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11049000000076

第76章 世界卷·中世纪时代的欧洲与同时期的世界(4)

1429年4月29日,贞德的队伍终于抵达了奥尔良城。她带领军队一举冲破了英军的层层围困,和城里的队伍会合了。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贞德认为只有攻下土尔斯堡才能解除奥尔良城的压力。5月7日凌晨,贞德率部队向土尔斯堡发起了猛烈的连环攻击,她身先士卒,置生死于度外。所有士兵都被这个年轻的女孩感动了,他们受到鼓舞,人人奋勇向前,一举拿下了土尔斯堡。最终,英军不得不放弃了围困奥尔良城,引兵北去,奥尔良城最终化险为夷。奥尔良城摆脱困境后,贞德主张立刻收复巴黎。然而查理七世害怕贞德功高盖主,只是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却不提供任何援助。最终,贞德攻打巴黎的计划也化为泡影。

1430年5月,贞德在康边城和英军孤军作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落败。驻守在康边城的法国军队为了防止英军入城,竟然关闭城门,使贞德无路可退。最终,贞德也被英军俘虏,不到20岁便为国捐躯。

贞德是法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同中国的花木兰和穆桂英一样,她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虽然她慷慨就义了,但她的精神鼓舞了法国民众的士气。人们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国家,最终将英国军队驱逐出境,收复了失地,结束了这场百年战争。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是由奥斯曼一世创立的土耳其人国家,这就是今天土耳其共和国的前身。最开始的时候,国土是在中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后来迁徙到了小亚细亚,经过多年的不断扩张,极盛的时候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在南欧、中东及北非拥有大片的领土,而且还灭掉了东罗马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交通位置非常重要,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地方。在中世纪时期,东西方文明的陆地交流通道就掌握在奥斯曼帝国手中,因此对西方文明有着很大的影响。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于中亚阿姆河,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13世纪的时候,蒙古人向西扩张迫使他们大规模向西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素丹国,在和拜占庭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了一块封地。

奥斯曼成为部落酋长以后,趁塞尔柱罗姆素丹国分裂之际,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但真正让奥斯曼帝国强大起来的则是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

乌尔汗很早的时候便被父亲指定为继承人。本来乌尔汗想将帝国分给他的兄弟阿莱丁,但阿莱丁坚持让乌尔汗为王,乌尔汗非常感动,让弟弟做了自己的丞相。在阿莱丁的帮助下,乌尔汗很快让奥斯曼建立起了帝国的基础。

奥斯曼帝国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建立了一支正规的军队。阿莱丁的军事管理奠定了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基础。他建立了一支正规的、定期发薪的军队,其中包括纪律良好的步兵和骑兵。这个措施比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所建立的15个常驻团足足早了一个世纪。

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之后,乌尔汗便可以随时发动战争,不再像以前那样,战时必须要召唤附庸国和自愿者。

乌尔汗从统治的第一年,便开始走上了扩张的道路,并利用他弟弟为他提供的战争资源,大大加快了扩张的速度。1330年,乌尔汗率军包围拜占庭帝国第二大城市尼斯。此后奥斯曼帝国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以及其他的土耳其国家。乌尔汗统治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军队曾一度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将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

素丹穆拉德一世即位之后,继续率军向东南欧扩张,相继征服了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还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统治者称臣纳贡。1389年,素丹穆拉德一世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不久之后,素丹巴耶塞特一世在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俘虏了将近1万多十字军,除了被巨款赎回的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遭到了屠杀。此举震惊了欧洲,从此再也没有国家敢轻易援助拜占庭帝国了。

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后不久,考虑到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便亲率8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一举攻下,然后迁都到此。还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即“伊斯兰教的城市”。

从此,奥斯曼帝国横跨亚、欧大陆之间,完全掌控了欧洲和亚洲之间的陆上交通,奥斯曼帝国的经济也得以蓬勃发展,而这也是西欧国家不断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

捷克英雄胡斯

从10世纪开始,捷克王国就成了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捷克王国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国王和贵族都想寻求大国支持,从而压倒对方。这一期间,不断有日耳曼人涌入捷克。由于内部争斗,国王和贵族们不但不对日耳曼人加以控制,反而去讨好罗马皇帝和日耳曼人。久而久之,日耳曼人逐渐控制了捷克的政治和经济命脉。这种情况下,捷克人民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不作为心生不满,一方面奋起抵制日耳曼人的入侵。

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教会乘机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教会的权力越来越大,它控制着捷克的各个方面。就在教会权力达到顶峰时,一场由胡斯领导的反宗教斗争在捷克国内蔓延开来。

胡斯出生于捷克的一个贫穷家庭。1396年,胡斯从布拉格大学毕业。1398年,胡斯成为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胡斯被任命为神父,并开始有了策划捷克宗教改革的想法。1402年,胡斯在布拉格的伯利恒教堂担任传教士,开始接触下层社会。在这期间,胡斯发现百姓深受教会压迫,人民的基本权利常常得不到保障。由于深知百姓的疾苦,胡斯改革宗教的这一想法更加坚定,他开始公开反对天主教会,揭露教会对百姓的压榨、剥削等种种丑恶行为。后来,胡斯被推选为布拉格大学的校长。在这期间,他不断向外传播自己的思想,认为教会成员是上帝亲点的,教会元首不是教皇而是基督,人民和民族应该独立,不应受教会控制。胡斯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当时的波西米亚国王的支持。

胡斯主张废除繁琐并且奢华的宗教仪式,要求宗教传教士服从政权,不再拥有高于法律的权利。此外,胡斯还认为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是人民受剥削的根源,应该将占有的财产退还给人民。由于胡斯揭露了教会的罪行,反映了捷克人民的心声,所以得到了捷克人民的强烈响应和支持。

1412年,教皇约翰三十三世借对那不勒斯发动战争,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以此骗取捷克人民的钱财。然而,教皇的这一阴谋被胡斯识破了。胡斯对教皇敛财的无耻行为做了抨击,并召集人民抵制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没过多久,一场以胡斯为首、反对教皇的示威游行便在捷克展开。然而,游行却遭到了捷克政府的武装镇压,上千民众遇害,胡斯也被迫离开布拉格去了农村。

1414年,西基斯门出任德意志国王。上任后不久,西基斯门便在康士坦斯召开宗教会议,并命胡斯出席会议。会议主要目的是解决宗教内部矛盾和商讨如何镇压波西米亚的民族异端活动。邀请胡斯时,国王西基斯门承诺保障胡斯的人身安全。然而,这一切都是事先设好的圈套,胡斯刚到康士坦斯便立即被教皇约翰三十三世逮捕。1415年初,胡斯以犯有“异端”的罪行被判处死刑。同年7月6日,胡斯被执行火刑,慷慨就义。

后来,捷克人民为了纪念胡斯,便把每年的7月6日这天称为胡斯日,并把这天定为捷克的公共假期。现在,每年的7月6日,捷克人民还会举行特殊的仪式怀念这位英雄。

红白玫瑰战争

15世纪,英国国内爆发了一场内战。这是一场贵族之间为了争夺王位而爆发的战争,交战的双方分别是以红玫瑰为标志的兰开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为标志的约克家族,因此这场战争又被称为红玫瑰和白玫瑰之战。

1422年,年幼的亨利六世登上了王位,此时正值国内大乱,亨利六世很快便成为一个政治傀儡,大大小小的军事集团都趁机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甚至公然和朝廷分庭抗礼。

在长期的斗争中,两个大贵族势力集团脱颖而出,兰开斯特家族得到西北部贵族们的支持,而约克家族则得到东南部贵族的支持。约克家族认为亨利六世不享有充分的王位继承权,便积极地准备篡夺王位。1455年5月,亨利六世要在莱斯特召开会议,约克公爵以保证人身安全为由,竟然带兵赴会。而在王后玛格丽特和萨姆塞特公爵的支持下,亨利六世也同样带着军队赴会。5月22日清晨,亨利六世得知约克公爵的军队就在附近,便派兵抢占了阿尔朋斯镇,约克公爵赶到阿尔朋斯镇后,要求惩治萨姆塞特公爵,但是遭到亨利六世的拒绝,玫瑰战争就此爆发。

在战争中,亨利六世的军队伤亡了100多人,萨姆塞特公爵被杀死,亨利六世本人也成了俘虏。约克公爵虽然胜了,但深知夺取王位的时机还未到,于是故意放走了亨利六世,企图等待机会再夺取朝政大权。

1460年7月10日,约克公爵再次打败亨利六世的军队,随即在伦敦提出了称王的要求,但没有得到响应,最后不得不迫使亨利六世宣布他为摄政王和王位的继承人。

王后玛格丽特出生于法国没落贵族家庭,不仅貌美,而且智慧过人。在这种情况下,她迅速逃往北方并招兵买马,准备伺机而动。约克公爵派兵追剿,却遭遇惨败,自己也战死沙场。听到这个消息,兰开斯特家族士气大振,马上率领军队向伦敦进发。但是兰开斯特家族的军队纪律涣散,士兵一路烧杀抢掠,激起了英国百姓的强烈反对。伦敦市政府发表声明,如果玛格丽特的军队不加以约束,就不许进城。于是,玛格丽特被迫停止了进兵。约克公爵死后,他19岁的儿子爱德华继承爵位。趁着兰开斯特家族休整军队的机会,爱德华率军队火速向伦敦进发,并得到了沃里克伯爵和伦敦市民的支持,随后,他自立为王,史称爱德华四世,从此开始了约克王朝的统治。

爱德华四世登基后,立刻组建军队。1461年3月13日,他亲自率领军队向北进发,追击玛格丽特的队伍。28日,在约克附近的艾尔河畔,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玛格丽特战败,率军逃往苏格兰。此后,这两大家族之间的争斗一直没有停歇,直到1485年才告一段落。

奴隶贸易

从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方殖民者在非洲大地上策划了一场耸人听闻、灭绝人性的灾难,这便是被马克思称为“贩卖人类血肉”的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80年代是初期阶段,以海盗式掠卖为主要特征;从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下半叶是全盛时期,以奴隶专卖组织垄断为中心;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以奴隶走私为特点的“禁止”奴隶贸易时期。

15世纪初,西方殖民者纷纷在海外扩张殖民地。非洲的丰富资源成为众多殖民者的目标,当资源掠夺殆尽,殖民者发现非洲的黑人是优秀的劳动力资源。于是,他们又开始掠夺黑人,奴隶贸易开始了。到了15世纪中叶,美洲这块沃土又被人们发现,金银矿和种植园随之兴起,罪恶的奴隶贸易也愈演愈烈。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就是最早开始掠卖黑奴的人贩子;16世纪下半叶,荷兰、英国、法国、丹麦等国的殖民者也相继加入了奴隶贸易的队伍中。在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下半叶期间,奴隶贸易达到了最猖獗的程度。在贩奴活动的方式上,除了传统的“三角贸易”外,英、法等国甚至还成立了贸易公司,垄断非洲奴隶贸易生意。18世纪时,奴隶贸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贸易之一。此时的英国取得了奴隶贸易的垄断权,利物浦成为奴隶贸易的中心市场。19世纪前半叶,美国殖民者也加入了劫掠非洲黑人的团队,通过高价售卖黑奴给种植园主和矿主,从中牟取暴利。西方殖民者掠夺黑人作为商品转卖到世界各地,在南美洲、北美洲的种植园里,在西印度群岛,在阿拉伯和亚洲其他国家,都留下了殖民者的罪证。除了大洋洲和南极洲以外,奴隶贸易的范围涉及了欧洲、北美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五大洲。据统计,超过两亿的非洲黑人惨遭此劫,有的在捕捉时就被杀害,有的在路上被苦苦折磨致死,幸存下来的也只能被当做商品买卖,多数都被卖到了美洲的种植园,在那里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奴隶贩子最典型的航线是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三角形的第一条航程是满载盐、布匹、火器、五金和念珠等货物的船只从欧洲的各大港口驶向非洲;第二条航程是将这些货物换成非洲黑人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运往奴隶交易的新大陆;最后一条航程是船只满载着换来的糖、糖浆、烟草、稻米等返回本国。

在这个三角航程中,奴隶受到了灭绝人性的待遇。在狭小的空间内,奴隶每天只能得到一次玉米和水,如果绝食就会遭到鞭打。由于奴隶长期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因此极易发生传染病,这时生病的奴隶就会被直接扔进海里。也有些奴隶不堪忍受痛苦,主动跳海,这样的事情屡有发生。

然而,当废止奴隶贸易被提出来时,竟然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那么,究竟是哪些人?他们从中又得到了什么呢?首先,在奴隶贸易中,非洲经纪人获得了巨额利润,他们当然不会轻易掐断自己的财路。其次,所有的非洲酋长也反对,因为一个强壮的奴隶可以为他们换来20到30英镑。此外,一些种植园主也非常反对,尤其是18世纪在英国议会中拥有席位的巴巴多斯种植园主。

通过奴隶贸易,西方殖民国家聚敛了巨额财富,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这场非洲的灾难却对美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曾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非洲大陆在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之后,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奴隶卖给殖民者,还曾发生过多次战争,非洲社会甚至因此倒退了几百年。

奴隶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可耻的一页。19世纪初,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带头掀起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从此,废奴运动在全世界开展起来,并最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807年,英国通过了一项法令,明文规定船只不得参与奴隶贸易,并禁止向英国的殖民地运送奴隶。1833年,为了彻底废除英国本土的奴隶制,议会通过了一项法令,决定向英国的蓄奴者提供2000万英镑赔偿费。英国甚至还说服欧洲其他国家效仿它的做法,并允许英国军舰捕捉其他国家的贩奴船。海地、美国和巴西也分别于1803年、1863年和1888年相继废除奴隶制。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废奴运动中来,广大被压迫的奴隶终于获得了新生。尽管如此,贩奴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彻底终止,断断续续又持续了近百年,直到19世纪末才真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