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5节重成本不重创新,难以持续发展
创业硬伤:
有人说,做企业其实挺为难的。没有高价值,客户不会理睬你;没有低成本,企业很可能会死掉。因此,不少创业者将成本视为成了关乎企业存亡的生命线。成本确实不如小视,压缩成本也的确曾为中国不少的企业提高了竞争力然而,企业不得不深思的是,在劳动力低廉的中国,靠低成本、低价格建立的门槛,很难阻挡新来者的加入,所以单靠低成本是来赢得竞争绝非长远之策。
格兰仕微波炉、长虹彩电、吉利汽车等国内知名企业都曾靠成本优势叱咤风云。但是,虽然有这些靠低成本成功打入市场的例子,但我们却很难找到依靠这一单一优势获得持久成功、长期成为霸主的中国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情况不会改变,这也就注定了低成本无法成为持久竞争力,单靠这一因素想要长期称霸的企业,也必然会落得个“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结局。
在这方面日本公司是最好的例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产品利用低成本行销到全球,高品质低价格的日本产品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惶恐。但为什么十多年后大部分日本公司又落后了呢?因为消费者对产品付费的规律是:对创新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愿意付高价,但是对优质但大同小异的产品付低价,所以低成本并非长久之计。假如一个产业中企业的竞争没有太多的差异,消费者必须从价格上做选择,那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满盘皆输。
打通这一困局的唯一方式就是产品的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一条永远不变的市场竞争法则和永恒命题。
或许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创新是低成本战略的最大威胁,殊不知,降低成本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断创新。一场技术革新会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生产组织效率的变化也会带来成本的变化。当年福特汽车公司通过传送带实现了汽车的流水生产方式,大幅度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了让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梦想。而我国不少制造业靠的是对内剥削——雇用廉价劳动力加班加点生产,对外压榨原材料价格来维持企业的低成本战略。
我们以海尔集团为例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用户可能需要一款独特的洗衣机,洗完的衣服马上就能穿。针对这样的需求,海尔集团就有了“衣干即停”洗衣机的研发计划。这样一款洗衣机,实际上是将烘干机和洗衣机的功能整合起来。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湿度不同,所以洗衣机在烘干到什么程度时停下来又是个问题。假如把所有洗衣机的烘干程度都设为是相同的,肯定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人们的需求。
于是,海尔工程师就在机器桶内加入了一个湿度感应器。当感应器达到一定的刻度时,洗衣机就会自动停止运转。这样既保护了衣物不会被过度地磨损,又节约了电能。这种感应器已经在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并非是海尔自己研发出来的。所以利用起来成本较为低廉。海尔只不过是将市面上固有的技术整合到自己的产品中来,从而创新出一种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创新并没有大幅度地提升海尔产品的成本,但是,正是这种创新保证了海尔“衣干即停”洗衣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使得顾客购买后感觉“物超所值”。自然,海尔的销量和利润也随之一路飙升。
创业一点通:
今天我国制造业面临着重重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上涨、生产率低下等,这些都必然导致成本的迅速上升,市场已经没有太多空间留给我国制造企业继续低价竞争的游戏。如果不走出这个对成本无极限压缩的困局,继续依靠低价竞争,只会失去提升产品质量的空间,最终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迫使企业在死亡线上徘徊。所以在这个时候,韩国企业曾提出的“不创新,就死亡”这句话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绝对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