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11049000000062

第62章 世界卷·古文明时代的世界(1)

古文明时代的世界

人类起源

从人类诞生,就开始思考到底谁是造世主。最初,懵懂的原始人认为一定是某位神灵。

在欧洲和中东,人们普遍认为,是《圣经》中的上帝创造了人类;在中国,人们则认为是女娲娘娘用泥造出了第一个人;非洲的神话传说更是千奇百怪,除了神灵造人外,一些人还认为是动物变成了人类。

从19世纪开始,人类开始有了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以及科学的眼光。

1831年,一名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参加了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这名学生跟随船舰从英国到达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在考察了南美西海岸的岛屿后,他们又跨越太平洋,到达大洋洲,再穿越印度洋来到南非。最后,他们绕过好望角经大西洋又回到南美的巴西,历经5年时间回到英国。

途中,该学生收集了各种动植物标本。在后来整理标本时,他惊奇地发现,各种物种之间显示出了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关系。基于这样的发现,他开始意识到,人类很有可能是物种进化的一个结果。

后来,他在大量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物种进化的思想。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是经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慢慢发展到高级而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进化论”,而这个学生,也就是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

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在伦敦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由于这个说法推翻了上帝造人的宗教传说,遭到了教士们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如果人是从猴子、猩猩进化而来,那么上帝该怎么办?此外,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的知识界也引起了不小争论,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极力反对。

17年之后,恩格斯撰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论证了人类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具体过程。时至今日,进化论仍在研究人类的起源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恩格斯文中所指的类人猿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以及长臂猿等在内的猿类。因类人猿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人十分相似,在所有动物中和人的亲缘关系也最为接近,所以被称为类人猿。在考古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距今3500万年到30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

知识链接

手的形成人的双手是在劳动中从猿的手演化而来的,这一过程是从猿到人演化过程的重要环节。直立行走使猿手从辅助行走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从事与脚根本不同的许许多多事情,如抓取食物和使用原始的工具,这样,猿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当制造出第一件工具时,行为器官的猿手就成为人手了。

利于爬树的手逐渐向利于劳动的手进化

古猿和人类虽然类似,但也存在差异,那就是人类可以直立行走,并且能使用和制造工具,而且拥有发达的大脑,可以思考问题等,而古猿却没有这些特征。

从古猿进化到现代人,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从古猿到人的过渡,大约发生在距今七八百万年以前。那时,地球正处在活跃的造山运动时期,地形、气候和之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逐渐减少。为此,原本生活在森林中的古猿为了生存不得不下到地面,再经过漫长的演化后,才最终进化为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古猿下到地面后,慢慢进化成了猿人,其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直立行走。为此,他们的身体结构慢慢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和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

学会直立行走最重要的作用是解放了人类祖先的前肢,同时为大脑的进一步发育创造了条件。鉴于两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人类学家把动物是否具备这一条件作为了划分人和猿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晚期猿人又被人类学家称为“直立人”。在直立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海德堡猿人。此外,还有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猿人。

在早期智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他们生活在距今二三十万年到5万年前,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虽然他们是和现代人更为接近的人种,但仍具有原始性质。

在以前,晚期智人原称“智慧的人”,后来简称为“智人”。相比于早期智人,他们和现代人更加接近,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雕刻和绘画艺术。晚期智人大约生存在距今5万年前,他们的活动年代很久,一直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为此,人们也通常把晚期智人叫做现代人。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现代人。因为,现代人是指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人类,他们即距今约1万年前至现在的人类。

截至目前,人类发现最古老的“智人”是美国科学家于2003年6月11日在埃塞俄比亚发掘的一批人类骨骼化石,他们大约距今有16万年。

美国的科学家通过测量这些化石的物理特征,推算出他们处在智人的起始阶段。

智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人开始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史前文明

猿人又称史前人类,和人类最早的祖先相比,他们有了明显的进化,其中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在今天看来,那种“制造”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在那时,这却意味着人类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开始了目的性行为。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了思考能力的大脑,让他们以一种简单的方法跟上了四季变化的步伐。从此,四季交替的意识便慢慢形成。

那时,气候环境非常恶劣,不断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为了生存,他们开始了不断四处迁徙。

可以想象的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行走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是在迁徙途中,他们依然会遭遇各种不同的危险,如果没有对策,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后来,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冰川纪时期的人们想出了对策,逐渐摆脱了生存的险境。

知识链接

努比亚遗址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尼罗河上游河畔。这里曾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努比亚地区最雄伟的埃及古建筑是阿布辛拜勒神庙。

阿布辛拜勒神庙

巨石阵

神秘的巨石阵在英格兰南部威尔特郡境内的大平原上,矗立着一组由巨石搭成的圆阵。每块巨石高达四五米,重达50吨左右。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剥蚀,石块上雕凿的痕迹仍清晰可辨。但谁也不知道,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把这些大石块搬运来并搭建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自己本身的不断进化,在与环境长期的斗争中,他们渐渐地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发明。如最早的捕猎陷阱,就是在地上挖一些大坑,然后用一些树枝和树叶掩盖起来。只要猎物掉入设下的陷阱,他们就会一起用石块将猎物砸死。然后把猎物的肉用来食用,皮毛用来做衣服御寒。后来,他们懂得动物的巢穴可以寻求温暖,又开始了穴居的生活。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动脑筋。

虽然有了皮毛大衣和遮风挡雨的山洞,但大部分人依然无法抵挡冬日的寒冷,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小孩经常被冻死。

在困难面前,人类并没有选择低头,而是顽强地战斗着。在人类以前的印象中,火一直是凶险的存在。但在这冰天雪地里,火渐渐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当人类把枯树枝拖进山洞,并用一根着火的枝条将它们点燃时,一个寒冷的山洞就变成了温暖的巢穴。就这样,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学会了使用火。可以说,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进步。

苏美尔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经过漫长的冲积,形成了著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虽然土壤松软肥沃,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当时,生活在该平原上的苏美尔人为了生存,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逐渐形成了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湍急河水,创建了第一个文明,即苏美尔文明。由于有了相对较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渐渐地,两河流域的居民越来越多,许多的小型村落也相继出现。定期泛滥的两条大河给居民们“送”来了沼泽地带的丰盛水草、芦苇以及黏土,使得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起来后,城市慢慢开始出现。在人类最早的城市里,苏美尔文化绽放出了灿烂的光芒。

苏美尔人善于制陶,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彩陶,那绚烂的色彩就是他们精湛技艺的最好证明。在当时,苏美尔人的日常用具也都是陶制品,如酒杯、油缸、炉子和灯盏等,都是出自他们之手。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就连他们死后用的棺材也都是陶制的。

那一时期,人类没有能力开采大量的石料,苏美尔人便在黏土中掺杂切碎的麦秸,然后制成土砖,用来建造房屋,甚至铺路。因此,当时两河流域的城市建筑物,也大多是黏土制砖所建造。

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出现了很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奴隶制城邦。那时的城邦很小,主要以城市结合周围若干个小村落构成。

当时,苏美尔人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这让他们具备了统一的因素。在苏美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乌尔一乌鲁克为南方同盟的霸主,基什为北方同盟的霸主,他们分别联合南北各城邦,形成对峙局面。争霸开始后,南方同盟逐渐占据上风,但是北方同盟也不甘示弱,双方一直征战不休。后来,基什王萨尔贡崛起,统一了南北各城邦。

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建立了西亚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阿卡德王国。

一块用楔形文字刻的碑

知识链接

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可能是苏美尔人最早使用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用削尖的“笔”压写在软泥板上。最初,数字用短线或圆圈表示,事物用图表示,后来发展为约定俗成的线性笔画文字。

阿卡德帝国

进入文明时期的苏美尔人,有着一个刚开始进入氏族部落时期的邻居,即阿卡德人。在苏美尔人看来,刚刚步入农耕与定居生活的阿卡德人只不过是“乡下人”。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乡下人”后来却成为了苏美尔人的主人。

公元前3000年左右,闪米特人中的一支阿卡德人相继迁徙到了两河流域北部。在那里,他们与苏美尔人贸易,或者是抢劫他们,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几百年。这段时期,阿卡德人学会了苏美尔人的各种知识。除文化知识外,他们还学会了使用车轮,并且开始自己组建军队,为后来掠夺苏美尔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371年,卢伽尔·扎吉西的温马王第一次将苏美尔世界统一,疆域从波斯湾口延伸到北叙利亚的地中海沿岸。但是,卢伽尔·扎吉西创造的胜利果实,却被说着闪米特语的阿卡德人萨尔贡抢走了。

“萨尔贡”在阿卡德语中的意思是“真正的王”。萨尔贡出身卑微,根据史料记载,“母卑,父不知所在”。也就是说,他的母亲是个低能人。但萨尔贡聪明过人,少年的时候做过基什王乌尔扎巴巴的侍卫,是一个人人称道的英雄。

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趁乌玛人侵入基什王国之际,武装夺取了政权,但国号依然沿用“基什”。萨尔贡登基之后,贫民贵族们都不服从他,他决定利用武力来捍卫王位。随后,萨尔贡在城里实行了严格的“武器管制”,并建立了西亚史上第一支常备军。

不久之后,苏美尔地区各城邦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混战。萨尔贡带领阿卡德人在这场战争中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创了两河流域阿卡德大帝国的神话。

萨尔贡去世后,全国各地的暴乱频发。特别是在他儿子里姆什继位后,起义开始进入高潮,最终导致了阿卡德王国走向衰落。

里姆什的长兄玛尼什吐苏之子纳拉姆辛即位后,他用了26年的时间,平定了祖父横征暴敛所导致的一系列暴动,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战。他重创西方的埃布拉,重征南方波斯湾的马干,并与东北山区的卢卢卑人交战夺取土地。

但遗憾的是,阿卡德人的辉煌非常短暂。纳拉姆辛死后不久,其子沙尔卡利沙利便在宫廷政变中被推翻。

公元前2230年,库提人攻灭了阿卡德王国。

乌尔第三王朝

阿卡德帝国灭亡后,由苏美尔人建立的城市国家又相继重新出现,并逐步走向独立。乌尔城邦崛起后,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即乌尔第三王朝。

在乌尔第三王朝建立初期,国王确立并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将军事、政治、司法等大权全部独揽一身。此外,地方官也由国王亲自委派。

这些地方长官们虽有着城邦首领的称谓,但都是有名无实。他们只是属于中央集权下的地方官吏,并没有城邦时代城邦首领的特权。另外,国王还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私有化,不再让他们行使各自该有的职权,而是把它变成了为自己服务的两个机构。

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国王非常重视法制。当时,王朝的缔造者,乌尔纳姆(约公元前2113—公元前2096年)制定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即《乌尔纳姆法典》。直到现在,这部法典依然保存有20多条残篇。其中,有五条是涉及女奴,当时的女奴经常会遭到强暴、买卖和殴打。还有两条涉及寡妇,寡妇的社会地位与女奴相比,相对要高一些。法典的序言中就曾提到:不允许任何有势力的人支配寡妇。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又提到:凡是遗弃妻子的男人,都要赔偿一定数目的白银给妻子。普通妇女的社会地位则又比寡妇高些,但与男子相比,依然非常低下。法典中记载的“让河神澄清妖术罪”和“妻子被控通奸罪”规定仍然残留着。但有关身体伤害的处罚规定和原始的处罚规定相比,则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改善。

乌尔第三王朝中后期,社会两极分化加剧,许多自由民沦为奴隶。人们为了偿还债务,卖妻卖女,甚至是全家自卖为奴。当时,奴隶分为私人奴隶和王室奴隶。相比之下,私人奴隶在待遇上要比王室奴隶好。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在主人家里服役,可以赎身,也可以出庭作证。不过,奴隶始终是奴隶,他们在法律上依然是他人的私人财产。

乌尔第三王朝一共历经5个国王,他们常常入侵周边地区。其中,第二、三、四、五任国王都曾对外宣称自己是“天下四方之王”,并为自己建立神庙、雕像,规定人们定期举行跪拜仪式。

最后一任国王伊比辛统治时期,国家受到了东南部的埃兰人和西部的阿摩利人的联合攻击。公元前2006年,伊比辛被埃兰人俘获,历经五代国王的乌尔第三王朝宣告灭亡。

古巴比伦

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后,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曾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729年,古巴比伦被亚述帝国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