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案例
自残手指拒学弹琴
芳芳今年7岁。爸爸妈妈想培养她成为音乐家。为了让芳芳来圆这个“艺术梦”,妈妈每个星期五晚上带她坐火车到北京音乐学院找老师辅导钢琴,星期天晚上再坐火车回家,清晨赶到时正是星期一,又要急急忙忙去上学。芳芳每天要弹钢琴2小时。她多次恳求爸爸妈妈,让她少弹一会儿,好跟同学一起玩玩,爸爸妈妈总是不答应,还老用李白“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教育她……
渐渐地,她看见钢琴就厌恶,几次想把钢琴毁掉,几次反抗:“我不弹,我不要学。你打死我,我也弹不好。”但父母却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反抗:“已经学了两年了,花了这么多钱了。你要争气!今后每天不弹熟曲子,就不许出去玩!”
一天,爸爸妈妈回到家,大吃一惊,女儿的手指用手帕包着,她用小刀割破了手指。她说:“这下,我不再学弹钢琴了!我可以和同学玩老鹰捉小鸡了!”
专家解析
孩子从小学点艺术,应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意志的锻炼、情趣的提高,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
杜威说过:“物的成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揠苗助长”无有不反致伤害的,人也是这样。这幼年二字的意义就是指生长和发展的时期。只顾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幼年人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种自杀政策。”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使其夭折。”在孩子能力还没有达到的时候,就强迫他去理解和掌握,只会打击家长的积极性,并且加重孩子的负担;而家长试图让孩子加速甚至超速发展,也会令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正是许多孩子在小时候活泼开朗、聪明伶俐,长大反而形成内向、自卑、孤僻个性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主张“生本教育”的理念是:①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
②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会发现自己感到惊奇和欣喜的潜能和个性。③关爱每一个学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④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⑤引导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合理设计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⑥欣赏每一位学生,为每个学生的每个创意、每天的进步而喝彩。因此,“生本”
就是生命为本,生活为本,生长为本!教育改革将按照多元化成才道路和目标要求完善教育制度,努力使青年学生人人成才;按照讲学历、不唯学历、重在真才实学的原则,改革人事、劳动、工资制度和“一考定高低”的升学制度;全社会给予教育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就要把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揠苗助长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教育误区
1.过分的评价标准。以“乖”“听话”“学习好”为好孩子的标准。孩子为得到大人的认可,想方设法去讨好别人以获得关注。
2.过多的包办代替。用威逼、强迫的方法,使孩子产生腻烦和逆反。习惯于为孩子做出决定,少有征求孩子的意见,不给或少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
3.过小的教育空间。过难的教育内容,过量的作业练习,过度的身心疲惫。把孩子应有的玩乐当作“浪费时间”“不务正业”。
4.过早的不堪重负。孩子过早受到成人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的影响,如离异家庭孩子在幼年就感受到对家庭关系、对金钱的忧虑和压力,造成心理扭曲。
成长故事
爱跳舞的小姑娘
19世纪末的美国,有一个爱跳舞的小姑娘,她的家庭非常贫困,但是,母亲发现了她的舞蹈天赋,就筹集了一笔费用,送她去正规的舞蹈学校上学。
然而,小姑娘学了三次,就不肯去了。她认为那种舞蹈不是她想学的舞蹈。母亲虽然花去了一笔不少的生活费,但还是决定尊重女儿的意愿。在母亲的支持下,小姑娘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艺术,她突破了古典舞蹈的刻板教条,用飘逸、充满生命力的舞姿,激发了众人对舞蹈的激情和热爱,从而创立了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现代舞派。她,就是被称为“世界现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邓肯。
她后来回忆说:“母亲给了我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让我勇敢地去追求艺术,让我有了自己的道路。孩子的天赋过早地丧失,绝大部分是父母的教育造成的。”
相关链接《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欲速不达,反而坏事;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