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肝胆病调养食方
11010600000022

第22章 附录:肝功能指标解析(2)

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的病人,在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前,尿中即可查到胆红素,故可用于早期诊断。在肝炎恢复期病人,尿胆红素可在黄疸完全消退前即消失,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如果血清胆红素增高,但是尿中胆红素阴性,提示为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临床多见于溶血性疾病及一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溶血性黄疸病人尿胆红素呈阴性反应;阻塞性黄疸病人尿胆红素阳性;肝细胞性黄疸病人亦呈阳性反应。

(五)尿液尿胆原测定

正常值

正常人尿中仅含有少量尿胆原,定量测定约1-4毫克/24小时。

临床意义

尿胆原含量超过正常水平,见于肝实质性损害。如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肝脏不能及时利用尿胆原,尿内尿胆原明显增加。完全梗阻性黄疸病人,由于胆汁向肠道排出减少,尿胆原合成减少,尿中尿胆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在黄疸消退以后,肝功能仍有障碍者尿内尿胆原又增加,并随肝功能好转而起伏。无黄疸型肝炎、肝硬化和溶血性黄疸者,尿胆原亦常增加。梗阻性黄疸者尿内尿胆原持续阴性,提示为恶性胆道梗阻。一般认为,尿内尿胆原测定反映肝实质损害,而胆道梗阻病人尿胆减或消。

三、蛋白质代谢检测指标

(一)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

1.常TP60-80g/L、A35-50g/L、G20-30g/L

2.临床意义

急性肝炎、轻型慢性肝炎病人的血清总蛋白量一般无显著变化。合并有营养不良时,白蛋白与球蛋白发生相反的变化。总蛋白浓度视二者比例不同,可升高或降低。肝硬化病人球蛋白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总蛋白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白蛋白多为正常,其白蛋白降低的程度与肝炎病情程度相平行。肝硬变、慢性肝炎、长期阻塞性黄疸病人白蛋白均可降低。监测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变化,是估计预后的良好指标。

慢性肝炎病人的球蛋白增加,主要是Y球蛋白增高,a球蛋白稍降低,p球蛋白则高低不定。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正常人A/G为1.5-2.5。肝硬化病人的A/G比值几乎均降低,尤以有黄疸的肝硬化者更明显。肝外胆道阻塞者,A/G比值降低与急性肝炎者大致相似。重症肝硬化者,尤其是有腹水者,白蛋白显著降低而7球蛋白显著增高者,A/G比值甚至倒置,是判断预后的有价值的指标。

(二)血清蛋白电泳

正常值

白蛋白0.54-0.73,球蛋白0.03-0.05,球蛋白0.06-10,球蛋白0.05-0.11,球蛋白0.12-0.20

临床意义

(1)白蛋白。由肝脏合成,每日约合成11-14.7克。肝细胞受损害时,白蛋白合成及其在细胞内的运输和释放均可发生障碍,而分解代谢受影响较少,故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减少。急性肝炎病人白蛋白轻度或中度减少。但在亚急性肝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白蛋白可明显降低,其减少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常呈正相关。白蛋白可作为判断肝炎严重程度的依据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球蛋白。肝细胞严重坏死和肝硬化病人球蛋白减少,故测定a球蛋白对于判断肝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a:球蛋白。病毒性肝炎病人初期,(球蛋白多为正常,以后可逐渐增加;但肝细胞严重受损害时常减少。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球蛋白多数降低。

p球蛋白。肝细胞严重受损害者,p球蛋白明显降低。如进行性降低,提示预后不良。p球蛋白升高常提示有胆汁淤积。

7球蛋白。急性病毒性肝炎及轻型慢性肝炎病人多数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者明显升高。血清7球蛋白对判断病人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三)其他一些血清蛋白质检测

为了判断肝实质损害程度,可选用前白蛋白、运铁蛋白、结合球蛋白、运血红素蛋白等作为指标。血清蛋白质降低越明显,说明肝脏损害越重。对急性肝损害病人,可选用白蛋白、前白蛋白、运血红素蛋白、结合珠蛋白、运铁蛋白等作为指标,如恢复正常,为预后良好的标志。对慢性肝炎病人,可判断是否为活动期,若结合珠蛋白、运血红素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降低,提示有活动性病变存在。

(四)血氨的测定

正常值

纳氏试剂法5.9-35.2umol/L

酚-次氯酸盐法2.7-81.6umol/L

临床意义

氨主要来自肠道的尿素氮及分解的食物蛋白质,肾脏中的谷氨酰胺和骨骼肌中的腺甘酸亦可分解产生。氨的主要清除途径是&过肝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测定血氨的浓度,可用于估计病人肝脏损害程度及其预后。肝脏受损越重,代谢氨的能力越差,血氨浓度越高。急性肝炎病人血氨正常或仅轻度增高。重型肝炎病人以及肝硬化病人,血氨可明显增高,是肝昏迷的原因之一。

(五)血粟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正常值

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3-3.5/1

临床意义

肝脏是体内氨基酸代谢的重要场所,门静脉内的氨基酸在肝内主要经脱氨基和转氨基的作用,使游离氨进一步合成为尿素。其他大部分进入体循环,即成为血浆氨基酸。肝炎病人常有血浆氨基酸代谢紊乱,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下降。故测定肝病病人血浆氨基酸及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有助于了解肝细胞的功能和(或)肝细胞的坏死程度,并可借以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四、肝脏脂肪代谢检测指标

(一)血清胆固醇(Cho)

正常值

血清胆固醇3.38-5.72mmoL/L胆固醇酯2.34-3.38mmoL/L

临床意义

阻塞性黄疸病人的血清胆固醇量升高,主要是游离胆固醇升高而胆固醇酯常正常。如并发肝细胞损害,则胆固醇酯绝对量也降低。慢性胆道阻塞者胆固醇升高较急性胆道阻塞者更为明显。

急性肝炎及轻型慢性肝炎病人血清胆固醇多数正常,严重肝细胞坏死及肝硬化病人的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伴有胆汁淤积的病人也可升高。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血清胆固醇可明显升高;胆固醇/胆固醇酯比值的降低,提示肝细胞退行性受。

(3)胆固醇增高还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情况。胆固醇降低还见于甲状腺机能尤进、营养不良等情况。

(二)脂蛋白X(LP-X)测定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人的血清中不出现LP-X,它是一种异常的低密度脂蛋白。目前认为LP-X是脂蛋白中惟一具有临床意义的鉴别胆汁游积的标志物,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肝外胆汁淤积病人对其敏感性为100%,肝内胆汁淤积病人对其敏感性为97.7%,而无胆汁淤积的各种肝病病人LP-X阳性者仅有2.3%。LP-X可分为三种亚型:LP-X1、LP-X2、LP-X3,各亚型含量不同。LP-X测定对确定各种肝胆疾病引起的胆汁淤积有意义。

五、肝脏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PT)

常奎氏法11-15秒

临床意义

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意义。急性肝炎及轻型慢性肝炎PT正常,严重肝细胞坏死及肝硬化病人PT明显延长。P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较敏感的指标。

六、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一)m型前胶原测定

常放免法<120ug/L

临床意义

m型前肢原是肝脏中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占肝内肢原的40%-50%,主要分布在门静脉区及肝窦,在肝纤维化早期增加明:r显。乙型肝炎轻度病变时,m型肢原增加不明显。随着慢性肝炎活动性病变加重及肝硬化形成而显著增加,在肝硬化时增加最显著。近期研究发现,凡有器官纤维化趋势或纤维化形成时,血清m型前肢原均可升高。至今m型前肢原测定仍不失为判断肝纤维化活动性的良好指标,可用于判断抗纤维化药物疗效及慢性肝病的预后。

(二)W型胶原肽测定

正常值49.77土15ug/L

临床意义

W型肢原是肝脏间质基底膜成分,即肝脏所含肢原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基底膜形成和破坏时出现。正常肝窦周围缺乏基底膜构造,从肝炎到肝硬化,Disse腔逐渐形成基底膜。W型肢原肽是在基底膜形成早期产生的,其在肝纤维化血清中的含量增加,表示肝纤维化处于活动状态,还可提示肝纤维化有进行性发展和加重。

(三)血清透明质酸

正常值57±27ug/L

临床意义

透明质酸是由间质细胞合成的一种大分子葡萄胺多糖,分布在各种结缔组织中。肝脏内皮细胞是清除血液中的主要场所。当肝硬化和肝纤维化时,血清中透明质酸指标明显升高。此项目是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四)层黏连蛋白

正常值

115.7-7.3ug/L

临床意义

层黏连蛋白是细胞外间质中的一种非肢原性结构糖蛋白,在肝内主要由内皮细胞及贮脂细胞合成。它是基底膜的一种主要成分,通常它以共价键与基底膜中其他基质成分相结合。正常人血清层黏连蛋白的浓度较低,肝纤维化时血清中层黏连蛋白浓度明显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和炎症程度呈正相关。

七、肝癌指标检测

(一)甲胎蛋白

常ELISA法<20ng/ml

临床意义

甲胎蛋白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它在肝癌患者出现症状之前8个月就已经升高。甲胎蛋白用于肝癌手术疗效的监测、术后的随访以及高危人群的随访。

另外,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痛患者,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原发性肝癌那样高。有些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值可以正常,故应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二)a-L-岩藻糖苷酶(AFU)

常3.44-8.68U/L

临床意义

a-L-岩藻糖苷酶(AFU)测定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阳性率在64%-84%之间。AFU以其对小肝癌的高敏感性,对预报肝硬变并发肝癌的高特异性,和与AFP测定的良好互补性,而越来越被公认为是肝癌诊断、随访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另外,血清AFU活性测定在某些转移性肝癌、肺癌、乳腺癌、卯巢或子宫癌之间有一些重叠,甚至患某些非肿瘤性疾患如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消化道出血时也有轻度升高,因此要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