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11049200000070

第70章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哲学名著(6)

首先,我们让不正义之人像个有专门技术的人,例如最好的舵手或最好的医生那样行动,在他的技术范围之内,他能辨别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取其可能而弃其不可能。即使偶尔出了差错,他也能补救。那就等着瞧吧!他会把坏事干得不漏一点马脚,谁也不能发觉。如果他被人抓住,我们就必须把他看作一个蹩脚的货色。不正义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仁义道德,肚子里男盗女娼。所以我们对一个完全不正义的人应该给他完全的不正义,一点不能打折扣;我们还要给坏事做绝的人最最正义的好名声;假使他出了破绽,也要给他补救的能力。如果他干的坏事遭到谴责,让他能鼓起如簧之舌,说服人家。如果需要动武,他有的是勇气和实力,也有的是财势和朋党。

在这个不正义者的旁边,让我们按照理论树立一个正义者的形象:朴素正直,就像诗人埃斯库洛斯所说的“一个不是看上去好,而是真正好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把他的这个“看上去”去掉。因为,如果大家把他看作正义的人,他就因此有名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搞不清楚他究竟是为正义而正义,还是为名利而正义了。所以我们必须排除他身上的一切表象,光剩下正义本身,来跟前面说过的那个假好人真坏人对立起来。让他不做坏事而有大逆不道之名,这样正义本身才可以受到考验。虽然国人皆曰可杀,他仍正义凛然,鞠躬殉道,死而后已;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正义,终生不渝。

这样让正义和不正义各趋极端,我们就好判别两者之中哪一种更幸福了。

苏老天爷保佑!我亲爱的格劳孔,你花了多大的努力塑造琢磨出这一对人像呀,它们简直像参加比赛的一对雕塑艺术品一样啦。

格我尽心力而为,总算弄出来了。我想,如果这是两者的本质,接下来讨论两种生活的前途就容易了。所以我必得接着往下讲。如果我说话粗野,苏格拉底,你可别以为是我在讲,你得以为那是颂扬不正义贬抑正义的人在讲。他们会这样说:正义的人在那种情况下,将受到拷打折磨,戴着镣铐,烧瞎眼睛,受尽各种痛苦,最后他将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到临头他才体会到一个人不应该做真正义的人,而应该做一个假正义的人。埃斯库洛斯的诗句似乎更适用于不正义的人。人们说不正义的人倒真的是务求实际,不慕虚名的人——他不要做伪君子,而要做真实的人,他的心田肥沃而深厚;老谋深算从这里长出,精明主意生自这心头。

他由于有正义之名,首先要做官,要统治国家;其次他要同他所看中的世家之女结婚,又要让子女同他所中意的任何世家联姻;他还想要同任何合适的人合伙经商,并且在所有这些事情中,捞取种种好处,因为他没有怕人家说他不正义的顾忌。人们认为,如果进行诉讼,不论公事私事,不正义者总能胜诉,他就这样长袖善舞,越来越富。他能使朋友得利,敌人受害。他祀奉诸神,排场体面,祭品丰盛。不论敬神待人,只要他愿意,总比正义的人搞得高明得多。这样神明理所当然对他要比对正义者多加照顾。所以人们会说,苏格拉底呀!诸神也罢,众人也罢,他们给不正义者安排的生活要比给正义者安排的好得多。

为上帝辩护之作

《上帝之城》

·作者简介·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天主教译为“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中,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里留·奥古斯丁出生于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镇(现位于阿尔及利亚)。幼年时曾跟随母亲加入基督教,但19岁在修辞学校读书的时候成为摩尼教追随者。从修辞学校毕业之后,先是在迦太基城,后到罗马和米兰教授修辞和演讲术。那个时候奥古斯丁受到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影响,脱离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主义和怀疑派的著作。

奥古斯丁生平的著作繁多,大概有一百一十三本及五百多篇讲章,他的学识跃然见于纸上。而每当他与异端争辩的时候,他的神学奇才更是显露无遗,引起神学界的注目。其实早在他接受洗礼之时,他就立论攻击摩尼教;之后,奥古斯丁又与当时盛行的几派异端邪说争辩,维护真道,力主教会合一,且帮助正流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观念。

奥古斯丁的著作可归纳为五大类:神学、释经、伦理证道、哲学和自传。杰出者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前者是奥古斯丁的自传,他以亲身经验来见证神在人身上奇妙的作用和恩典,提出人与神可以亲切来往的概念,乃一切宗教经验著述之典范、世界之名著,传诵直至今天。

·作品导读·

《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这部书的写作期超过了十二年,首先是奥古斯丁对基督教应为411年罗马之耻负责的控诉而进行的护教性答辩。他认为基督徒太看重地面上的城市,对苦难与天命感到困惑。本书展现出世俗与神圣、帝国与圣经,从创造到最后审判的历史全景。《上帝之城》的信息偏重于来世,真正的平安与公义社会只有在天上才能寻见,这是一群爱神之人的命运。他们在地上的朝圣之旅,认同感及财富,与“地上之城”的人们无分别地混杂着,在教会与社会均无差别。奥古斯丁充分警觉人类生存现状的模棱两可。

·作品概要·

公元413年,罗马城被歌蛮族攻破。人们把罗马帝国的衰退归咎于基督徒之离弃传统多神宗教。奥古斯丁觉得有必要著书来回应此攻击,于是开始写作《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在书中说明,罗马衰退的原因是道德上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罗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于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归属的并不是罗马帝国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与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前者人民的共通点在于对自己的爱,后者则是结合于对上帝的爱和因此而生的对彼此的爱。在对比这两个城从起源到结束的过程中,他对人类的群体生活也有深入地讨论,建构了基督教的历史观。

《上帝之城》共分二十二章。第一部分一至十章主要在驳斥对基督教不实的攻击,第二部分十一至二十二章则是在说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进展和结局。《上帝之城》可以说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此书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发展。

·经典章节·

§§§第五卷第二十章

把美德当做人的终极之善的哲学家想要使另一些哲学家感到可耻,因为他们虽然把美德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却使美德受制于肉体的快乐。这快乐本身便是目的,而美德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快乐就像一位出身高贵的女王,坐在王座上,周围是那些美德大臣,注意着女王的点头示意,随时准备按她的命令行事。她命令“审慎”小心地考察以什么方式可以达到最大的、最安全的快乐。她命令“公正”提供服务,使她能在友谊中得到好处,“公正”在身体的舒适中是必要的,也可以用来避免犯错,或是由于违反法律而使快乐受到伤害。她命令“坚忍”使他们的女王,亦即“快乐”,保持勇敢,如果对她的身体有伤害但还不至于死亡,那么她能凭借回忆先前获得的快乐而使现在的强烈疼痛减轻。她命令“节制”只吃限量的食物,哪怕是最爱吃的,使健康不会被任何过度所伤害,或者说借助“节制”,快乐(对伊壁鸠鲁主义者来说,快乐主要是身体健康方面的事)得到了严格的检查。这样,有着全部荣耀和尊严的美德将成为快乐的奴隶,而快乐就像某些专横、不名誉的女人。

我们的哲学家说,没有什么东西比这幅图更可耻、更可怕,善人的眼睛无法忍受它。他们道出了真理。但是,即使我们把美德表现为人的荣耀的奴隶,我也并不认为这幅图景就能变得比较美丽。因为,尽管人的荣耀不是一位放荡的女人,但它无论如何受到了吹捧,有许多空洞之处。因此,用坚实的美德去侍奉这种荣耀不值得,这样做会使“审慎”什么都不能提供,“公正”什么都不能分配,“节制”什么都无需克制,除非它能使人快乐,能侍奉空洞的荣耀。

自由意志的觉醒

《论自由意志》

·作者简介·

同上

·作品导读·

《论自由意志》一书不仅开辟了哲学的新高度,而且还首先为伦理学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使伦理学不再局限于充当“生活指南”,而是承担起确立人的绝对罪责、绝对权利和绝对尊严的根据,确立了这一使命的学问,开始了伦理学的历史性转向。而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则完全是出于他对基督教“原罪说”的信仰和理解。如果说对自由意志的追问是对人的自由存在的觉醒,那么对自由的这种觉醒首先是哲学从基督教信仰开显出来的。对人的自由的全面自觉是近代启蒙哲学的核心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遥远地召唤了近代哲学。

·作品概要·

《论自由意志》主要阐述恶的来源问题。在这篇对话中,奥古斯丁反驳摩尼教认为恶是实体的说法,提出恶是虚无缥缈的、是善的缺乏的观点,认为人作恶还是行善都是借意志的自由选择,而人也因此配享幸福或者是该得不幸。此外,奥古斯丁还针对有人把世间的苦难、痛苦、不幸等种种现象都规避到上帝身上的说法,作出了辩护。

·经典章节·

邪恶问题

(1)伊:请告诉我,上帝岂非恶的原因吗?

奥:你若将你所指的恶说明是哪一种,我便给你回答。我们用“恶”一词,来指两种恶,一是作恶,二是受恶的害。

伊:我要知道此二者。

奥:你若知道或相信上帝是善的——别的想法便是不可的——他决不能作恶。再者我们若承认上帝是公义的——否认此点,便是恶了——他必赏善罚恶。刑罚对受刑罚的人乃是祸。因此,若没有人受到不公平的刑罚——这是我们所必须相信,因我们相信,凡事都有上帝的安排——上帝就绝不是第一种恶的原因,而是第二种恶的原因。

伊:那不由上帝负责的恶,另有别的原因么?

奥:必然如此;恶不能无因而存在。但若你问原因是什么,问题就没有答案。因为原因不只是一个,但每个作恶的人,就是自己恶行的原因。你若对此不予信服,请记得我刚才所说的话,恶行受上帝的公义所处罚。除非恶行是出于故意,它受罚就不算是公义的了。

(2)伊:我想除非人是学着犯罪,他就不会犯罪。如其为然,我要知道我们是从谁学着犯罪。

奥:你想教育是件好事么?

伊:没有人能说教育是件坏事。

奥:它可能既不是件好事,也不是件坏事么?

伊:我想它是件好事。

奥:恰对,因为知识是由它传授或激起的,除了由教训以外,没有人能学到什么。你同意么?

伊:我想由教训所学到的,无不是善。

奥:那么我们不得说,恶是学到的。学与教相辅而行。

伊:人若没有学到恶,怎能作恶呢?

奥:也许是因他弃绝教训,远离了学识。不管怎样,教训既是件善事,而教训与学识又相辅而行,显然恶不可能是学到的,假如它是学到的,它就必是教训的一部分了,而教训就必不是件善事了。但你自己承认它是善的。所以恶不是学到的,去问我们从谁学到作恶,乃是无用的了。假如恶是学到的,我们是要学到避免恶行,而不是学到作恶。因此作恶无非是违反教训。

(3)伊:我想教训实在是有两种,一种是叫我们学习行善,另一种是叫我们学习作恶。当你问我教训是不是件善事时,我那喜爱善的心占据了我整个的注意力,我只想到那涉及行善的教训。所以我回答说,教训是件善事,如今我发觉另有一种教训,确实是恶的,我要知道它的原因安在。

奥:至少你认为了解是件纯善么?

伊:我看不出人有什么比了解更优秀的东西。我想它显然是善的。我决不能说,了解是恶的。

奥:人受教训而不了解,你设想他曾学到了什么吗?

伊:否,当然不会。

奥:若了解都是善的,而且人除非了解,他就没有学到什么,那么学总是好的。因为凡学习者就了解,而凡了解者就行善。所以若有人要找出我们学习的原因来,实际上他是要找出我们行善的原因来。你休要想发现使人作恶的教师罢。人若是恶的,他就不是教师;他若是教师,他就不是恶的。

(4)伊:好,你使我同意我们作恶不是学到的,那么请告诉我,我们怎么要作恶。

奥:你问到了我青年时期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这问题曾使我苦恼,以致我心神疲惫,陷入了异端。我堕落如此之深,而使我倾倒的空谈又如此之多,若不是我渴望寻见真理,有上帝的帮助,我不能逃了出来或恢复了原来追求的自由。既然我曾努力解答这问题,我要将我至终所得的答案向你说明。上帝要帮助我们,并且使我们了解我们所信的。我们也确知所走的道路,是先知所指的:“你们除非相信,定然不得不了解。”我们相信万物都是上帝造的,然而上帝不是罪的原因。困难乃在若将罪归于上帝所造的灵魂,而灵魂又归于上帝,我们至终怎能不将罪归于上帝呢?罪是什么?

(5)伊:如今你用浅显的话提出了那很使我心里作难,并驱使我来做这次讨论的问题。

奥:不要丧气,但要继续相信。你所信的即使我们看不出理由来,我们不能有一种更好的信仰。虔敬生活的真实基础,是在于有一种正确的上帝观。我们没有正确的上帝观,除非我们相信他是全能的,是绝对不变的,是好的万物的创造者——但他自己比它们更优秀——,是受造万物绝对公义的管理者,又是自足的,因此他在创造作为中并不从谁得到什么帮助。他从无中创造万有。至于那位与他平等的,却不是由他创造的,而是由他生的。这位我们称之为上帝的独生子。我们若要说得清楚些,我们要称他为上帝的权能,上帝的智慧,藉着他上帝从无创造了万物。在这样说了以后,我们要靠上帝的帮助,照下面的方法来了解你所要查考的问题。

(6)你的问题是要找出我们作恶的原因安在。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讨论作恶是什么意思。关于此点,请说明你的观点。你若不能用少数简短的话概括全题,至少将若干恶行的例子举出来,好将你所想的告诉我。

伊:奸淫,杀人,渎圣都是例子。若要尽举,未免太长,而且我也不尽都得。大家都同意这些是恶行。

奥:首先请告诉我,为何你想奸淫是恶的。是因有律法禁止吗?

伊:否,它是恶的,不是因有律法禁止;律法禁止它,是因它是恶的。

奥:若有人要困惑我们,大谈奸淫之乐,质问我们为什么要想奸淫是恶的,应被道罪的;那么我们既不仅是要相信奸淫是恶的,而且也是要知道理由,你想我们可诉诸律法的权威么?我与你同意,也极其坚定地相信,奸淫是恶的,并且要将这信念向万民万国传讲。但如今我们是要用理解来将我们凭信仰所接受的牢固地把握着。所以你要尽量仔细思考,并告诉我,你看奸淫为恶事,有什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