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11051200000022

第22章 调水对江苏的影响(2)

例如骆马湖位于江苏省北部,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可以开发成为游人休闲、娱乐场所,游客在其中可以进行钓鱼、划船、摄影、野餐、观察野生动物等活动,通过生态旅游的实施进一步实现骆马湖与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同时也是一个世界闻名的调水工程,举世关注,其水源地必然会引来众多游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东线工程的实施将会促进江苏省旅游业的发展。图2-9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高邮文峰塔。

八、对养殖业的影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利用现有湖泊进行调蓄,而这些湖泊都是重要的养殖基地,如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鱼类资源丰富,尤其是洪泽湖,是重要的螃蟹和龙虾产区,久负盛名。图2-10为洪泽湖养殖场一角。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后,湖泊水位提高,年际变化较小,避免湖泊低于死水位导致湖泊干涸,保证了养殖业的充足水源;调水也将提高沿线湖泊水体的自净能力,湖泊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提高,水位的稳定,会极大地改善鱼、鸭、鸟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围网养鱼等养殖业的发展,这也为渔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湖面进一步开阔,增加了敞水性鱼类的生态位,其产量有望增加,但水位提高,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分布面积和生物量将减少,草食性鱼类和以水生维管束植物为栖息场所或产卵基质的鱼类产量会略微下降。

(第二节)社会影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将为苏北地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优质补充水源,缺水矛盾的缓解,也将减少大量的争水纠纷,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创造了必要条件。通过调水,苏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将得以增加,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水资源的满足也将加快沿线治污工程实施以及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一、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主要矛盾,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水资源优化配置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平衡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分配,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一项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将使得江苏省的水资源结构发生改变,苏北地区长期缺水状况将进一步得到缓解。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江苏受水区农业供水价格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对东线一期工程江苏受水区净供水量进行重新分配。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江苏受水区多年平均供水量133.7亿立方米,扣除江水北调工程原供水量,多年平均增供水量19.25亿立方米,增供水量用于解决工业与城市生态环境缺水13.00亿立方米,用于解决航运0.69亿立方米,其余5.56亿立方米用于增加农业用水。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增长的轨道,然而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开始加剧,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趋于扩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基础设施、政策取向等因素的不同,江苏省存在着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经济差距。1952年,苏南、苏中、苏北人均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2∶1.4∶1,呈南高北低态势,从1979年到1993年,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因,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差异再次扩大,1993年三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4∶2.1∶1,这种地区差异的扩大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诸如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跨度流动,加剧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以及科教文卫事业的差距等。

江水北调工程实施以前,苏北地区因为水利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易旱易涝,土地产出率很低,但是随着江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苏北地区的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稳定上升,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同时还带动了工业、航运交通事业的发展。自然资源条件的改变,地区倾斜“梯度推移”战略逐渐被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的“优势互补”战略所取代,以及苏北地区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产业政策倾斜的支持,苏北大地开始焕发新的生机,经济快速增长,正在逐步缩小与苏南和苏中的差距,这其中江水北调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将为苏北地区提供更为充足的水源保证,使得苏北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得到改善,而且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可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加上苏南支持苏北以及产业政策上的倾斜,将为苏北地区缩小甚至赶超苏南地区经济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逐步缩小与苏南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提高和改善沿线居民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反映居民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一个概念。从宏观上讲,就是指居民总体的全面发展程度,从微观上来讲主要指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满足状况。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质和供水保障程度以及防洪、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78~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2366元,增长了16.7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6元增加到6860元,增长了20.7倍,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总额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了近4倍。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使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沿线城市提供大量优质水源,提高城市水资源的承载力,促进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土地增值、受水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城市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就业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规模效益和农业劳动率较低,尽快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是有效改善农民收入状况的重要途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提高了城市水资源的承载力,城市化水平加速,加快了农业剩余劳099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水资源的增加,也有利于优化苏北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从以种植业为主向林业、畜牧业、副业、淡水养殖业全面发展的转变,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改善生活用水质量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使得沿线地区基本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得到保障,人均水资源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水质和水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提高人们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畜健康不利的有害物质的自然水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居民和牲畜的饮水质量问题。丰县是饮用水高氟区,经国家卫生部及江苏省卫生厅的专家组评价,丰县浅层地下水含氟量平均值超标4~6倍,极值超标16倍,为此,丰县被国家卫生部列为“江苏省九个高氟县之首”。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氟害区有70%以上的人口患有氟斑牙病,5%以上人口患有氟骨病,2%~3%的人丧失劳动能力,其中不少患了氟骨病的人活不到60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可以改善农村水质,保证农民饮水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就业与失业问题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供给量将达到8.02亿,相当于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3.8%。未来持续增加的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了需求,是我国今后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格局,国企下岗职工、城镇新增长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长期困扰我国的问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黄淮海流域及内陆河流域的工业发展将有了充足的水资源保证,一些受到限制的工业将得到发展,在解决一部分城市人员就业的同时,还可以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来;具有开发价值的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将会吸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因水资源供给增加而能够扩大生产规模的新兴产业将得以发展,将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由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利于扩大就业;由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增加就业机会。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在增加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同时,可以把长期挤占农业的用水、生态用水归还给农业和生态环境,缓解工业挤占农业用水的状况,还可以将回收的工业用水用于农业灌溉,这样农业用水有了保障,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缓解“三农”问题,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根据初步估算,2010年以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如果调水得以充分利用且保持相当高的效率,则可以提供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还有利于缓解地区间的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南四湖地处苏鲁交界,水流自北向南,即由山东流向江苏,而山东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便在南四湖筑坝蓄水,直接影响到下游江苏的入境水量。而苏北地区也属于水资源短缺区,因而历史上纠纷不断,矛盾尖锐。自从江苏省的江水北调工程见效后,南四湖下游与江苏境内多年来受益明显,与山东境内的纠纷也日趋减少。只是在干旱年份,因调水量不足,尚有零星争水现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将会有大量的优质水源不断补充到该地区,地区间的用水纠纷问题将迎刃而解。

五、推动沿线城市化进程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江苏省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十五”

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加速发展,到2004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使得江苏省的城市发展也非常不平衡,由苏南、苏中至苏北呈阶梯状递减。2005年,苏北地区人均GDP10004元,是省平均水平的48%和苏南地区平均水平的23%,农民人均纯收入3906元,是省平均水平的82%和苏南农村平均水平的60%,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着苏北和全省整体经济水平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影响苏北地区城市化的因素很多,而水资源的短缺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影响,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苏北地区沿线城市的发展有充足的水源保证,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增加,缓解水资源短缺对经济持续增长和人口容量的制约,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量,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有水资源的保障,还会促使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和城市流动,带动相关产业增长和就业人口增加,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六、促进沿线治污工程的实施

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水质问题一直是影响工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水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和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着调水工程的实际效益,对输水沿线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调水的水质是关系到工程成败的关键。为体现“三先三后”原则,实现调水水质保护目标,必须通过污染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截污导流101工程等综合措施,加快沿线的治污步伐。目前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了治污资金的投入力度,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十五”期间,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列入计划的4个省界断面及41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治污目标责任书要求,80项重点治污工程完成50项,达到了省政府确定的要求。为确保治污工程如期建成,江苏省将吸纳各类资金投入治污工程建设,在全省范围内筹集25亿元治污基金,全部用于治污工程建设。江苏省还将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上调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将南水北调东线地区的污水处理费调至0.8元/立方米以上。此外,江苏省还将积极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对南水北调东线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给予贴息。截至2009年5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沿线102个治污项目已完成95个,14个考核断面有8个达到调水水质标准。虽然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水污染防治工作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各级有关部门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依法治污,增加资金投入,强化督促检查,发动社会参与,加大东线沿线治污力度,实现东线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的目标,真正将东线建成“清水走廊”。

(第三节)生态影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够遏制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挤占,有助于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恢复,有利于维持和改善各种自然生态系统,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而确保人们能享有一系列的生态服务系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够增强苏北地区维持各种生态系统健康的能力,为这些地区享受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基本资源条件,这些生态系统也将会产生相应的生态效益。

一、农田生态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