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11049000000018

第18章 中国卷·两晋南北朝时期(1)

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司马昭执掌曹魏大权后,一心想要取代曹奂称帝。但时机还未成熟,他必须先灭掉蜀国和吴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声望,顺理成章地代曹称帝。

公元262年,司马昭率军18万,由邓艾、诸葛绪和钟会分别率领,兵分三路伐蜀。这时,蜀国的皇帝是后主刘禅,他是个无能的皇帝。诸葛亮在世时,他依靠诸葛亮,诸葛亮死后,他依靠蒋琬。等蒋琬死后,他索性把政权交给宦官黄皓,名义是自己掌管国家,实际则是黄皓专权。邓艾率魏军逼近成都时,刘禅吓得六神无主,亲自带着蜀汉户口簿和军队的花名册以及金银财宝亲自去迎接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灭蜀后,司马昭的威信和声望大大提升,从晋公升为晋王。眼看着夺取皇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司马昭却突然病故,未能亲自称帝。公元266年一月,曹奂禅位给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登基后,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

与此同时,吴国的君主孙皓横征暴敛,血腥残酷。在他的统治下,吴国人心惶惶,人民怨声载道。客观地说,这给司马炎的统一大业创造了绝好时机。

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司马炎开始筹划消灭吴国。他任尚书左仆射羊祜坐镇襄阳。羊祜早有灭吴统一天下的抱负,他一上任,就在襄阳安抚百姓、减轻赋税,加强储备战争所需的物资。东吴方面,孙皓任命陆逊的儿子陆抗为主帅,抵抗西晋军队的进攻。陆抗在襄阳与西晋军队作战中屡屡破阵,显示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羊祜只得采取相持战略,实行司马炎的怀柔政策。一面备战,一面安抚边界军民,让当地人民感受到西晋新法的好处。

公元274年,陆抗病故。羊祜认为一举消灭东吴的时机已到,于是便向司马炎请命,出兵灭吴。但这一建议遭到了以贾充为代表的反战派的强烈反对。由于主战派和反战派双方意见无法统一,司马炎本人也是患得患失,在进攻东吴的问题上,这一拖就是两年。

两年后,羊祜身患重病。他让大臣张华转告司马炎,说现在孙皓在江东已失去民心。如果孙皓一死,换一个英明强干的君主继位,使东吴人心重归孙氏集团,到时候再想灭掉吴国,就很难了。司马炎听后,仍未做出决断。羊祜无奈,只好在死前向朝廷推荐了一个叫杜预的人才,说杜预可以担当重任,帮助司马炎完成统一大业。

知识链接

乐不思蜀蜀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诸葛绪大举伐蜀。邓艾大军兵临城下,刘禅惊慌失措,立即派人前去请降。

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力求出战,但刘禅却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刘谌哭倒在昭烈庙,之后便杀死妻儿,自刎而亡。但这仍没能引起刘禅的反思,刘禅后派太仆蒋显下诏令姜维投降钟会。至此,蜀汉宣告灭亡。

投降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并迁至洛阳。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出演了蜀地的歌舞,列席的蜀国人无不触景伤情,心生感慨,唯独刘禅嬉笑自若。司马昭看到这种情况,于是感叹道:“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令全,况姜维邪!”而后又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也就是“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由来。

司马炎接受了羊祜的举荐,重用杜预。杜预果然不负众望,上任后,并没有急于上奏朝廷攻打吴国,而是先解决掉东吴的西线实力。他利用离间计,让孙皓撤了西陵总督张政的职务。之后,杜预才请命司马炎,出兵灭吴。同时,益州刺史王濬也向司马炎上奏,说他在益州已造好大批战船,希望能尽快平定东吴。可司马炎还是举棋不定。一天,他找来大臣张华下棋,下到一半,杜预又命人送来一份请战书。身为主战派的张华当即推倒棋盘,极力陈述攻打吴国的主张和种种益处,使司马炎终于下定了攻打吴国的决心。

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马炎出兵20万,分六路大军征讨东吴,并命令贾充为伐吴元帅。而贾充仍坚持说伐吴不利,并且推辞说难当此大任。于是,司马炎要挟他,说他要是不受此任,自己就御驾亲征,贾充这才到襄阳上任。

公元280年,晋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城。东吴军队节节败退,无奈之下,孙皓只得向司马炎俯首称臣。至此,三国时代画上句号,天下终归一统。

贾后干政与八王之乱

晋武帝司马炎有个儿子,叫司马衷(即晋惠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白痴皇帝”。一年,国内闹饥荒,大臣报告司马衷说:“由于今年闹饥荒,很多百姓被饿死。”

司马衷问:“为什么会饿死?”

大臣说:“因为闹饥荒,农民没有粮食吃。”

司马衷好奇地问道:“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吃肉呢?”

这样一个皇帝,自然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可司马衷虽然无能,他身后却有个非常有能力的女人,这便是皇后贾南风。

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元勋贾充之女,西晋建立后,贾充因受排挤,怕地位不保,便想把女儿贾南风嫁给太子。根据史书记载,贾南风身材矮小,面目黑青,眉后还有一大块胎记,十分难看。司马炎对她的相貌很不满意,认为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子怎么能做将来的一国之母。但念及贾充的功劳和为了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司马炎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

司马衷对贾南风是三分喜爱,七分畏惧。贾南风虽是女子,可善于钻营,精于权术,史书上记载她“妒忌多权诈”。

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司马炎为了试试他的儿子司马衷到底有没有能力治国,命人出了一套考题给司马衷做。司马衷一看卷子,简直傻眼了,一道题也答不出。刚想把空白卷子交上去,身边小宦官劝说他找个太子府的老师来做。贾南风发现后,当即阻止了这个做法。她想,司马衷在平日间已给皇宫上下留下了一个不聪明的印象,如果请高手作答,反而会引起司马炎的怀疑。与其这样,还不如找个平庸之人来答题,这样反而不会引起官员的质疑。于是,司马衷在贾南风的帮助下,顺利通过了司马炎的考核。

由于司马衷没有治国能力,军政大权落到了杨太后的父亲杨骏手中。杨骏执掌政权后,拉帮结派,专权跋扈。贾南风也不甘示弱,暗中联络宗室,计划除掉杨骏。

永平元年(公元291年),贾南风伙同楚王司马玮下诏诛杀了杨骏及其党羽,拉开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序幕。

灭掉杨骏后,贾南风命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协同太保卫瓘共同辅政。可汝南王司马亮并不满足,他经过一系列的谋划后,准备夺取楚王司马玮的兵权。这一举措要是得逞,如同削去了贾南风的左膀右臂。贾南风得知此消息后,先指使楚王司马玮杀了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又给司马玮扣上了擅杀朝廷重臣的名义,将他处死。就这样,贾南风将计就计,不费吹灰之力除掉了两股势力。贾南风独揽朝政后,太子司马遹又成了她的眼中钉。因为这个太子并非她亲生,而且司马遹天性聪慧,一旦登基,自己的地位就会不保。于是,贾南风一直在找机会除掉太子。

为了除掉太子,贾南风命人以太子的口吻写了一封逼晋惠帝司马衷退位的信。然后,她又请太子喝酒,趁太子醉意朦胧的时候,骗他把信抄了一遍。次日,贾南风把太子写的信拿給大臣们看,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贾南风借此将太子司马遹废掉。

贾南风废太子之举,使宗室、群臣对她产生了憎恨。当时,掌握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觉得,这是一个自己掌权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命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大臣打算扶太子复位。贾南风得知后,十分后怕,便派人把太子毒死。贾南风的这一举措,正中赵王司马伦下怀。于是司马伦抓住贾南风杀太子这一把柄,派齐王司马冏进宫杀了贾南风。

至此,赵王司马伦独揽朝政。可当了相国的司马伦仍不满足,永康二年(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索性将惠帝软禁,自己登上了皇位。

司马伦篡位,引起了诸王的强烈不满。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首先起兵讨伐,随后,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也举兵响应,一同进军洛阳。就在这时,左卫将军王舆发动兵变,将司马伦幽禁起来,迎惠帝复位。惠帝复位后,下诏处死了司马伦父子,转而封司马冏为大司马。

然而,司马冏辅政不久,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以及长沙王司马乂又起兵讨伐并杀死了司马冏。司马冏被杀后,朝政大权落到了长沙王司马乂手中。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自然不甘心,于是,在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两人又起兵进攻洛阳,讨伐司马乂。在双方混战厮杀得不可开交之时,半路杀出的东海王司马越趁机擒杀了长沙王司马乂。

司马颖进入洛阳后,逼迫惠帝封他为相,独揽大权。东海王司马越没捞到半点好处,心中十分不满。于是,他假借惠帝名义起兵,出兵讨伐司马颖。随后,双方进行了一番大战,但政权却落入了河间王司马颙之手。后来,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相继被杀。八个王最后只剩下东海王司马越一个。

在整个过程中,惠帝完全是一个傀儡,一会儿被立,一会儿被废,受尽凌辱。最后,东海王司马越将其毒死。

晋惠帝司马衷死后,由他弟弟司马炽即位,史称晋怀帝。虽然漫长的八王之乱终于下了帷幕,但此时的西晋国力已远不如前,渐渐开始走向灭亡。公元317年,西晋皇室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建立了东晋。

“武悼天王”冉闵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随后,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五个少数民族入侵中原,陆续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并与后来的东晋和南北朝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五胡统治北方后,实行了一系列极为不合理的政策来压制汉族,激化了民族矛盾。当时,一些难以维持生计的汉人流民便组成了一支军队,称“乞活军”。在这支军队中,有位猛将叫做冉瞻。后来,“乞活军”在和前赵(匈奴人建立的政权)的一次战役中战败,冉瞻被斩,他的儿子冉闵也被俘。前赵大将石勒看冉闵英勇矫健,便将他留在身边,企图日后为自己卖力。石勒建立后赵(羯族政权)后,冉闵得到重用,多次率兵出征鲜卑。一次,他接连打败20万鲜卑大军,斩杀7万余人,夺取城池28座,顿时声名大震。

公元350年,冉闵推翻后赵政权,建立了魏国,史称“冉魏”。“冉魏”建立后,冉闵率兵四处征战,创造了以少胜多和十战十捷的战争神话。他先是用3000骑兵斩杀了匈奴3万人;又以5000骑兵打败7万众胡联军,以11万大军攻破30多万胡军,并斩杀胡军4万;后来,他又以6万兵力歼灭了10万羌、氐联军。经过这一系列征战,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被冉闵占领,羯族几乎全族灭亡,匈奴、羌和氐三族也被逐出中原。公元352年,冉闵率不足1万人的军队出征时,被前燕(鲜卑人建立的政权)的14万大军包围。为了能成功突围,他带领士兵反守为攻,大胆推进,和前燕大军作战10余次,均获胜,创下了史上空前的传奇战绩。

然而,在前燕大军的围攻下,冉闵的部队最终寡不敌众,没能突围成功,冉闵也因战马倒毙而不幸被俘。前燕国君慕容俊见到被俘的冉闵后,鄙视地说:“像你这样的奴仆下人,居然也敢自称是君主?”冉闵怒斥道:“你们这般夷狄禽兽都敢自称君主,何况我这样的中土英雄!”恼羞成怒的慕容俊命人鞭笞冉闵三百下,然后斩首。根据《晋书》记载,冉闵死后,方圆数里的草木都变得枯萎了,前燕地区也大半年无雨,蝗灾泛滥。慕容俊惶恐至极,还派人去祭祀冉闵,并追封他为“武悼天王”。

冉闵作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将领,无疑是出色的。他因骄人的战绩,一度被后人誉为“战神”。此外,冉闵在生前的作战中,每攻占一座城池便要安抚百姓,解救难民。在被前燕大军围攻之前,冉闵还将军中的所有粮草分给百姓,自己亲率士兵出城和敌人争粮。

然而,在安抚汉族百姓的同时,冉闵对胡人可谓是“杀人不眨眼”。据后人统计,冉闵率军杀死的五胡亲贵、士兵和百姓等足有上百万。在征战过程中,冉闵还颁发了一道“灭胡令”,号召所有汉人起来和胡人拼杀,致使“无月不战,互为相攻”,各民族之间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因此,冉闵遭到了不少史学家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