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滴鼻法用于因鼻甲肿大所致的嗅觉障碍,头昏头痛,或鼻塞,鼻涕增多,鼻粘膜红肿,或鼻涕脓稠成痂,鼻内附有脓痂等鼻病。
本治法是用:具有疏风宜肺,芳香通窍作用的药,如辛夷、薄荷、荆芥、苍耳等,制成适当浓度的药液(水液、乳剂、油剂)滴鼻,每日3—5次。若鼻涕较多,宜先擤尽鼻涕再滴药,或滴药后头偏向患侧,几分钟后擤尽鼻涕再滴药,如此可反复几次。若鼻腔干燥,脓浊粘稠鼻涕干结成痂,鼻粘膜萎缩者,可用油剂如芝麻油滴鼻,或可用蜂蜜滴鼻。
2.蒸气吸入法用于鼻窍窒塞,嗅觉减退,头晕头痛,或鼻气臭秽难闻,鼻涕脓稠等鼻病。
本治法是用具有芳香避秽,宣肺利窍作用的药,如薄荷、藿香、白芷、佩兰等,煎水趁热用鼻吸入药物蒸气,或用雾化器将药液雾化后吸入鼻内。若鼻内脓涕较多者,可先擤尽脓涕后再吸入,每日1—2次,每次5—
10分钟。吸入时蒸气不宜过热,以免烫伤。
3.吹药法用于鼻塞,嗅觉障碍,鼻涕清稀,量多等鼻病。
本治法是用具有疏风宣肺,祛痰利窍作用的药,如薄荷、藿香、细辛、牙皂、防风等,研极细末,用喷粉器或干净麦管、干净纸卷筒吹布于鼻内,每日3—4次。药粉应研极细末,以免刺激;吹药时患者宜暂停呼吸,以免药粉吸入气道,引起呛咳。
此外,古代有用细辛、牙皂等研极细末,吹入鼻内取嚏,以治疗牙关紧闭,开合不利等急重症。或喉痈脓已熟,借取嚏振动之力,使疮痈破溃,以排脓。若鼻内息肉,可将硇砂散调成糊状,用棉签蘸药糊涂于鼻息肉上。
4.塞鼻法用于鼻腔出血。
本治法是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作用的药,如生地、丹皮;炒蒲黄、血余炭等,研极细末,以棉片蘸药末填塞患侧鼻中隔前下方李氏区或出血处,并用食指压迫鼻翼以达治疗目的。亦可用棉片蘸云南白药填塞以止血。
5.外敷法用于外鼻之痈疽疮疖等。
本治法是用具有清热泻火,消肿解毒作用的药,如黄连膏、金黄散等,用水调成糊状,涂敷外鼻患侧肿处。敷药前应清洗患部,并保持敷料、药物及局部清洁,切忌挤压。
(三)针灸疗法
循行于鼻部的经络有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阳经、任督二脉及阳踞等。针灸治疗鼻病是利用针刺或艾灸某些腧穴,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采用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及随证取穴治疗。常用方法有体针、耳针、水针、艾灸等。
1.体针常用穴位。
穴位,根据病情每次选3—5穴,分别采用补法或泻法,或留针,或强刺激。也可配合艾灸治疗。
2.耳针根据病情,在耳廓上选取相应的穴位,用耳针刺激或用中药王不留行籽埋压于相应的穴位,以治疗鼻科疾病。常用穴位如下。
内鼻耳屏内侧面的下1/2,咽喉的下方。主治伤风鼻塞,喷嚏清涕,鼻腔出血,鼻干,鼻涕稠浊等。针刺或皮内埋针1—2日。
肾上腺下屏尖旁。主治鼻塞,鼻干,鼻甲萎缩,鼻腔出血,喷嚏清涕等。针刺捻转或皮内埋针3—7日。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主治喷嚏频作,鼻痒,清涕,鼻干,鼻甲萎缩,鼻出血,鼻塞等。针刺或皮内埋针。
3.穴位注射根据病情,选用中药或西药针刺、注射于相应的穴位。常用穴位有迎香、印堂、太阳、眉冲、足三里、风池等。
常用药物热证者可注射鱼腥草、红花、银黄注射液等,虚证、寒证者可注射当归、川芎注射液等。每次用1种药液,选1—2穴,每穴注射0.2—0.5毫升药液。亦可用维生素B1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4.灸法艾灸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祛寒除湿,强壮保健等作用,即“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医学入门》卷5),多用于治疗虚寒性鼻病。常用的方法有直接灸、隔姜灸、悬灸等。直接灸、隔姜灸以患者皮肤能忍受为度,灸7—15壮。悬灸以患者皮肤感到灼热但能忍耐为度,灸15—20分钟。
常用穴位有肺俞、膈俞、百会、上星、颇会、悬钟、丘墟、太白、公孙、三阴交等。
(四)其他疗法
在鼻科临床中,对病程较长的虚寒性鼻科疾病除了运用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外,还需配合按摩和导引法治疗。
按摩法多用于鼻塞持续,头痛头昏,嗅觉障碍,喷嚏,清涕等鼻病。按摩常用的穴位有迎香、太阳、攒竹、风池等。先互相摩擦两手鱼际至热后,沿鼻根两侧至迎香,上下反复按摩至热,然后用两手大拇指沿攒竹穴至太阳穴,按摩至热,再用大拇指按摩风池穴,每次5—10分钟。患者也可自行按摩,每日2—3次。“常以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溉中岳,以润于肺也”(《杂病源流犀烛》卷23)。
导引法是以肢体运动(如肢体的俯仰转动手足的屈伸等),呼吸气息的自我调节(如深呼吸、浅呼吸、意念呼吸等)和自我按摩相结合的有疏通经络、气血流畅、自我保健作用的一种疗法。如“归元念滁过命门,想肾水上升昆仑,降脐,次以左乳下经络,推至涌泉,嘘而吸之”(《保生秘要》卷3)。即排除杂念,无思无虑,在凝神炼意中好像把“肾水”上升到头顶,然后再从头顶下降到肚脐部,迂回到左乳下,再下达脚底涌泉穴。把气轻轻地吹出后再收回来吸入。或“观鼻端定神,渐运入内,逆上顶门,转下于背;经元海,溯涌泉而定神”(《保生秘要》卷3)。并配合呼吸气息的调节,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以达治疗鼻疾,预防鼻病之功。
咽喉病的防治
一、咽喉病的预防
咽喉病的预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起居、劳逸失度等,并采取一定的自我保健措施,防止咽喉病的发生、发展。
1.合理用嗓,饮食适度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正确的发声方法,既可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又可预防咽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若饮食过量、过食膏粱厚味和煎炒炙博,则湿热熏蒸上攻咽喉,可致咽喉疼痛,红赤肿胀,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不利等。若咽喉部患疮痈,红赤肿胀,疼痛较甚者,饮食宜清淡,忌食煎炒辛辣等。若滥用嗓音,高声吼叫,或过度用嗓,则可致咽喉疼痛,发声困难,声嘶声沙,甚至失音等。
2.从容饮食,不急不速温热柔软而嚼细的食物,是顺利通过咽喉、食道进入胃腑,防止异物鲠喉的重要条件。若饮食过速,咀嚼不细,常可致谷芒、竹签、鱼骨等刺伤咽喉,常为咽喉疼痛,红赤肿胀,吞咽不利等。若食鸡、鸭、鱼等食物时,嬉戏打闹,或吞咽过快,常可致骨鲠。若饮食过冷、过烫食物过速,常可致咽喉冻伤或烫伤。若义齿过松,应及时换配合适的义齿,以免脱落,刺伤咽喉或致食道异物。
3.讲究卫生,戒除烟酒咽喉是呼吸、发声的重要器官,若烟酒过度,熏灼刺激咽喉声带,常可致咽喉不利,声嘶音哑,痰涎增多。
特别是职业用嗓者,更宜戒除烟酒的不良刺激。
4.注意卫生,防止异物鲠喉教育小儿勿将玩具、笔帽等放入口内嬉戏玩耍,以免引起咽喉异物,或气道异物等严重后果。成人也不宜将铁钉、针头等含于口内作业,以免误入咽喉、食管。外出旅行口渴时,不宜用手捧沟边、河边、水田边的水饮用,以免水蛭或其他昆虫误入咽喉。
二、咽喉病的治疗
在五脏六腑中,咽喉与肺、脾、胃、肾、肝等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当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常可循经反映于咽喉,而咽喉的病理变化也可影响这些脏腑,因此,咽喉疾病的治疗应有整体观,既要重视全身脏腑经络的整体变化,又要兼顾咽喉局部的发病特点。不论外感、内伤等均可致各种咽喉病,故治疗可用八纲、脏腑、气血津液辨证法。
咽喉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导引法等。可根据病情选用一种疗法,也可选用数种疗法同时治疗。在喉科临床中,用得最多、最广泛的还是内治法。
(一)内治法
1.宣肺利咽法具有疏风解表,宣肺利咽作用。常用于外邪侵犯,邪滞肺系,结搏咽喉所致的咽喉疾病,证见咽喉红肿疼痛,有异物感,声嘶,咽喉粘膜充血肿胀,声带充血,发热畏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等。常用方剂如喉科六味汤、银翘散等,常用药物如荆芥、薄荷、桔梗、甘草等。
若咽喉疼痛,吞咽不利,鼻塞清涕,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属风寒外邪侵犯者,宜用辛温散寒之剂如九味羌活汤加减。若咽喉疼痛,咽部异物感,咳嗽痰稠,咽干不适,畏风发热,咽喉粘膜充血肿胀,舌苔薄白,脉浮数,属风热外邪侵犯者,宜用辛凉宣散之剂如银翘散加减。若咽喉疼痛,声嘶音沙,声带红赤,属邪滞肺系声带者,酌加清咽利喉,祛邪开音药,如麦冬、僵蚕、蝉蜕、玄参、木蝴蝶等。若咽喉疼痛,汤水难咽,壮热烦渴,扁桃体红肿胀大,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兼有邪热入里,里热炽盛者,酌加清热泻火,消肿解毒药,如板蓝根、广豆根、玄参、生地等。若咽喉痒痛,吭喀咳嗽,痰涎粘稠,兼有外邪壅肺,肺气上逆者,酌加宣肺降逆,止咳化痰药,如牛蒡子、蝉蜕、杏仁、枳壳、瓜蒌等。若咽喉疼痛,口气臭秽,大便燥结等,兼有热结肠胃者,酌加利膈通便药,如大黄、玄明粉等。
2.清热泻火法具有泻火解毒,清热消肿作用。常用于肺胃热蕴,火热上炎,结搏咽喉所致的咽喉疾病,证见咽喉红赤肿胀,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呼吸气粗。常用方剂如银翘马勃散等,常用药物如金银花、马勃、连翘等。
若咽喉疼痛,吞咽困难,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数,兼有外邪未尽者,酌加宣肺解毒药,如荆芥穗、薄荷、蝉蜕等。若咽喉焮赤肿起,如物噎塞,疼痛难忍,甚至痛连耳窍,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兼有火毒炽盛者,加大剂清热泻火药,如板蓝根、山豆根、玄参、紫花地丁等。若咽喉红赤,肿胀疼痛,高热神昏,舌红绛,兼有热入营血者,酌加清热凉血药,如丹皮、生地、莲子心等。若咽喉疼痛,漫肿不适,触之较硬,兼有痰火邪毒结聚者,酌加消肿溃坚药,如穿山甲、皂角刺、乳香、没药等。若咽喉焮赤,肿胀疼痛,吞咽困难,口气热臭,舌苔黄燥者,酌加泻热通便药,如大黄、玄明粉、黄芩等。
3.利膈通便法具有泻热通便,解毒消肿作用。常用于实热内炽,积滞肠胃,热毒上炎咽喉所致的咽喉疾病,证见咽喉红赤,肿胀疼痛,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常用方剂如大承气汤,常用药物如大黄、芒硝、枳实等。
若咽喉焮赤肿起,疼痛,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大便燥结者,酌加宣肺解表药如荆芥穗、薄荷、牛蒡子等。若咽喉疼痛,口干,心烦,舌干少津,大便秘结,兼有阴虚液少者,酌加养阴润燥药,如郁李仁、火麻仁、生地、玄参等。若咽喉疼痛不适,咳喘痰稠,大便燥结,兼有肺气上逆者,酌止咳平喘药,如杏仁、紫菀、款冬花等。若咽喉疼痛不适,声嘶音沙,便结溲黄,舌苔黄燥者,酌加宣肺开音药,如薄荷、桔梗、僵蚕等。
4.疏肝解郁法具有疏肝解郁,理气行滞作用。常用于因情志不遂,七情气郁,肝气不舒,气滞痰凝所致咽喉疾病。证见咽喉不适,如物噎塞,喉中如有梅核,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心烦易怒,胸脘痞闷等。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常用药物如柴胡、香附、枳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