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不可不知的100个教子误区
11050200000082

第82章 越俎代庖

教训案例

肄业回家的小倩

小倩由于从小父母的溺爱,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长包办,连值日的时候都是家长到教室替她打扫卫生,没有养成吃苦的习惯。

上中学后,她感到理工科很费脑筋,一道题要左想右想,还有数学公式背得不熟,很难学,她在应付不了的时候,就改学了文科。文科也是很多东西要背,尤其是语文。

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写好一篇文章,也很不容易。

她认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苦事,不想读书。然而做事,又做什么事呢?做工吧?更苦。于是她又改学外语。入门确实不很难,同时又有些新鲜感,所以她学了外语。可是入了门以后,接着而来的大量生词,纷繁的语法现象,样样要读,样样要背。她又畏缩不前了。结果两年后退学回家了。

专家解析

生活的普遍改善,娇生惯养的子女现在很多,多是好逸恶劳,拿起书包上学,放下书包吃饭。而在学校里也是上课不听讲,学习马虎。他们由于畏难、怕苦,学习虽然都勉强及了格,但实际学识很少。作父母的常犯一种通病,自己宁愿多吃苦,唯恐孩子吃了苦。

在美国规定一岁多的婴儿要学习自己吃饭、独睡自己的房间,三四岁的幼儿进行自理的教育,要求四五岁的孩子能把房间收拾整齐。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有些中学规定:学生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0岁以后就得做家务,如剪草坪、送报纸等。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替全家人擦皮鞋、洗衣服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

日本的父母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孩子小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小的孩子也要背上一个小背包,那是他自己的东西。

学会生存,是新时代人才的最基本素质。自理能力则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自理能力是养成孩子的自觉性、独立性,养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手段。

教育误区

1.“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谈不上自理。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自理。

2.头等大事是学习。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我们大人一手承担。

3.无师自通。“我们大人不是就这样过来了吗?”

成长故事

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

苏明进老师自称是学生的“哥儿们”,他的教育方法很有创意。

他给每个学生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别小看自己”,让学生们“煮一道菜给家人吃”。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苦苦哀求,却无法说服任性的老师。苏老师说:“你们年纪够大了,该学习如何做菜了!”并且要求家长在孩子完成这个作业后在联系簿上签名画押。过后,荷包蛋、薯条、牛肉面、菜面等五花八门的食品,竟让人目不暇接。

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请全体学生起立,彼此去找一个不太熟悉的同学,这个人必须是很少坐在一起,没讲过几次话的同学,甚至是“自己很讨厌的人”。全班配对完毕,老师请他们找个舒服的地方“聊天”。经过三次回合之后,连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老师把这一课叫做“学会与人沟通”的“人际关系课”。

又一次,老师布置一份家庭作业:“每天大笑三分钟”,过后,要孩子和家长写心得。一位女生写道:“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超怪”,我笑不出来,只是用微笑来代替。如果老师心情不好,也要大笑三分钟哦!”孩子家长的留言:“今天的特别作业令我惊讶不已!你真是一位很有创意的老师啊!让孩子学会自我解压!”

相关链接《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越权行事,包办代替,超出自己的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