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11051200000036

第36章 建筑与环境(2)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建筑与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立足于水体、绿色河岸、输水建筑等,以一个个生动的输水建筑表达出建设者的聪明智慧,通过每个站区环境的有序展开,表现出输水建筑的观景美,使每一个泵站都能体现出对水的解读,南水北调的水体由此而提升,由此而输出,显示出南水北调的强劲脉搏。

规划充分表现水体、河岸、输水建筑的南水北调特殊环境特色。自然水体的环境设计有别于城市环境,站区内过多地布置环境,反而会削弱原有的特色。以叙述南水北调为目的设置创新环境元素,开放景区的布置可以模拟水系特征,营造环境实景地图,传递各类信息的标志系统,地域水文化展示等,把有知识性、趣味性的节点融入其中。在工程建筑上,以现代技术及现代工艺表现出工程本身的体块、线条组合,与整个绿色环境共同构成整体有序的现代美。输水建筑在水面上应是顺畅舒展的,与水融为一体,一些厚重城楼式的建筑方案,缺少与自然和谐的气氛。建筑师应提高对输水建筑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泵房进水口、尾水平台的再创作使其转化为具有亲水平台的功能,使人感受到水的能量与亲切。

(三)展现地域文化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省境内输水线沿京杭大运河这一主轴线北上,途经扬州、淮安、宿迁、徐州等历史文化名城,从维扬文化到楚汉文化。从细腻委婉的吴韵,到雄壮厚实的汉风,沿线城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秀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运西调水沿线湖泊众多,乡村环境保留完整,是以湖泊系统为特色、水利建设与田园风光互动的走廊。大运河调水沿线城镇密集,基本以传统运河为走向,而且与区域高速公路走向一致,是以河流系统为特色、水利开发与运河文化、城镇建设高度互动的综合走廊。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建筑风格,一要体现丰富的江苏地域文化特色,二要体现鲜明的南水北调特色,三要体现现代水利特色。立足上述定位,江苏段调水工程在担负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使命的同时,将承担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彰显运河文化,建设运河文化线路;展现江苏水利大省的历史和成就,建设水利遗产廊道;挖掘沿线自然、文化环境价值,形成环境游憩廊道;放大水利资源价值,重振经济文化廊道。

(第二节)江苏段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组织情况

根据南水北调江苏段工程特点,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和江苏水源公司提出了以工程管理功能需求为基础,与输水沿线生态、社会环境相协调,体现南水北调工程特色的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总体思路。围绕该思路,先后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①首先开展了江苏境内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功能需求分析,并组织编制完成《江苏境内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功能规划》(以下简称“管理功能规划”)。该规划重点考虑江苏境内工程整体“将来如何管,现在怎么建”的问题,从各类工程管理需求分析出发,提出了江苏境内工程管理功能总体布局,并合理进行各级管理资源配置,为设计单元工程管理设施的安排提供控制、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提供基础。②组织开展南水北调江苏段工程建筑与环境保护发展研究。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对江苏段调水线路、工程特点、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江苏段工程建筑与环境保护发展总体目标,并在调水工程综合功能的发挥、工程与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工程对沿线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定位。③组织编制《南水北调江苏段工程建筑与环境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建筑与环境总体规划”)。该规划在“管理功能规划”以及上述工程研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南水北调江苏段工程建筑与环境总体规划理念与原则,并形成《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设计导则”),提出了工程站点分级、建筑与环境综合分区体系,对沿线各单项工程站点建筑与环境设计提出了控制性要求,明确了各站点管理区建设用地的功能和控制指标,道路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用以指导后阶段工程设计与实施。

④组织编制《江苏境内南水北调工程管理总体设计》(以下简称“总体设计”),并同步开展相关单项工程建筑与环境典型设计。“管理总体设计”是根据南水北调总体可行性研究意见,将总体可行性研究中相对分散的涉及工程管理的各项内容进行梳理汇总,并在上述“管理功能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落实江苏境内工程管理体制、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定员、管理房屋建设标准、管理设施配置等具体问题,作为后阶段管理专项工程初步设计,以及各泵站、河道工程初步设计中有关管理设计内容的依据。

(第三节)江苏段单项工程建筑与环境专项设计

在“管理功能规划”“建筑与环境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对先期建设的淮阴三站、淮安四站、刘山站、江都站改造等工程提出了建筑设计方案。对2008年底上报的9个设计单元工程初步设计,均对建筑与环境作了专项设计。其中,对泗阳站、泗洪站、刘老涧二站和皂河一站、皂河二站工程建筑与环境作了典型设计。

一、建筑与环境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导则”要求,南水北调江苏段单项工程建筑与环境专项设计遵循经济、适用、节能、和谐、特色性五大原则,不贪大求洋,要求实现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文的和谐,展现南水北调工程特色、水利文化特色。设计内容包括工程红线范围内的全部生产、生活设施以及环境绿化等。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站区总体规划,包括交通组织、道路标准,室外水、电、消防,以及其他专业管网等;二是生产、管理用房建筑设计,包括立面设计、结构设计、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其他设备,以及简单装饰等;三是景观绿化设计,包括绿化范围、面积,植物配置、景观设施等;四是编制工程概算,其中,房屋建筑规模严格按“总体设计”要求,按编制定员、平面功能布局的思路确定建筑面积,尤其在建筑平面功能布局上,避免建筑专业往往要等水工、水机、电气等主要专业基本布置结束后,才被动接受的传统做法,而是加强专业间协调,尽量减少建筑面积,优化结构设计。有关建筑总高度、立面、材料、色彩,以及景观绿化配置则严格按“设计导则”控制。

二、建筑与环境专项设计分析

通过建筑与环境专项设计,各单项工程初步设计严格按“设计导则”控制建筑总高度、立面、材料、色彩、环境;严格按“总体设计”要求,从“人员-功能-需求”角度控制建筑面积,各专业紧密合作,优化设计,单项工程建筑与环境布置更加合理,比以往任何设计内容都更完整,专业更齐全。

通过建筑与环境专项设计的开展,发现以前工程设计的总体规划专业不配套、缺项多、深度不足,如缺道路系统规划图(未确定道路等级、宽度、控制点坐标、高程、转弯半径,断面形式,停车等)、绿地系统规划图(未确定绿地功能、范围、用地面积、树种,未进行绿地环境和设施设计)、用地竖向规划图(未确定地形地貌的利用、土方平衡、高程和地面排水方向、坡度等)、管网综合规划图(包括给水、排水、电力、电信、有线电视、各专业管线)。总之,未能按“总体设计”的要求进行,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总体规划。

通过建筑与环境专项设计前后比较,发现总造价、平摊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造价大幅上升,基础设施部分造价占很大比重,这也是由于未能按“总体设计”的概念造成的,也说明按投资额取费率的做法欠合理。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越建越多,对水利建筑与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思考已建工程的成败得失,通过建筑与环境专项设计过程的实践,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中,应进一步转变设计思路,传统设计中缺少联系、各自孤立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整体、综合设计的模式将是必然的趋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成为设计最重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