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11049000000027

第27章 中国卷·宋辽西夏金时期(1)

宋辽西夏金时期

从陈桥兵变到“杯酒释兵权”

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逝世,7岁的太子即位,太后垂帘听政。当时,因皇帝年幼,符太后又没有什么突出的政治才能,导致世宗时稳定的国家根基发生动摇。

第二年正月,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符太后慌了神,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好和宰相范质商议。范质想来想去,觉得唯有赵匡胤才能领兵出征,于是派赵匡胤统率大军,向北开拔。

几天之后,赵匡胤和他的军队到了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他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与谋士赵普便在军中散布谣言,说此次出征必定有去无还,而当今皇帝年幼,未必会记得将士们的功劳,不如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将士们被这些言论所蛊惑,军心不稳,仿佛一个火药桶,一触即发。这天晚上,赵匡胤用酒肉犒劳了全军。在谋士的安排下,士兵发生了哗变,要求拥立赵匡胤做皇帝。第二天清晨,他们将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群情激昂中,赵匡胤答应称帝,但与士兵们约定:不掠夺都城,不伤害周室的王公大臣。紧接着,赵匡胤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返回京师,升殿称帝。然后,他将只有7岁的后周恭帝迁到西宫,尊符太后为周太后,改国号为“宋”,并改年号为建隆。这样,赵匡胤便从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成为了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即宋太祖。尽管赵匡胤已经登基,但这个政权却极不稳定。由于政权刚刚建立,一部分兵权仍然在原后周将领手下。这一部分人迫于形势,虽然尊太祖为帝,但日后难免会生出什么变化。其次是当时的骄兵悍将统率藩镇,臣子强皇帝弱,已经危及到了皇权。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进行了数次兵权的调整,以稳定其得来的皇权。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李筠和李重进先后发动叛乱。宋太祖两次出兵平叛,并借此以削弱藩镇势力。与此同时,他还两次调整禁军将领,将禁军殿前司、侍卫司的9个统帅全部调换为自己的开国心腹。其中,殿前司元帅慕容延钊和赵匡胤是结拜兄弟,副帅为高怀德,殿前司的第四统帅为皇弟赵匡义。而侍卫亲军司方面,韩令坤接替了元帅职务,石守信接替副帅职务。赵匡胤让自己的亲信来掌管国家最重要的军队,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然而,如何治理国家,以求长治久安,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避免重蹈覆辙,一直是让宋太祖深思并忧心的问题。

一日,赵匡胤传赵普前来问话:“从唐朝末年到现在,几十年内,帝王换了很多,战争不断进行,生灵涂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我想平息这天下的战争,希望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应该怎么办?”赵普回答道:“这并不是别的缘故,而是由于藩镇权力太大,君弱臣强罢了。现在只要慢慢削减了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精锐部队,天下自然也就安定了。”话还没有说完,宋太祖便打断了他:“好了,别说了,我知道了。”

这个时候,宋太祖心里便已经有了如何削弱节度使权力的打算。但眼前最大的威胁并不是来自藩镇,而是身边的禁军将领们。

赵普屡次进谏,请求太祖撤除石守信等人的禁军职务,宋太祖总是不答应。赵普抓住机会便再次进谏,宋太祖非常不耐烦地说:“他们一定不会背叛我的,你不用担心。”赵普答道:“我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您。但是我看到这些人,没有统率军队的才能,恐怕不能制伏他们的部下。一旦如此,万一他们的手下煽动,那他们到时候恐怕就由不得自己了。”

宋太祖突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是忘不掉自己如何夺得皇位的。如今,掌管禁军的虽然都是自己的亲信,对自己忠心耿耿,但人心毕竟叵测。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为了让后世子孙得以治理这个国家,他采取了一个令后人津津乐道的办法。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宋太祖置办了酒席,邀请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前来饮酒。酒过三巡,宋太祖屏退了左右,对大家说:“要不是有你们大家,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我时时刻刻都在感念你们的德义。但是做天子也非常难,还不如去做一个节度使快乐。我从即位到现在,从来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石守信等人问:“这是为什么呢?”宋太祖说:“因为很多人想要得到我这个位置。”

石守信等人一听话头不对,赶紧起身拜倒在地上,战战兢兢地问道:“陛下为什么要这样说,现在天下已定,谁还敢有二心呢?”宋太祖说:“那可不一定。即使你们没有二心,但是若是你们的部下有人想要富贵,有朝一日把黄袍披到你们的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天子,恐怕也由不得自己吧。”

石守信等人拼命地磕头,痛哭流涕地说道:“我们太愚笨了,没想到这一步,只求陛下可怜我们,指给我们一条生路。”宋太祖惺惺作态地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不如富贵一场,多攒下一些金钱,也可以为后世子孙们积攒下一些财富。你们为什么不交出兵权,去边镇做个节度使,买下几处田宅,为子孙置办一份家业。再买上几名歌姬舞女,每日饮酒作乐,颐养天年。我和你们再结为亲家,君臣之间便没有了猜疑,上下相安,不是也很好吗?”石守信等人都拜谢道:“陛下如此惦念我们,就如同骨肉一般。”

第二天,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纷纷上书称病,请求辞去禁军职务。宋太祖大喜过望,丰厚地赏赐他们,免去了他们的禁军职务,让他们去外地担任节度使。只有石守信仍然兼任侍卫都指挥使,但兵权已经被收回了。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然而这段历史并没有在《宋史》中记载,直到北宋中期,才有了相关的记述。现存可考的最早有关这段历史的记载,出现在北宋丁谓的《丁晋公谈录》中。此外在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和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也都有相关记载。但是,这些记载又各有出入,并且距离当时事件发生时间越久,记述便越详细,因此有些史学家对是否真发生过“杯酒释兵权”这件事存在着质疑。即便这样,宋太祖登基之后,多次调整兵马统帅,最后将天下兵马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却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宋太祖果然信守诺言,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而太祖的弟弟赵光美则娶了张令铎的女儿,以此来安抚诸将。在经过一系列的罢免兵权和政治联姻之后,宋太祖牢牢地将兵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可以说五代十国时期的诸藩镇拥兵自重,“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的时代已经宣告终结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并非是一个历史定律,但是历代皇权稳定之后必定会有一轮血洗功臣的过程。这或是因为皇帝害怕功臣拥兵自重,危及皇权,或是因为大将静极思动,起了谋反的心思。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勾践杀文种、刘邦诛韩信等,都或多或少地引起了社会不安,甚至是动乱,最终受害的依然是普通百姓。因此,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可以说是一个创举。他对军中统帅多次进行了温和的调整,逐步罢免后周将领的兵权,同时予以适当安抚,或政治联姻,或赐给锦衣良田,使得诸将得以安享晚年。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既稳固了皇权又安定了民心,确实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初衷在于集中中央军事权力,防止军人以武犯禁。但是为达到这个目的,太祖实行“强干弱枝”和“养兵”的政策,将原有的两司(殿前司和侍卫司)分为三衙(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降低中央统兵将领的职位,并将三衙的统兵权扩大,最后全国的藩镇兵马和当时的禁军一起,都成为了天子的亲兵。

三衙的制度使兵权分成四部,导致行军作战之时,枢密院下发兵符,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却没有统辖军队的权力。这样,部队外出作战时,被临时指派的将帅,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且各方互相掣肘,相互钳制,大大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以致在对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中,屡战屡败。北宋和辽国的涿州之役、和西夏的好水川之役均以惨败而告终。

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确立了北宋王朝以文治国的方针。当时,由于宋太祖集中军权,且对各处统帅极不放心,便任命文臣在军队中任职。军队中最高等级的三衙听命于枢密院,枢密院还掌管着兵籍和虎符等调遣兵将最重要的凭证。因此,军权实际掌握在文臣手中。这种现象对恢复儒家所倡导的“君为臣纲”、重建社会礼法十分有利。但却造成了轻视军队建设的现象,使北宋王朝一步一步走向积贫积弱的境地。

宋太宗即位

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突然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见到赵光义后,宋太祖屏退左右侍从,独自和赵光义酌酒对饮。兄弟二人饮酒一直到了深夜。

赵光义离开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寝。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太祖便离奇驾崩,年仅50岁。

就在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宣召皇子赵德芳入宫,而王继恩却去了开封府请赵光义。到了地方,看见程德玄站在府门外。程德玄是赵光义的亲信,他精通医术。此时是凌晨,程德玄怎会站在开封府门外?他显然是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

王继恩看到程德玄后,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王继恩问道:“你怎会在这里?”程德玄回答:“前夜二更时分,有人在我家大门口唤我出去,说是晋王召见,但我出门一看,没人。我担心晋王生病,便来开封府探视,刚到门口,就见到您了。”程德玄口中的这个“人”是否存在,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二人的这番对白,想要表达的是双方只是偶遇,并非事先约定,欲盖弥彰。这里有一种很大的可能性,便是赵光义早就收买了王继恩。虽然宋朝没有宦官干政的现象,但却并不能低估宦官的身份和能量。赵光义素来与内侍大臣关系密切,而王继恩是个审时度势的人,在储君的候选人中,他知道赵光义的实力是最强的。如果他帮助赵光义,便有机会获得拥立之功。所以,他违背宋皇后的懿旨直奔到了开封府。

王继恩和程德玄对完话后,一同进入开封府,去见赵光义。此时又出现一个极大的疑点,便是凌晨时分,赵光义居然还没有就寝,这无疑说明他在等待一件大事的来临。他听说兄长赵匡胤暴亡,立刻做惊异状,犹豫着不肯前往皇宫,提出要和家人商议一下。如此紧要的大事,又是危急关头,能跟家人商量什么,家人又不能参与朝政。很明显,赵光义这是在掩饰,他边说边走进内室。这时候王继恩着急了,他赶忙说道:“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这句话完全暴露了实情。“时间久了”是指什么?宋皇后派他出宫,若是久不见他回,必定派其他人去召皇子赵德芳。其次,“恐怕被别人抢了”。这个关头,王继恩口中的“别人”除了赵德芳,恐怕没有别人了。除了“皇位”还有什么可以抢的呢?再次,“抢”的意思便是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赵光义早有夺取皇位的野心和计划。这句话,也可以说是进一步表明,王继恩是赵光义在宫中的耳目,早已被他收买。此刻他唯恐生米煮不成熟饭。同时,王继恩这句话也透露了另一个事实,王继恩是带着宋太祖的遗诏来找赵光义的,这显然是个漏洞。如果是这样,王继恩就不会说出“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了”的话了。

如果就是赵光义用毒酒谋杀了赵匡胤,那么,他的动机只能有一个,那便是夺取皇位。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他一登基便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1.太祖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赵光义为了显示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便抛出其母杜太后的遗命。在杜太后临终之前,赵普等人曾记录过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如何能夺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和福荫。杜太后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应该汲取教训,他日帝位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诏,如此,则国有长君,便是社稷之幸。”

太祖听完这番话后,哭泣叩拜。杜太后便让赵普将自己的遗命写成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2.赵光义一即位,立即宣召赵普入朝,让他任太子太保,在京师供职。

3.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后,先是大赦天下,封弟弟赵廷美(即赵光美,为避讳改名为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齐王。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均与赵光义的子女并称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也全部加官晋爵。显然,这是在刚刚登基、根基还不稳的情况下,做出的安抚人心、消除动荡之举。

4.改年号为“太平兴国”。根据惯例,新皇帝即位,都是次年才改用新年号。为什么宋太宗打破常规,将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这更说明他心怀鬼胎,要抢先为自己“正名”,以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辽国萧太后

契丹原本是胡服骑射民族,但由于民族内部部落众多,所以争夺不断。后来,耶律阿保机以良策治军,部落日益昌盛起来,终于统一了契丹八部,使契丹各部停止了纷争。塞外物资的匮乏使得契丹族常年南下侵扰,于是中原河北的地方势力,便经常利用契丹为外援支持以实现个人的野心,契丹则从中谋取实惠。随着契丹族与中原频繁的接触,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政治制度给耶律阿保机以巨大的震撼。于是他仿效汉制,封妻子述律氏为后,设置百官,又在城南别建汉城。

耶律阿保机的革新给为日后建立辽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907年二月二十七日,耶律阿保机称“天皇帝”。公元916年三月十七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立国号契丹,建年号为神册,是为辽太祖。公元918年,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公元936年,契丹南下中原,攻灭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

正当宋太宗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国家而努力的时候,北方的辽国也并不平静。辽景帝暴病死后,12岁的辽圣宗即位。为了辅助根基未稳的辽圣宗,皇太后萧绰临朝听政。

萧绰,小名燕燕,是辽国大臣北府宰相萧思温第三女。辽景宗继位后,萧绰被选为贵妃,公元969年又被册封为皇后。辽景帝英年早逝,辽国局势险恶,萧太后一度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面对险恶的形势,萧太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而又有效的措施。她知道,要站稳脚跟,就必须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首先便要亲自控制兵权,于是,她将心腹大臣韩德让、耶律斜珍分别任命为南、北院枢密使,统率御林军主持朝政。又任命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负责边防军事。

其次,萧太后和很多贤明的君主一样,非常重视农牧生产。她奖励开垦荒田,减免税赋,赈济救济灾民和贫民,使辽国的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巨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