故事结合起来,作如,可以讲一些作者的经历和故事,这样孩子就会对作品以及作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的美育也就慢慢开始了。

想象力也是美育培养的一个目标。一个缺乏丰富想象力的人,他的思想内容是贫乏、平淡无奇的,往往只能从单一的方面去展开想象,也只能唤起极少的表象。由此可见,没有想象力的人,他的审美能力又能强到哪里去呢?

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天花板的污渍或云朵的形状,在各自脑海中描绘出它的形象,然后彼此交换。做过几次后,就会出现效果。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公共汽车车厢看见某杂志周刊的广告,或是看了某本书的题目,便想象其中的内容,然后与实际的内容作比较。还可以以琐碎的小事和资料为基础,要求孩子创造出一个故事,等等。

这样,经过生活中有意无意的训练,自然能够培养出孩子正确的审美观。

好妈妈成长课:

如果孩子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就会对“美”产生误差。所以,教给孩子如何欣赏“美”,培养他们对“美”的认识,也是母亲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这样,孩子的生命才会变得真正美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