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智囊悟人生
11013400000038

第38章 知微(3)

随着诸葛亮在隆中读的书日益增多,学识的增长,使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世事也更加的有远见了。

他亲身经历的东汉统治的崩溃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就使他对先贤们的圣教明训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诸葛亮读书是用来观察和了解社会的,他关心国家大事,立下拯世济时的大志,学的是安邦定国的学问。他博览群书,学以致用。这与当时的“儒生俗士”大相径庭,那些人崇尚训诂名物,专门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玩弄没完没了的文字游戏,脱离实际,毫无用处。从诸葛亮一生的谈吐和著述,特别是《隆中对》和《出师表》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可以想见他在隆中期间是何等的勤勉好学,涉猎是何等的广泛。

从诸葛亮的年轻时代来看,诸葛亮一直在为自己的出山做最为充足的准备。他把自己设计得非常的高瞻远瞩,“远见”非常的高明。

公元207年的冬天,在司马徽、徐庶等极力引荐下,刘备亲自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隆冬季节的严寒,接连三次前往隆中探访诸葛亮。

而就是这个期间,诸葛亮正在外游历,访友磋学。

他也听到了有关刘备请他出山的事情,他年轻的心难以抉择。以当时形势,曹操已一统中原,声势日赫;孙权雄跨江东,国险民附;刘备半生争战,到头来寄人篱下,仅有新野小县,兵不过数千,大才不可得见。

当时许多名士认为曹操必能“匡济华夏”,所以许多有才能的人都投奔了曹操,但也有很多像诸葛亮这样的有经纬之才的人不会去投奔曹操这样的乱世之才。而刘备作为汉宗室后代已久负盛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人物,但他深知刘备力挽狂澜、兴复汉室的事业是何等的艰巨!他的心里在犹豫和挣扎。

没过多久,他又听说刘备等第二次来隆中,诸葛亮感到刘备是诚心诚意。于是,有了出山帮助刘备成就霸业的想法。

在一个雪霁初晴,碧空万里的日子,隆中山色格外明丽。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两位怀着同样统一志向的政治家,终于在隆中草庐里相见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第一次见到诸葛亮,见他身高八尺,头戴素巾,身着布袍,风度翩翩,举止不俗,飘飘然有神仙之慨,忙上前施礼,口称:“刘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两次到此空返,今日得睹尊颜,幸甚!幸甚!”

诸葛亮也深深地被刘备的谦逊打动,他深深还礼说:“南阳山村闲散之人,何劳将军一再下顾!”刘备慨然道:“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启发我的愚鲁,给我以明教。”

两位惺惺相惜之人在客气了一番之后,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把话题说到了正题上。

诸葛亮笑笑道:“愿闻将军之志?”刘备看四周无人,向前挪了挪,极其急切而又坦率地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我不自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一直至今一事无成。今天特向先生讨教,请先生指明我应该怎样去做”?

诸葛亮被刘备的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打动了。从容不迫地把心中要说的话和盘托出:“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形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土,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唯将军图之。”

诸葛亮看刘备心领神会的样子,心中很是宽慰,于是叫书童取出一幅图来,挂到中堂上,指着图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图。将军想要成就霸业,北边有曹操占着天时,南边有孙权占着地利,将军将可占的是人和。首先取占荆州作为基地,然后进取西川建立根据地,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之势,再后就可以图谋中原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诸葛孔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其远见之明。他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客观分析了当时进行斗争的各方政治势力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在当时势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为刘备提供了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实现统一的战略和策略。它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取代刘表、刘璋,占领荆州、益州,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革新政治,发展生产,积蓄实力;同时南抚夷越,巩固后方。

对外联盟孙权,孤立曹操,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

一旦时机成熟,便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构成钳形攻势,收复两京(长安、洛阳),灭曹操,兴复汉室。到那时,东吴孙权只有纳士投降了,最后实现全国统一的目标。

诸葛亮一席弘阔之论,并非空想,实是诸葛亮在隆中之时的远见之作。此段话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外交诸方面,概括了汉末天下形势,预示出政局发展的前景,是一篇绝世之作。它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超凡的政治策略,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形势发展变化所做的分析和估计,总体上是正确的。

诸葛亮来到新野,刘备把他当做良师益友,朝夕相处,同息同食,情同手足。

但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却很不高兴,认为刘备对比他小二十岁的这位青年人过于敬重了,他们还没有了解到诸葛亮的真才实学。

刘备坦诚而又严肃地对他们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请二位兄弟不要在后面说长道短了。关、张嘴里虽不再说了,但心里还是很疑虑,只好等看诸葛亮给他们能带来什么了。

一天,刘备正在用髦牛尾结聒,恰遇诸葛亮,刘备皱着眉头解释说:“我只是担忧兵少难以对付曹操,以此记忧罢了。还请先生以良策教我?”诸葛亮微笑着说:“将军不必多虑,我已替您想好了。现在荆襄不是人少,而是上户籍的少,若是像平常那样按户籍册来征税抽兵,必然要引起在籍者不满,以至人心骚动。这件事关系重大,您可请刘表下令荆州境内所有游户,限期自报上籍,这样,立即就可以抽到大量兵员。”兵未动,而思维先行,诸葛亮在找到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之后,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远见之才。

刘备在诸葛亮协助下,用清查当时荆州一带的“无籍”游户,按户征兵,在短时间内便把军队由数千人扩编为数万人,刘备的势力迅速壮大起来。诸葛亮还利用他与荆州一带豪门大户的关系,亲自作保,为刘备筹借到足够的军粮和其他物资新组建的这支军队,经诸葛亮严格训练,成了刘备开创基业的核心武装力量。也成就了蜀汉的一番基业。

从此,27岁的诸葛亮便正式显身手于汉末政治斗争的舞台,为实现自己消灭割据、谋求国家统一的理想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了。

当刘备和诸葛亮在为自己的宏图大计计划之时,曹操统一了北方,改革内政,罢去三分之职,自以丞相兼之,独揽大权,并筹划南征。

任命夏侯淳为都督,于禁、李典等为副将,领兵十万,预备南下,荀彧劝谏说:“刘备当今英雄,现在更有诸葛亮为军师,实不可轻敌。”曹操问徐庶诸葛亮是何许人?

徐庶回答说:“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是当代真正的奇才。”曹操又问:“同先生相比怎么样?”徐庶答道:“我怎么敢和诸葛亮相比?我好像萤火一样的微光,诸葛亮如同那皓洁的明月一样明亮。”

曹操及众人不置可否,夏侯淳更是视诸葛亮如草木,发誓势必斩下诸葛亮的人头来,然后就奋然领兵出发了。

诸葛亮正在新野教练新兵,忽报曹操派夏侯淳领兵十万,杀奔新野而来。

刘备急召众将商讨对策,关羽说:“让孔明前去迎敌便可以了。”张飞也说:“哥哥为什么不使用他呢”?刘备一脸肃容地说:“智谋依赖孔明,勇敢杀敌还须要二位兄弟,这是不能推辞调换的。”于是,刘备把剑和官印交付诸葛亮请他代行指挥。诸葛亮遂召集众将听令:命关羽领一千兵士埋伏在博望坡左边的豫山,曹军来时放他们过去,但见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焚其粮草;命张飞率一千兵士埋伏在博望坡右边安林背后的山谷中,只要看见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向博望城纵火烧之;命关平、刘封领五百兵,准备引火之物,在博望坡后两边等候,曹军到时,便可纵火烧之;命赵云为前部,但遇曹兵接战,不要赢,只要输;又命刘备领一千兵士为后援,屯在博望山下,曹军到时,便弃营而退,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关羽和张飞二将还是心有疑问,他们还是没有完全相信诸葛亮,质问道:“我等出去迎敌,你却在家里坐着,好自在!”诸葛亮举着剑印说:“剑印在此,违令者斩!”

刘备赶忙说:“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两位兄弟不可违令。”诸葛亮令孙乾、简雍准备庆功酒宴,安排“功劳簿”伺候。派拨完毕,刘备及众将大都疑惑不决。夏侯淳等领兵到了博望坡,分一半精兵为前队,其余在后保护粮车前进。

很快,夏侯淳就与赵云接战上了,赵云稍战即诈败而逃,且战且退,直到博望坡下与刘备接战,随即退走。此种战术使夏侯淳以为正面之敌及伏兵仅此而已,更加杀得起劲,催军前进,紧追不舍,直到窄狭处。狭长处,两边都是芦苇杂草。等曹将有所觉察时,大火已起,喊杀震天,又值风大,火势愈猛。赵云回军赶杀,关羽、张飞伏兵又出,杀得尸横遍野,曹军死伤无数。

夏侯淳收拾残兵败将,回许昌去了。这正是:火烧博望笑谈中,初出茅庐第一功!从这第一功,赢得了关羽、张飞的承认和尊重。

联吴抗曹

公元208年7月,曹操见夏侯淳兵败而回,又闻刘表病重,已朝不保夕,恐怕荆州在刘表死后落入孙权之手,或为刘备坐得,就急忙安排好朝中大事,迫不及待地统兵南下了。

这时刘表病重,请刘备前去托孤。诸葛亮旋即以谋略家的眼光告诉刘备:“要是刘表以荆州相托付,一定要答应下来,千万不可推脱,机会难得呵!”

但当刘表让刘备接管荆州时,天性柔弱的刘备竟推辞掉了,并表示一定尽力辅佐刘表的儿子,还劝刘表安心养病。当诸葛亮问到此事时,刘备感慨地说:“刘表待我很厚道,如果我答应他,旁人就会说我太薄情了,我不忍心这样去做。”诸葛亮听刘备这样说,不禁摇头,轻轻叹息了一声,就不便再说什么了。此时,他明白,他所辅佐的人天性是带有柔弱的。

没过多久,刘表就病死了。长子刘琦因受挤兑,远在江夏担任太守,蔡夫人等立即拥立年幼的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刘琮母子及其亲信党羽都是一些软弱无能、贪生怕死之辈。等到9月曹军进至新野,刘琮等吓得魂飞魄散,背着刘备,偷偷跑去向曹操请降去了。

屯兵樊城的刘备,对上面所发生的事情完全不知情,他既不知道刘表病死,也不知道刘琮已向曹操投降,但这时曹军已到宛城,大军压境,刘备已完全处于被动局面,明知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抵挡声势浩大的曹军的,便与诸葛亮率军撤离樊城,准备南下退保江陵。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说:“乘势进攻刘琮,荆州就可占有了。”刘备长叹一声,摇了摇头,说:“我不忍心啊。”因此,引军离去。诸葛亮此时完全明白他的主公怀有英雄所不曾见有的妇人之仁了。

曹操得到刘备向江陵撤退的消息,心中很不安,唯恐他占据江陵这个战略要地之后,用刘表过去贮存在江陵的大批军械粮食武装他的军队,这样就更难应付,便立即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骑兵,以一日一夜行三百里急追刘备,终于在当阳县东边的长坂坡赶上了刘备。

长坂坡一役,使刘备大败,如若不是赵云和张飞英勇,其结果实不好说。

曹操“大获其人从辎重”,刘备的两个女儿也被虏获。刘备的甘夫人和一岁的弱子阿斗,全靠赵云拼死保护,才得救于乱军之中。通往江陵的道路已被曹军截断,刘备等只得急奔汉津口与关羽水军会合,渡过汉水,又与从江夏赶来接应的刘琦军遇合,退到夏口。这时,刘备的军队仅剩关羽的一万多水军和刘琦的一万多步兵,力量大为削减,真是危难存亡之时。

诸葛亮冷静地分析形势后,果断地对刘备说:“事情已经很紧急了,我愿意前往东吴向孙权求救。”因此刘备下了结盟东吴的决心。诸葛亮亲自为使节,过江赴柴桑与孙权商议结盟拒曹事宜。此时的诸葛亮年龄不到三十岁,比东吴周瑜更为年少。

诸葛亮随鲁肃乘船来到柴桑时,东吴内部围绕如何对待曹操进攻问题,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论辩和争斗。以张昭、秦松为代表的一些儒生,被曹军气势所吓倒,极力反对抵抗,主张投降曹操。张昭危言耸听地对孙权说:“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以汉相名挟天子号令天下,我们拒之不顺;以前我们抵御曹操主要依靠长江天险,现荆州水军已归曹操,长江天险也靠不住了;况且双方力量敌众我寡,根本无法等量齐观,只有投降才是上策。”由于张昭是孙策临终时的托付重臣,他的这种投降主义论调,影响极大,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他们分析了曹军的种种弱点,认为曹操是可以打败的,力主出兵抗曹。

面对东吴统治集团上层一片投降声,诸葛亮力排众议,舌战群儒,首先以雄辩的事实压倒了孙权手下第一谋士张昭的诘难;又说得畏曹如虎的虞翻不能应对;赞苏秦、张仪为豪杰使步骘沉默无语;骂曹操是汉贼问得薛综满面愧色;颂扬刘备当世英雄使陆绩语塞;笑严重、程德枢世之腐儒,不能兴邦立事。东吴儒士们见诸葛亮对答如流,自己反被问得瞠目结舌,全都大惊失色。正在这时,孙权传见诸葛亮。

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仪表,只可用言语刺激,于是有意试探说:“将军起兵江东,刘备屯兵荆州,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攻占荆州,威震海内。将军也该看清情况早做打算。如果能战,就该马上与曹操一刀两断;不能战,就应放下武器,早点投降。可是,将军现在外托服从之名而内心却是犹豫不决,危急关头还下不了决断,这样大祸可要临头了!”

孙权听出诸葛亮话中有话,立即反唇相讥:“既然那样,刘备为什么还不赶快投降呢?”诸葛亮起身慷慨陈词:“刘豫州乃是王室后代,盖世英才,宁可死也不会拜倒在别人脚下。”孙权勃然大怒,说道:“我不能以全吴土地和十万兵众,受制于别人!我要抗曹到底。”

孙权虽然下了联刘抗曹的决心,可是对战争的前途疑虑重重,特别是对刘备兵败之后,是否有能力和自己一起抵挡曹军的进攻感到担心。针对这样的情况,诸葛亮进一步向他分析了力量对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