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曼布克奖得主短篇小说精选
11051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布克奖(The Booker Prize)是当今英语小说界最重要的奖项,其获奖作品现在几乎已经成了“最好看的英文小说”的代名词,广受世界瞩目。

1968年,英国图书界提议设立一项可以与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美国普利策奖相媲美的文学大奖,奖励年度最佳英文小说,奖金为5万英镑,且只限于英国、爱尔兰与英联邦成员国的作家。布克奖虽名为“Booker”,但其名却与“书”(Book)全然无关。“布克”来自该奖最早的赞助商布克公司(Booker Mc Connell)—一家现购批发商。布克奖从1969年开始颁发。自2002年起,该奖全称改为“曼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二度冠名的曼氏集团公司是一家大型零售企业。

按照布克奖原有规定,众多国家的优秀作家无缘布克奖,甚至包括使用英语的美国作家。2004年,布克奖终于打破了地域壁垒,宣布将从2005年开始,每两年颁发一次奖金为6万英镑的“布克国际奖”(The 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所有作家,无论国别,只要其作品以英文或英文译本发表,均有资格获得此奖,这使布克奖朝着国际文学大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首位得主为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

布克奖的目标是奖励优秀作品,提高公众对严肃小说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它的威望超过了英国大大小小的其他二百多个文学奖,它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

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布克奖获得巨大成功的秘诀在于商业和文化效益的双赢。从商业利益上来说,它推动文学的商业化,使市场潜力得到充分开发。不但获奖作品销量飙扬,就连入围作品的销量也一路攀升。布克奖还带动相关文化市场的开拓,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其中就有中国观众熟悉的《辛德勒的名单》《英国病人》等。从文化效益而言,布克奖营造了一份大奖文化,鼓励无边界创作,使许多思想自由、文体新颖的作品纷纷出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坛格局。它对当代英语小说的影响毋庸置疑。

布克奖注重权威性、导向性和公正性,其背后有管理委员会运作,负责挑选每一年的评审及其主席。管理委员会往往由作家、出版商、代理商、书商、图书馆管理员等构成,主席则由布克公司指定。评审团的组成兼顾专业和社会背景,共有5位评审,一般由书评家、学者、文学编辑、小说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担当。每年八月公布初选名单(也称长名单,通常有10多名),九月公布有望获奖的入围或决选名单(也称短名单,通常有6位),十月初在伦敦市政厅举行颁奖晚宴,宣布获奖者名单。

上世纪90年代,布克奖一度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已有破败之相,很多人批评它曲高和寡,脱离读者。但今日的布克奖,声望可谓如日中天,俨然成为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另一大世界性文学奖项。

另据英国《卫报》(2012年10月16日)最新统计:

1、男性得主是女性的两倍。男性:30人;女性:15人。

2、虽然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肯尼亚、牙买加在内的56个国家的作家都可以参与评奖,但历史上的最终获奖者仅来自8个国家:英国(27次),澳大利亚(4次),南非、爱尔兰、印度、加拿大(各3次),尼日利亚、新西兰(各一次)。

3、62%的得主就读的是私立学校。

4、29%的得主是牛津或剑桥毕业生—世界上共有17000多所大学。

5、布克奖评委会成员中:99%是白人,85%是英国人,54%是牛津或剑桥毕业生,56%就读的是私立学校。

6、有4位作者以处女作获奖,有7位以其第4部小说获奖。

7、得主的平均年龄为49岁。获奖时最年轻的为本·奥克里(32岁),最年长的为威廉·戈尔丁(69岁)。

8、在所有45部作品中,有16部将故事背景设在现在,9部在不久前,10部在作者出生之前,其余10部现在与未来交织。没有任何一部获奖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未来。

9、有两位得主(安东妮亚·苏姗·拜厄特和希拉里·曼特尔)在获奖前担任过布克奖评委。

本书选辑了37位布克奖得主的短篇小说(据编者仔细搜检和考据,未列入的得主迄今从未发表任何短篇之作),集中展示了他们在短篇小说这一领域的探索与成就。《葬礼之后》由郭贤路翻译,《学说话》由徐红翻译,其余均由郭国良所译。

编者

2012年10月于杭州