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11051200000038

第38章 江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2)

江水北调实行的“统管统调”管理体制具有以下的优点:①有利于从苏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对调水范围内的各种水资源(江水、淮水、涝水和回归水等)实行统筹兼顾的分配和调度,较合理、充分地发挥水资源的总体效益。若不如此,徐州地区和连云港地区显然不能得到必需的水量供应以支持其经济的发展,而这两个地区恰是经济发展较快而水源缺乏的地区。②便于利用行政手段协调地区间关于水量分配和水量调度的矛盾,必要时可运用行政权威予以仲裁。由于水资源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即使在一省范围内进行水量分配与调度,地区间的矛盾也难以避免,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江水北调系统中现行规定的“扬州地区主要使用江水,淮阴和连云港地区主要使用经洪泽湖调蓄的淮水,徐州地区主要使用骆马湖和下级湖的淮水和沂沭泗水”的格局和“任何情况下向连云港供水不得小于20.0立方米/秒等一系列调度原则和规定”,都无不是在行政的干预下并结合多年的调度经验制定的,也必须借助行政的干预保证实施。这表明在跨流域、跨部门水量调度和管理中,行政管理功能是有效的、必要的。③有利于从全局推进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江水北调系统从1962年开始兴建,经历40多年发展建设逐步形成如今的规模。江苏省采用“统管统调”的管理体制,适应了工程边建设、边运行的发展过程,从行政上保证和推进了江水北调工程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节)对东线工程的启示

40多年来,江水北调在运行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可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江苏江水北调工程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条件,逐步向北推进延伸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为改变徐淮地区贫困面貌,江苏开始起步实施淮水北调,接着引水济淮,建设江都抽水站;70年代为农业高产稳产,实现了江淮水联合北调,江水进入洪泽湖,淮沭新河向北送水到连云港;20世纪80年代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新需求,为建设商品粮基地,配合解决京杭大运河徐州到扬州段续建工程和徐州电厂建设所需水源,实现了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干线的江水北调,苏北段全线初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建设徐连经济带,开发滩涂,建设海上苏东,实施了江水北调沿线部分泵站的增容改造,开挖了泰州引江河、通榆河等,进一步完善江水北调系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借鉴江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经验,逐级扩大规模,向北延伸,先建成大运河线,再开通运西线。这样沿线群众既可为工程做出很大贡献,也可从中显着受益,工程实施可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便于最大地发挥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联合调度,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江水北调规划和实施淮沭新河时,主要考虑将淮水送到调水后缺水的淮北地区。建成后在实际运行中,又多次利用淮沭新河的二河段,在沂沭河水量丰富而淮河缺水时,南调沂沭泗水入淮河。江水北调沿线泵站不少也都是综合利用的,江水北调沿线向洪泽湖、骆马湖灌区供水处,通过配套工程,除直接补水外,还可经过众多支线向库、塘、井灌区补水,实现多种水源的联合调度。通过提前补库、边抽边用、拦蓄尾水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借鉴江水北调的经验,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通过实行多种水源的联合调度方案动态管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

三、完善水价核实与计量收费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调水工程,缺水地区把缺水量指标往往定得很高,而通水以后,又批评水价过高,导致工程建设后总是达不到设计规模。这种资源浪费非常明显。如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继续沿袭过去的模式,很可能成为新的闲置物。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将按水权的理论调价,实行两部制水价,用价格杠杆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杠杆作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借鉴江水北调的经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供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供水管理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变管理型为“管理-经营-服务”型,使其逐步具备独立进行水利经营管理的职171能,实现商品水的经营,减少水资源浪费,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改革供水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江水北调情况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供水体制改革任务十分紧迫而繁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建设中,应考虑如何将政府宏观调控、各利害关系协商、水市场调节三者有机结合,以实现南水北调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从整体上保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跨流域调水具有涉及面广、全过程长的特点,一些无序的水资源开发行为,将可能产生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在跨流域调水中还应把按政府的行政管理与按水系管理协调起来,政府的行政管理要从法律和内部机制上明确将供水运营管理的行政、事业、企业职能在实质上划分开,责、权、利要相互对应。水系管理则应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管理,要加大统一规划管理的力度,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总量控制,提出并执行切合实际的流域分水方案,因此必须对稀缺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为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供水管理真正走向市场化,行政管理与水系管理对运营的调控应符合市场运行机制。

五、实行企业化管理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管理体制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运作,是一种国家宏观调控、公司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体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经营应充分考虑国家和政府的相应政治社会目标,并将其融入市场运行机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营管理还必须明确政府、投资者、经营者以及用水户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要注意将政府职能与资产运营、企业经营分开。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实行企业化管理,供水公司之间、供水公司与用水户之间应通过合同界定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供需双方的利益。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投资分摊与供水利益及责任划分,可以通过核定基本供(用)水量等方式,利用供水合同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基本效益,实现水资源配置的目标。从有利于供水运营管理、合理调配水量的角度看,供水总公司应拥有全部或适量的水权,并保留相应的水量调配权,以利于更有效地通过合同管理,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作用。

六、建立现代化供水调度管理体系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属长距离调水工程,从运营管理的技术手段看,必须建立现代化的有效的供水工程调度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稳定供水。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水水源来自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输水利用原有河道,输水干渠全长超过1000千米,对水污染控制和输水水量监测要求极高。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必须结合工程建设,建立先进、快捷、准确的水量水质调控测系统。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供水的稳定性,还需提高工程沿线设备的自动化调度水平。与自动化调度相匹配,还必须加强调水工程的工程安全预警系统。此外,为了保障运营安全,还应建立手段先进、机动快速的工程维护机制。现代高科技手段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营管理中的运用,不但可以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保障供水合同管理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营管理人员,当然这也对运营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在前期应将“节水爱水”的宣传做到位,提高用水地区群众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紧扣技术环节,把某些重要工程建成高质量的优秀工程,大力提高工程的供水效率,节省供水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