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案例
感恩的心灵
有一天,10岁的女儿对客人说:“我爸爸爱吃鱼头,妈妈爱吃鱼尾巴,我爱吃鱼身子……”客人们都笑了,我却沉思起来: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吃什么都必须女儿先吃,爷爷奶奶先动了筷子,女儿就不高兴……孩子带朋友上家里来,从不打招呼,不把父母放在眼里,走了也不告诉上哪儿去,什么时候回来……
女儿长时间煲电话粥,我们一批评,就生气顶嘴。她从不及时报告自己的行踪,晚回家了或不回家吃饭也不打招呼,让家人干着急。她不做家务,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我们代办。我想了很久……
在女儿生日那天,我没有给孩子买生日蛋糕,也没有为她办生日宴席,我带她去了妇产医院,去看望了那位曾经给自己接生的白衣天使。我告诉孩子:“就是这位阿姨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我让女儿给那位医生阿姨送上了一束美丽的鲜花,送上了我们全家人的感恩之心。
回家的路上,我问女儿:“你感谢妈妈什么?”她说:“谢谢妈妈给我洗衣服。”
我接着启发孩子:“是不是还应该感谢其他人呢?”女儿说:“谢谢爸爸带我到处玩,谢谢爷爷奶奶每天接送我,谢谢王老师教我画画……”
专家解析
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叫感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灿烂的阳光;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恭的态度。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境界。心态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有四个基本的原则:一是恩典原则。将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不求任何回报,并且在孩子失败的时候,依然爱他,才会成为恩典。二是榜样原则。最重要的标志不是看他的回报,而是看他是否为生活感到满足。三是守候原则。当孩子还没有表现出感恩,不要着急,也不要去催逼,等待他的成长。四是同理心原则。正是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而感恩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能够获得好心情,因为“怀着爱心吃菜,胜过怀着怨恨吃肉”。
教育误区
1.施恩图报。父母向孩子付出后,会对孩子说:你应该感恩!其实,当我们向孩子们索取感恩的时候,孩子学不会感恩,即使回应感恩也大大贬值。
2.单纯回报。感恩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回报,更在于意识到无法回报。当感恩被视为回报的举动时,感恩的回报对象被狭隘地定位为施恩者。
成长故事
学会和别人分享
我的书包下面有一个小洞。我时常对爸爸说:“你看我的书包都破成这样了,就不能换个新的吗?”可爸爸总是重复那句老话:“书包才用一年,你就换新的,爸妈苦钱可不容易,有洞就补一下,还是能用嘛!”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看到了爸爸的“不同之处”。那天,我和爸爸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为地震灾区而设的募捐箱。爸爸在募捐箱前站住了,他从口袋里拿出两张一百元的大票子,叫我放进去,我眼睛睁得老大,望着爸爸:“爸爸,你可知道两百元能买多少个书包吗?”“快把钱放进去!”爸爸说。
我不情愿地把钱投进了募捐箱。到了家,爸爸说“该省的地方就得省,该花的时候也要花。那些地震灾区的孩子别说是上学,就连温饱都保证不了,今天献出一份爱,就等于让他明天有一份幸福。”听了爸爸的解释,我终于明白了,我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给爸爸,让他帮我也献一份爱心,爸爸会心地笑了。
相关链接《魏书·萧宝夤传》:背恩忘义,枭獍其心。
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忘却恩德,辜负情谊,背信弃义甚至恩将仇报,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正确的做法是感恩戴德、以德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